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履行职能>社会服务>扶贫故事

李颖:一所展馆的扶贫之路

发布时间:2020-09-16     来源:民进黑龙江省委会

放大

缩小

  民进黑河市委原副主委李军会个人筹资兴建瑷珲记忆馆时,从没想到会与“助力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联系在一起,不知不觉帮了很多人。

  记忆馆的展厅是瑷珲镇一处老房子的院落,老房子距今已有110年的历史,檐下有柱基为花岗岩素面大鼓的四根柱子,墙上有中式花鸟砖雕,檐板、窗口、天棚、隔断为俄式风格,是极少见保留较为完好的清末中俄合璧建筑。

  老房子还具有不同寻常的历史意义。旧主旅俄华侨粮商周睦月的女儿周芳曾到海参崴中国高级列宁学校学习,荣获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的“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英勇劳动奖章”,还曾与李俊夫一起护送毛岸青回国。

  李军会“三顾茅庐”,倾其所有,才从周家后人手里将老房子买到手。他第一眼见到它就坐不住了,他眼见过这样的老屋虫咬鼠噬,风吹雨打倒塌。

  他把它定位为满族民俗馆、瑷珲记忆馆,用它填补黑河城乡民众生活展馆空白,励志乡村振兴,保护文物级乡村建筑。

  他先是买来农民们家里闲置的木头,为老房子除险加固。木头是农民们早些年积攒下来,准备翻修房屋用的,新农村建设,政府为他们统一建了新房,木料就剩下了,他们舍不得糟蹋,没想到卖上了好价钱。

  然后修缉屋顶、修补墙壁、更换窗棂、平整场院,续建馆舍,前后共投入65万元。老房子焕然一新,记忆馆有模有样了。

  李军会靠着固定工资过日子,节衣缩食。家里陈设非常简朴,出差从不坐与他职级相称的软卧,有硬座坐硬座、实在不行乘硬卧,吃饭穿衣一切都没有讲究,但他对农民兄弟却出手大方,要多少钱给多少——他觉得农民们不容易,特别是那些吃苦耐劳却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的,他借机多给他们点儿,让他们好过一些。

“瑷珲记忆馆”让学生学习满汉历史文化

  房子修缮时雇工人、展馆正式开放时雇保安、搬运老物件,李军会都尽量找当地的贫困户,他绝不计较对方是否专业、是否力气大,只要对方劳而肯干就行。因为他本人就懂做活计,是个免费的好劳力,他可以把自己搭上。做木工活时,他充当工人的下手,被工人一不留神用锯子将大拇指割伤,差一点骨头就断了。工人吓懵了,深怕他克扣工资、索要赔偿,但他什么都没说。后来,他和所有雇过的工人成了朋友,工人们随雇随到,家里有活干不动时,李军会也会去义务帮忙。

  他在瑷珲镇办展馆,当地的农民都高兴坏了。越是贫困人家破烂越多,得到的实惠越多,几十年的家什,笨重破旧耽误事,可没钱买新的,即使不用了,也都不扔,堆在墙角,已备“二进宫”。

  有这么个人,买下他们本该淘汰的家什,使他们有能力置办又新又好的,他们给弄糊涂了:这都不值钱,他要它们有什么用呢?

  看看这些吧:大烟袋、绣花鞋、旗袍、长袍马褂、瓷器、小摆设、悠车、犁、耧、风车、织布机、石磨、锨、钗、锄草机、独轮车、旧康熙字典、红塑料皮的毛主席语录、小人书、革命样板戏戏本、老照片、旧年画、老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 BB机、大哥大、录音机、老式电话机、粮票、军大衣、铁饭盒、暖瓶、老式木制家具,这些近千件物质匮乏时期的生活用品、用具,哪一样有现今的好?扔在大路人都没人要!

  善良的乡亲们为他深深担心了——这个并不富裕的人,倒腾废品恐怕得赔钱!

  他们不了解,李军会从没把挣钱放在心上。做为具有家国情怀、以无私奉献为己任的民进人,他想:东北农村从旧中国的贫穷落后一路走到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的今天,留下太多难忘的记忆,我要用这个展馆提醒人们不忘历史,砥砺前行。

  当他把一件件“废品”按民俗图片、文物陈列、场景复原等专题整理排列好,乡亲们大开眼界了。这些“废品”一下子变废为宝,它们有了生命,鲜活地展现出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铁人精神、永不懈怠的时代精神……

  来参观的满族同胞鼻子发酸了:这里有上至周、秦,下至满清的满族民居演变模拟还原;这里详细郑重地记载着满族的兴趣爱好、服饰文化、习俗信仰。

  远方归来的游子在它们前面落泪了:这里有浓浓的东北味道,有难忘的小时候味道,有亲切熟悉的家的味道。

  建国英雄及英雄的家属,改革开放富起来的“猛将”们被深深感动了:这里有他们前辈和亲爱战友的身影,这里跃动着他们的痛苦、欢乐和青春……

  瑷珲记忆馆从2014年10月28日免费开放至今,共接待游客3万人次。已成为黑河地区部队、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革命传统教育阵地,成为瑷珲上元节靓丽的风景线,成为瑷珲历史陈列馆、知青馆等馆群的延伸。

  连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闫崇年都慕名而来,对瑷珲记忆馆赞誉有加。

  那些来瑷珲观光旅游的人们,在瑷珲吃、住、游、购,刺激了消费增长,带动了与之相关的旅游经济。瑷珲镇的农民腰包更鼓了。

  李军会说:我办馆算得上精神扶贫,结果让一部分农民摆脱了贫困,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作者:     责任编辑:张禹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