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质电动车头盔”监管难问题亟需重视
2020年4月20日,公安部在全国部署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多地政府宣布将严查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驾驶人的头盔佩戴行为,一时间“头盔”需求供不应求。市场上头盔生产量需求激增,其中各类劣质三无产品以次充好导致事故频繁发生。现在市场降温,头盔的价格逐渐恢复正常后,一些批发市场上的头盔,从新规出台前卖七八十元如今售价降到了三四十元,产品用料变差、工艺粗糙等原因显而易见。劣质电动车头盔监管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是缺乏国家统一的质量安全标准。目前国内针对摩托车和单车头盔产品都已经制定了严格的生产标准。国内的摩托车头盔需要经过国家强制的3C认证,以《摩托车乘员头盔GB811-2010》为例,其在结构规格尺寸、保护范围、质量、视野、护目镜、耐穿透性等方面均作出了相关规定。而单车头盔则按照《运动头盔自行车、滑板、轮滑运动头盔的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 GB 24429-2009》的国家标准进行生产。唯独针对电动车头盔,国家相关部门还未出台相应的生产标准,厂家缺乏硬性约束,从而产生了投机倒把的念头。
二是市场高需求销售多渠道监管困难。市场上头盔需求爆棚,催生出了头盔乱象,各类劣质三无产品以次充好,部分奸商唯利是图,整个头盔市场鱼龙混杂,这些都导致市场对电动车头盔监管较困难。5月19日,石家庄市长安区市场监管局南三条所对辖区内的新源发商贸城、太和日化城等23个市场内哄抬物价以及售卖“三无产品”的头盔商家进行了集中整治。9月1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南宁市市场监管局及兴宁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对南宁市市场上流通的电动自行车头盔进行专项检查。不少地区已经开始专项整治,短期成效明显,但未对劣质头盔生产源头进行打击,劣质头盔问题“死灰复燃”情形依旧。
三是消费者缺乏头盔质量安全意识。消费者安全意识缺乏,认为电动车速度不快,十几二十迈的速度,根本骑不了多快,头盔能戴就可以了。因此过分追求“性价比”,仅为了应付政策而挑选劣质电动车头盔,忽略了最重要的安全因素。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曾曝光浙江一些用“回料”生产劣质头盔的商家,经专业机构检测,这样生产出来的头盔根本不具备安全性,合格率几乎为零,劣质头盔不仅不能够在关键时刻“救命”,甚至还有可能“夺命”。
骑行安全无小事,而头盔作为安全骑行的“头”等大事和基本保障,对其中的劣质头盔问题应当即时妥善解决,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加快推出电动车头盔的国家安全标准。在国家标准空白之下,一些地方作出了自己的探索。浙江乐清市头盔生产企业较为集中,该地头盔行业协会在2019年制定了《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团体标准》,规定了头盔组成、采用材料、头盔质量等内容。深圳市电动自行车行业协会也在2018年开始牵头组织相关实验室、自行车生产企业、头盔生产企业召开会议,进行深入的标准技术研究、考证,并于2020年年初发布了《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技术要求及检测规范》,满足了深圳当地的实际管理和使用需求。国家标准可以吸收优秀的地方经验,整合为更好推动电动车头盔良性生产的国家安全标准,更好地规范行业生产。
二是深度打击劣质头盔生产厂家。部分地区虽然已经开展过多次集中整治,但全国范围内劣质电动车头盔的问题依然较为严重。市场监管部门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约束整顿:一方面排查淘宝、京东等网商平台电动车头盔卖家,筛选价格低廉的头盔,对其进购生产的厂商开展检查,有问题的严厉打击;另一方面按照企业标准来排查生产头盔的厂家,一些玩具厂、塑料厂等未获得生产头盔权限的厂家,要责令其不得继续生产电动车头盔。
三是加大宣传电动车头盔安全重要性。政府可以通过摩托车等检测标准,发布对劣质电动车头盔的相关检测实验视频,类似包括耐穿透测试、佩戴装置稳定性测试、光透过率测试以及假人模拟撞击实验等,让消费者依此来直观了解到头盔安全的重要性。并宣传告知消费者,选购电动车头盔的三要素:足够厚的缓冲层、足够坚韧的外壳,以及足够清晰的视野。这样才能通过消费端促使生产厂家更高要求的生产产品。
(作者系民进江阴市委会常委、参政委主任,江阴市司法局副局长梅士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