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祥:扶贫路上的“坚守者”
李洪祥(左三)
“要想贫困职工群众脱贫,领导先要脱皮。”这是民进伊春市委副主委、铁力林业局兴安林场分公司经理李洪祥向贫困宣战的誓言。要想职工群众过好日子,领导先过苦日子。他用心血和汗水、忠诚和奉献践行自己的誓言。
脱贫攻坚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李洪祥同志不怕艰苦、不惧困难、无私奉献,冲锋在前、战斗在前,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士气和无畏精神,做到哪里工作最艰苦、哪里最困难、哪里职工群众最需要,哪里就有他在发挥作用,他带领干部职工在脱贫攻坚战中自觉接受锤炼和考验,用实际行动诠释为职工群众服务的真谛,展示时代先锋的精神风貌。
做扶贫路上的“探索者”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掉队”。李洪祥按照“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充分考虑重病、残疾、因灾、因学致贫、无劳动能力等困难家庭实际情况,根据个人申请,领导干部走访核实,紧紧抓住精准识别第一关,拟定贫困户名单公示等程序进行公示、公布,确定朱志富为精准扶贫户。
今年51岁的朱志富是黑龙江省铁力林业局兴安林场分公司的一名下岗职工。家中少量土地,根本不足以维持生计,本人患有严重的颈椎病,只能从事一些轻活,妻子没有固定工作,靠打零工维持一家人收入在2万元左右,孩子考上了大学,这使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2017年年末,朱志富被识别为因病因学致贫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朱志富家经济来源单一,只靠打零工维持生计,没有致富产业、缺乏发展资金成了制约他脱贫致富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李洪祥同志带领领导班子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探讨能够帮助朱志富脱贫致富的方法,由于考虑到朱志富家的实际情况,几经商量后,决定引导朱志富一家种植平贝。
李洪祥不仅为朱志富联系到籽种800多斤,还为他量身定制了相关农业科技等方面的书籍、光盘资料,对土地进行了化验,从而提高平贝种植的数量和质量。除了为他联系了技术支持,还专门为他跑了无息贷款。一粒粒小小的平贝种子在地里,经过他们一家人的悉心照顾,转年收入了9.51万元。腰包鼓了,一向沉默寡言的朱志富脸上挂起的微微的笑容,他自己常说,有事没事就会去地里摸摸他的“金豆子”,在朱志富的眼里,那一粒粒小小的平贝就是他眼中金灿灿的豆子。
做扶贫路上的“坚守者”
说起让职工增收致富的“金豆子”——平贝,林场班子成员没少下功夫,想办法。由于兴安林场地理位置偏,常年积温低,土地面积少,在前几年职工群众种植土豆和玉米生产效益差,职工群众生活水平普遍低,经过近些年的摸索,发现平贝种植是一个好项目,不仅产量高,而且效益大。为了主动发挥在思想教育、动员引导上的优势,让职工群众在思想认识上从被动的“要我脱贫”转变为主动“我要脱贫”,破除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李洪祥专门邀请北药专家对朱志富家的平贝的土质和苗的涨势,为了使朱志富能“听得懂、学得会、能管用”,他陪着朱志富一起听讲座,做笔记,俩人经常在一起探讨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真正解决了贫困职工没有一技之长的问题,让扶贫方式由“输血式”扶贫转化为“造血式”扶贫。
做扶贫知识的“答辩人”
“打铁还需自身硬”,李洪祥同志作为民进伊春市委副主委和兴安林场分公司经理,对扶贫工作无论是从政策理论上还是从具体的帮扶措施实施上,都要有熟知于心、融会贯通的本领,要比普通的领导干部懂得更多,对脱贫攻坚政策理解的更透,对帮扶措施如何实施得更精准,因此,不忘学习,适时学习,及时充电成为了一个他的必修课。作为一名一线工作者,在工作中,他深刻地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于是,学习成为了他补齐短板的重要途径,在工作之余自己给自己开了一个常态化的自修课堂。通过学习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不断扫除自己对扶贫工作的盲区,避免出现“灯下黑”,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使扶贫工作开展起来更得心应手。李洪祥经常用“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句话来勉励自己,他认为学习是与社会发展同步与时俱进的良策,搞扶贫的人更应该不断学习,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知识,拥有一定量的知识储备,在脱贫攻坚中才不会出差错,有的放矢的开展扶贫。
习总书记曾经说过:“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发展不忘根本、致富不忘扶贫。作为民进会员,李洪祥深知统一战线就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合作初心、携手实现小康,全力以赴、只争朝夕,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