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知震:感受奔向全面小康的脚步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工作的需要,我成了麻山区麻山镇决胜全面小康的一员。扶贫路上一幕幕的人和事激励着我坚守始终。
翻开用脚步丈量出的脱贫攻坚路线图,指尖划过地图经纬线,每个坐标系的定格点都是难忘的扶贫点,扶贫中的人和事在眼前闪过,尤为清晰。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和帮扶干部身上,我看到他们在驻村的日子充满豪情;在贫困户身上,我感受到他们想要过上好日子的最强烈盼望;在镇党委书记和镇长的身上,我体会到作为脱贫攻坚一线指挥,他们的责任和担当。
做好扶贫工作要有耐心。不浮躁、不急躁,沉下心来,脚踏实地的干。脱贫攻坚是一场持久战,文件多、数据大、表格杂。从一开始的“四个一批”调整为“五个一批”又再次调整为“八个一批”,其中涉及到的许多内容多次重复上报,扶贫工作是一项新工作,许多做法都在逐步探索中,难免存在不太完善的地方。一些表格发下去填写之后,第二天这份表格完善后再次下发,旧表格还没来得及填完新表格又发了下来,几次下来,村干部包村干部偶尔也会失去工作耐心,每次发表时,也能清楚感觉到他们的烦躁,个别村干部性子急,三两句红了脸,抱怨扶贫工作“太难干”“整死人”,也有包村干部不理解,质疑为何要三番五次填报这些表。每当这时我看到扶贫办公室人也会感觉委屈,明明自己已经废寝忘食加班干了这么多工作还要被人指责、看人脸色,但是他们要依然心平气的解释,不能烦躁,一旦控制不好情绪吵起来,这个工作就无法继续下去。面对问询要耐心解答,面对质疑和不理解更要耐心解释,忌浮躁忌情绪化,心平气和待人待事,耐下性子做好每一份数据整理,填好每一张表。
我记得: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是因为爱得深沉,“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习近平总书记的牵挂,声声句句都是关爱,都是温暖,让“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情怀与担当一览无余。
而麻山镇脱贫路上的初心显现在“无我”的奋斗之中、显现在“攻城拔寨”的奔跑之中。镇政府带领全镇干部群众,打了一场漂亮的脱贫攻坚战,谱写了一曲干群拼搏的颂歌,圆了几代人孜孜以求的梦想,出色地完成了筑梦圆梦的最后一役,城乡焕然一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勤劳纯朴的麻山人民又加快了脚步。
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生活需要”,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反映了麻山镇蹄疾步稳的社会进步和发展提升。
发现百姓心目中的“全面小康”正悄然到来。
在消费方面,“高科技下乡”与电子支付的普及反映了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乡村,10多年前被视为奢侈品的轿车与笔记本电脑已比较常见。电子商务平台在乡镇蓬勃发展,网购也正成为农民的日常消费方式。“医疗和养老保障+科技产品”在乡镇呈现了新时代令人欣喜的生活图景。
在环境方面,很多人为本地环境状况的向好态势点赞。农村环境整治取得新成效,乡村更加美丽宜居。很多人为本地环境状况的向好态势点赞。麻山镇仍将继续全面推进能源结构清洁化、机动车排放低碳化、城市管理精细化等工作,同时加强区域内雾霾防治协调联动,完善监测网络和调查评估机制,努力让环境质量状况更好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
在住房方面, 农村住房面貌出现了历史性改变,绝大多数农民都住上了新房。土坯变砖瓦、平房变楼房、散居变小区,沼气进厨房、电话进客厅、太阳能进浴室、互联网进书房、垃圾桶进村庄,农村住房发生了历史性改变。
通过对麻山镇两年的扶贫工作,我看到消费、教育、环境、出行、住房这些社会民生领域正在发生的变化,全面小康社会的坚固底座正在筑牢。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反映了中国蹄疾步稳的社会进步和发展提升。这些微观迹象告诉我们,全面小康社会正快步向我们走来。
我们坚信,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指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政治优势,有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定向,有亿万中华儿女的努力奋斗,全面决胜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兰知震 民进鸡西市委会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