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心工程”中凝炼“同心”
——民进云南省委挂职干部谭婷的扶贫故事
2017年12月,云南统一战线“脱贫攻坚会泽同心工程”启动,这是中共云南省委的殷殷嘱托,也是各民主党派情之所牵,心之所系。民进云南省委坚决响应中共云南省委号召,自觉担负起党和人民交给的历史重任和新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与会泽县金钟街道温泉村结对帮扶,开展帮扶点脱贫攻坚工作,我于2018年5月下派至曲靖市会泽县金钟街道挂职副主任。
会泽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乌蒙山片区集中连片特困县、云南省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工作任务很重。两年的挂职锻炼,一路走来,是我作为一名党派机关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农村的融入之路,更是践行“同心”思想、成熟成长的历练之路。初来乍到时懵懂无措,如今回首来路,脑海中尽是感动的画面。
为了那“寒风中的小花”
身为一个母亲,下乡挂职锻炼最难以割舍的就是孩子,推己及人,来到农村,我的关注点也离不开孩子。民进是以教育为主界别的党派,工作任务和个人关注点结合到了一起。教育是会泽的一张名片,以前很难想像,一个深度贫困县教育质量会这么高,来到这里才发现,除了县委政府一贯的重视和支持,还有孩子们强烈的通过努力读书改变自身命运和家乡面貌的渴望和毅力。
我迫切地想为这些山区的孩子做点什么,而做好调研是精准帮扶的前提。我一次次找到金钟中心校的老师了解情况,一遍遍到各所小学实地查看,一趟趟向职能处室和单位领导汇报情况。终于,温泉小学电教室建起来了,二十台崭新的电脑和设备让老师和孩子们欢呼雀跃,山里娃也可以上网课了,可以学习全国名师的课程,也可以看看山外的世界。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因前期调研扎实,情况和需求了解得比较准确,在领导联系了国药集团、新华保险和阳光保险到会泽献爱心时,我和学校老师迅速汇报情况,提供备选项目,三个捐赠资金共117万元的教育扶贫项目很快敲定并且进入实施阶段。金钟小学的孩子们有了功能健全的新图书室,以礼小学的食堂完成升级改造,石鼓小学的学生宿舍面貌一新、整洁舒适……看着孩子们笑靥如花,我这个当妈妈的也从心里乐开了花。
会泽的冬天来得又快又猛,又为孩子揪紧了心。我裹上羽绒服和中心校的老师去石鼓小学给孩子们拍一段小视频,孩子们非常开心,虽然是寒风阵阵、阴雨绵绵,但每个动作都不厌其烦地认真配合。我在一旁冻得直跺脚,转身看到路旁小山坡上一簇簇野花开得正艳,白的红的紫的粉的,寒风冷雨中微微点头,但仍然挺立。听着孩子们的嬉闹声,看着他们衣着单薄、小脸通红却笑容灿烂,我想,他们不就是这寒风中的小花吗?芬芳而顽强,也更渴望关注与呵护。有老师跟我说,住校的几个孩子昨晚都冻哭了,我心疼不已。为了这些小花,我必须做点什么。当晚就联系了县里和单位的领导,终于在寒假前,协调到民进云南工商学院支部、民进云南省委机关支部和云南省温暖工程基金会捐赠一批冬衣棉被。看着孩子们的笑脸,心中无比欣慰,愿“这些花儿”茁壮成长,到那时,这山区定是美丽富饶的新景象。
助病残群众争取幸福生活
走村入户中接触了不少重病重残的特困家庭,真是家徒四壁,不但失去劳动力,还需要照顾,收入本就不多,还要挤出来看病,过得愁云惨淡。
这些情况我记在了心上,多次向领导汇报健康扶贫需求,终于,经单位协调,云南省康复辅具决定为会泽县五十一名肢体残障困难群众免费安装义肢。大海乡小江村的周双兰多年前左脚患了骨髓炎,因家庭贫困一直久拖未治,最终在经过6次手术失败后无奈截肢。她曾失去了生活信心,在这次免费安装义肢的活动中,终于重获“左脚”,安装完成后她高兴地抱着孩子在屋子走了几圈。
我一直存着代普定的电话,前两天他还给我打电话咨询义肢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帮他联系省里的技师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他告诉我,他现在从乡上搬到了县城的易地扶贫搬迁点,住上了新房,孩子在新城的小学上学,自己在一家超市送牛奶,日子好过了。他从小因为事故双腿截肢,生长在贫困家庭里根本不敢奢望花上万块钱装配义肢,更不用说住进县城开始新生活了,如今都梦想成真了。看到残障人士摆脱贫困,努力争取幸福生活的样子,真为他们高兴。
调研中了解到各级政府非常关心农村妇女健康,积极推广两癌免费筛查,但因条件和经费所限未能普及。通过单位协调,我多次与县卫健局、县妇幼院和中脉基金会对接,终于迎来了中脉基金会“乳腺健康筛查大巴”落地会泽县妇幼保健院,这辆价值119万的健康大巴车内设置了乳腺健康知识学习室和乳腺超声检查室,可以流动到各乡镇进行健康科普宣传和乳腺检查。第一次巡回宣传诊疗刚结束,保健院段院长就给我发来了现场照片,刚迁进新城居住的老百姓都围着健康大巴听政策宣讲、咨询病情,在大巴上进行体检和诊疗,大家对这个先进方便的“移动卫生室”赞不绝口。我默默把大家真诚的感谢和称赞作为动力,争取为群众健康多做些事。
走过这两年,当初陌生的土地渐渐熟悉,听群众用土话唠家常也毫无障碍了,当地干部和群众苦干实干的精神无数次感动、启发、教育着我,我也用心用情来回馈着这片热土。两年很漫长,两地奔波,克服各种困难,个人和家庭付出了很多;两年又很短暂,在一天天走村入户,一件件细微小事,一次次沟通协调中转瞬即逝。我也逐渐历练成长,打开了眼见和思路,放下了顾虑和负担,增强了勇气和动力,坚守“初心”,践行“同心”,在基层、在农村这片沃土中吸取营养,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