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 实现安全高效开采的建议
近年来,在世界能源革命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背景下,虽然清洁能源(包括核能、水力发电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比例逐年增加,然而化石能源在能源框架中的主体地位尚未改变,基于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有关专家预测:未来30年内,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框架不会发生根本性转变。以山西省为例,作为全国乃至全球煤炭资源大省,截止2019年,累计查明煤炭保有资源量达2674亿吨,约占全国查明煤炭资源储量的25%,全国第一,全球前列;山西含煤面积6.5万平方公里,占其国土面积15.7万平方公里的40%。
近年来,随着我国在煤矿开采的高端技术及装备领域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煤矿开采逐渐由信息化开始向智能化方向转变,智能化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安全系数大幅提高,许多重点煤矿企业实现了亿吨无死亡。
但是,我国煤矿大多以井工开采为主,大多数煤矿的地质构造较为复杂,由于生产环境受水文、地质、瓦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生产过程不确定因素众多,加上我国的煤炭开采智能化水平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瓦斯、顶板、透水、冲击地压等重大事故并没有从根本源头上得到解决,导致事故风险和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远远高于一般企业,采掘人员的生命安全仍然存在着重大隐患。保障煤矿安全、高效和绿色生产,保证采掘人员安全,煤炭开采由粗放生产到智能化、精细化的转型成为必然趋势。
然而,我国在煤矿智能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虽然采煤工作面智能化有了初步发展,但掘进机器人、辅助运输智能化、危险区域打钻机器人、井下重载作业机器人等尚未研制成熟,仍然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与空间。随着煤炭开采深度和强度不断增加,亟待依靠科技进步化解安全风险。
二是目前我国智能化矿井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与统一集成实施规范,煤矿综合自动化系统、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及企业经营管理软件等尚没有行业或者国家标准,煤矿企业采用不同厂家自行制定的传输协议和接口标准,各分(子)系统之间不能互通和兼容,信息资源难于共享,监测系统、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不能实现有效集成与联动管控。
三是从产业的角度看,目前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软硬件研发和服务保障系统相对落后,生产厂商的研发没有共同标准,使得研发的系统难以满足不同煤矿安全生产的需求、技术升级以及智能分析的需要,进而给煤矿企业的升级扩展、生产厂家的发展都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为此建议:
一、鼓励采煤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煤矿升级转型智能化,装备替人是大势所趋,也是保障采掘人员安全的直接措施之一。政府可大力鼓励煤矿机器人研发应用,引领煤矿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四化”建设。采煤“无人化”进程的加快,危险作业代替采掘人员进行,必然会大大降低采掘人员的安全事故隐患。
二、推进智能化矿井建设整体规划与统一集成实施规范的建立。建立智能化矿井建设整体规划与统一集成的实施规范,建立煤矿信息化方面行业与国家标准与国家标准,促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工作规范发展,保障安全高效生产,极大地降低采掘人员的安全隐患。
三、对智能化示范煤矿、煤矿智能装备技术攻关企业,给予产能置换、产能核增等多方面的政策优先支持。把积极推广应用井下智能装备、机器人岗位替代、推进煤矿开采减人提效的企业,优先列入煤矿安全改造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帮助企业争取获得国家资金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智能化煤矿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发起设立相关市场化基金,形成支持煤矿智能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作者系山西省政协委员、太原市政协常委、民进太原市委会主委、太原文学院院长张守耀;民进太原市委会常委、山西和信基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