关于研发未成年人家长学校教材并纳入家庭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生导师。家庭对未成年人各方面的发展至关重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彼此之间联系密切,仅学校单方面力量难以促成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
近年来,我们的家庭教育出了不少问题。以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为例,中国14亿人禁足在家一个多月,学校一再延期开学,家长全天候陪伴孩子身边,既要充当保姆又要当家庭教师,让家长感觉异常焦虑、疲惫和无助,甚至发生了上海某家长因辅导孩子作业气得跳河自尽的事件。同时,每年都有不少学生因承受不住压力而自结生命,有不少孩子危害家庭危害社会,不少家庭因孩子教育问题导致支离破碎……这些事件无不让人扼腕叹息!为了最大程度避免这些悲剧的发生,提升家长的教养水平已迫在眉睫!
孩子的问题大多源于家庭,根子在父母,要治孩子的“病”,父母得先“吃药”。提高家长的教养水平尤其重要,因为孩子的未来决定家庭的未来、决定中国的未来!
众所周知,开车上路需先培训考试合格领取驾照后方能开车上路,然而,作为驾驭孩子的一生和未来,甚至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家长,却无需经过任何强制学习培训,也无需持证上岗,上岗后也没有接受继续教育、监督、考核的流程!社会上存在大量的家教“文盲”家长,导致社会产出了大量的问题儿童、问题青少年。
二、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涵盖心理学、卫生学、社会学、人文科学、教育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巧。目前,我国家长教养孩子的方法主要沿袭父辈经验,或参加孩子的家校合作活动、家长学校培训、参加社会机构家长培训、自我学习等方式。这对提升家长教养水平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目前我国没有制订家长需参与家长学校持续学习的相关规定和监督考核机制;二是家长成长缺乏相应教材,或教材不够系统,针对性不强,目标不明。三是家长学习随意性大,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难以保证;四是社会各类家庭教育培训机构普遍收费较高、学习时间不灵活、需异地参训、学习内容系统性不强,制约了家长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五是现有的教育机构由于缺乏经费、场地和专业人才,导致家长学校活动开展未形成常态化、持续性,多数流于形式。
三、几点建议
现阶段,有必要把提升家长的教养能力作为提升下一代核心竞争力的极其重要的工作来抓,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家长家庭教育水平:
1.在制度和经费层面予以保障。国家制定并完善家长学校教育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明确家长学习义务,规定家长需“持证上岗”。家长须完成家长学校每年培训任务,每年至少接受8-16小时左右的集中线下培训和一定课时的线上网课。家长参与线上或线下测试,取得培训合格证书,方能进入下一年度的家长学校学习及考核。以区县为主划拨家长继续教育专项经费,用以研发、修订家长学校电子课件教材,建立培训管理系统,确保每年投入一定的人财物,保障家长学校实施和持续推行。
2.完善家长学校教育体系。建立从全国、省市区到基层学校各层级的家长学校组织体系。可分阶段组织实施:(1)家长在生育孩子之前需参加孕前及0-2岁婴幼儿家庭教育培训,可由计生部门、民政、早教托育机构负责组织实施。(2)入学前教育机构后,需学习3-6岁学龄前儿家庭教育培训,可由妇联、学前教育机构等组织实施。(3)入小学、初中、高中后,需接受相应年龄段青少年家长的家庭教育培训,可由教育、关工委、团组织等部门组织实施。
3.科学研发家长学校教材。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部、妇联)牵头,召集国内最优秀的儿童教育专家、家庭教育专家、青少年心理专家等,组成专家团队,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制订教学大纲、学习计划、学习目标,打造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家长学校教材体系。建议可按孕前、0-18岁每年一册架构编写,共分20册,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开展系统的家庭教育。为紧跟时代发展,电子课件教材可以每1-3年修订一次,不断完善优化。
4.加强监督管理。政府相关部门与学校应加强对家长参与家长学校教育的支持与管理。如孩子入学前需取得前一阶段家长学校教育培训合格证书,方可办理孩子入学手续;或采用家长学分制、积分制、荣誉评比等。家长学校需指定部门负责落实和督导,并纳入工作考核。
建立当代家长学校教育体系,对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百姓幸福感、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是投入小、见效快、得人心、受益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相信一定能够受到广大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和支持。
(作者系民进赣州市章贡区机关支部潘莉玲;民进赣州市小教支部钟祥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