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各类消费app中小额信贷明示与风险提示的建议
随着各类电商购物与生活服务类APP的普及使用,我国手机购物用户迅猛增长,据《2019中国社交电商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手机网购用户规模达6.1亿,社交电商购物用户规模达到5亿。随着互联网消费迅猛发展,一些嗅觉敏锐的金融机构瞄准了这些平台,开始尝试将小额消费贷款植入各类手机购物app上。动动手指,一笔小额贷款的申请就能顺利完成,一方面方便了消费者,另一方面存在着监管缺失。
1、存在各类常用消费类应用app以提供小额现金贷产品作为促进消费的手段。各类app开通此类产品的比例非常高,最知名的如支付宝花呗,如美团的美团借钱,饿了么的饿用金,携程的拿去花,大多是以自行取得牌照或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等形式提供小额现金类信贷产品,以此促进消费者的单次消费金额提升。但是大部分消费者对于个人征信数据被调取、个人使用信贷产品等过程并不完全充分知情,在促进消费的同时未能让消费者行使对等的知情权,存在金融产品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存在以红包、优惠等方式诱导消费者开通小额现金贷产品的现象。在消费app页面进入支付页面后,各类app往往以现金红包、立减优惠等页面,诱导消费者点击后,以勾选小字同意开通的形式,令消费者得以迅速便捷开通使用现金贷产品,但对于产品本质的信贷性质未有明显提示,并且对于此类产品会与消费者个人征信挂钩、第三方支付机构将查询消费者个人征信报告等涉及隐私信息,未有明显提示,鉴于大部分消费者不熟悉相关金融产品性质,存在明显的诱导情况。
3、存在各类消费类应用app过度获取消费者隐私数据的情况。各类消费类app覆盖面广,使用用户数量众多,同时消费金融数据在大数据领域具备重要的分析价值,是价值极高的数据资产,各类消费类应用app存在以开通中小额现金贷信贷产品为理由,过度获取消费者隐私数据的情况,消费者发现自己被无故多次查询征信等投诉十分常见。
为此建议:
1、针对金融创新步伐快于监管步伐的情况,建议由工信部门与金融监管部门行使监管职能,明确加大对快捷消费领域的中小额现金信贷监管力度,加大对过度取得收集消费者个人信贷数据等侵犯消费者隐私权的行为,针对消费者投诉集中的消费类APP开展专门调查与专项治理,维护消费者权益。
2、建议出台相关《意见》,加强各类消费app中小额信贷明示与风险提示,在支付开通环节,以明显可见的字体明确提示消费者即将开通信贷类产品的提示,并逐页要求消费者阅读协议,并以签名形式进行同意授权开通,确保开通此类产品是消费者的明确意思表示。
3、建议由金融监管局等部门,在银行、公共交通、政务网站微信等渠道,强化对各类金融产品的普及教育,加强消费者对于金融衍生品的认识,提升社会公众的金融常识,改善信息不对称。
(作者系湖南民进会员、长沙望城区文旅广体局旅游科科长耿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