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装卸工成疫情“高危人群”亟待重视
在我国整体防疫取得极大成功的大背景下,目前我国疫情仍时有反复,其中最为频繁的“爆雷点”就是进口冷链食品,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进口冷链食品一直是民生保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新冠病毒在低温下可存在数周甚至数月,因此冷链装卸工这一职业成了目前最易感染的“高危人群”,9月下旬的青岛疫情、11月上旬的天津疫情、11月末的胶州疫情以及12月中旬大连疫情,都是冷链装卸工担当了“零号病人”的角色。对于此类重点人群的防控,目前仍存在一些防疫隐患亟待解决:
一是冷链公司政策落实不到位。对于频繁出事的冷链企业,明确属于政府规定的重点防疫对象,应做到“应检尽检”,对能接触到进口冷链食品的司机、装卸工等安装每周一次的频率进行检查,费用由财政统一支出。但某些企业意识不高,认为疫情总体控制情况较好就不需要重视,导致冷链从业人员的核酸检测记录查不到,甚至出现员工未经消杀就进入清洁区、工作制服和普通衣物混置等现象。
二是从业人员个人防护意识淡薄。防疫工作期间,规定是从事冷链工作的一线人员应佩戴好防护镜、口罩,穿好防护服,但实际操作过程中,长时间劳动且防护服密封导致出汗、防护镜易呼吸起雾等现象,导致很多工人觉得防护装备“碍事”“多此一举”,因此往往并不按规定穿着,在之前疫情防控成果较好的情况下,此类情况更为严重。
三是装卸工接触时间长、流动性大。集装箱货物进入冷库时,不能通过机械取货,只能通过人工一件件的掏箱,然后再统一使用叉车送入冷库,这就导致冷链装卸工需要长时间与进口冷冻食品近距离接触。冷链装卸工多为第三方公司招聘的外包人员,不属于冷库公司员工,且此类外包人员流动性较大,劳务派遣公司对人员去向和核酸检测结果不会留档,一旦出现问题很难尽快控制。
为了能让国内来之不易的防疫成果巩固,口岸绝不能成为防疫的真空地带,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严格落实“应检尽检”政策,确保防疫策略落地生根。应严格要求冷链企业落实“应检尽检”策略,对于从事一线冷链工作的司机、装卸工人等定期开展核酸检测,且间隔最多不可超过两周。加强对企业防疫措施的监察力度,做到人、车、货进出冷库均要消毒,对防疫工作物品单独存放,消毒、进出、检测全程留档记录,以备不时之需。
二是加强对口宣传教育,全面提升一线工人防疫意识。政企联合定期开展针对一线冷链装卸工人等群体的培训工作,指导佩戴口罩、防护镜等防疫物品以及穿防护服的正确方法,避免货物直接接触手部、面部等区域,明确当前全球疫情风险和国内来之不易的防疫成果,树立正确的防疫意识。
三是提升配套设备及技术,完善人员流动管理机制。对冷链食品装卸装备进行更新换代,尽可能减少人工与货物的接触时间,降低接触风险;推广紫外线灯等不接触消毒设备,对冻品不拆包照射消毒;要求劳务派遣公司对所有从事冷链工作的派遣员工留档登记,做到外出、离岗必检测。
(作者系无锡市政协副主席,民进无锡市委主委金元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