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脱贫攻坚路:践行新思想 奋进新时代
——民进黔南州委龙里支部 陈英
在全面决胜小康的今天,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龙里县布依族人,我经历了家乡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都落后的时代,更是看到了家乡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建设中发生的巨大变化,亲眼目睹了乡村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见证了乡亲们在衣食住行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明显转变。值得骄傲是:我不仅是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伟大工程的见证者,还是参与者!我为脱贫攻坚付出过努力,付出过心血和汗水!与帮扶村的父老乡亲和帮扶户结下了难舍的情缘。
我们单位挂帮的是龙里县洗马镇平坡村,平坡村位于龙里县北部,地处黔南州龙里县、贵定县、福泉市和贵阳市开阳县四县(市)交界的清水江畔,属于省级二类贫困村,平坡是一个有5个自然村寨的贫困村。2017年8月,刚调到龙里县文化馆工作的我,随着同事第一次走进平坡村,看到还有一定数量的进寨道路和入户道路没有硬化,房屋、厨房、圈舍、厕所没有改造,露天茅坑、人畜混居的状况时时映入眼帘,一幕幕因病、因灾、因学致贫的家庭困境让人心酸……
我感到震撼、感到心疼、感到着急。脱贫攻坚的号角已经吹响,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数量相对较大的“三改”、“三路”工程,并全覆盖地解决“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任务是如此的艰巨!
我下定决心,要与同事们一道,竭尽全力投入这场脱贫攻坚硬仗之中去。通过走访调查,我了解到该村除了地处偏僻、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落后等客观原因之外,思想守旧、观念落后、缺乏内生动力才是村民贫困的深层原因。因此,除了落实好基础设施建设各项政策外,我们通过召开坝坝会、小组会、家庭会,通过走访交流了解实情,宣传政策、传递信息,不仅为贫困户出谋划策、联系务工等,还经常与他们一道打扫卫生、美化家园,在共同的劳作中,鼓励他们自己动手、树立信心,并根据每一户的实际情况找到脱贫致富的好路子。积极为他们引进技术培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学到一门实用技术,找到一条脱贫路子”。
作为文化部门,我们还重视“文军扶贫”的特殊作用,重视“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在扶贫过程中,充分利用部门优势,结合平坡村民族文化资源,通过创作、编排与精准扶贫有关的山歌、舞蹈、小品等文艺节目,结合送文化下乡的工作任务,将国家、省、州、县出台的精准扶贫工作相关政策法规融入到节目中,通过文艺表演、以知识问答的方式将各项政策在村里进行宣传。还指导十余名苗族女画师集体创作了脱贫攻坚题材的十八米长卷苗画。在各个自然村寨的围墙上,让这些女画师们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笔,描绘自己的生活”,走进平坡村,一幅幅色彩艳丽,手法大胆夸张的苗族画,会让你恍如走进一个苗族画美术馆。
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远离家人,远赴平坡,与同事们一道,揣着一颗真挚的心,驻守在扶贫第一线,将我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其中。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白天走村入户与贫困户同吃同劳动,晚上还要整理卡、帐、表、册等等扶贫资料,虽然辛苦,但却充实……
群众从一开始的抗拒我们,到后来的见面亲切问好,拉家常,邀请到家里喝茶吃饭等,甚至有的离别时还依依不舍,拉着我的手不愿放开……
忆起我帮扶的兰廷明户,第一次踏进他家门,映入我眼帘的是脏乱的屋子和凌乱不堪的衣服被褥,床上的老鼠屎及其它垃圾随处可见,老人滔滔不绝的抱怨声和充满怨恨的眼神…通过长期不懈的交流和共同劳作,现在走进老人家,两老人笑脸相迎,家里家外卫生整洁,物品、衣物床褥都折叠摆放有序,每当老人知道我要去他家时,就会备好丰盛的饭菜等我一起享用,交谈中,两老人还常说国家政策就是好,感谢国家感谢党……
虽然扶贫工作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但作为两个年幼小孩单亲妈妈的我,却没有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驻村期间,我整整28天没有回过家,两个孩子交由年迈的父母照顾。有一次,2岁多的小儿子感染了柯萨奇病毒,反复发烧,口腔、咽喉长满了疱疹,可我却没能照顾孩子,就连看一眼都是奢望……
2018年7月2号,是我县迎接脱贫攻坚工作评估验收的时期,也是我7岁的大儿子离开我到四川随他父亲生活的时候,而我只能在微信视频中与他道别……
至今,龙里县脱贫出列已过去一年,我们一刻也不曾松懈、一刻也没有止步,我们仍然按照“政策不变、力度不减、人员不撤”的总体要求,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很多,教育医疗跟进、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升级发展、绿色生态事业……
不仅仅为了持续巩固脱贫成效,更是要为村民的美好未来谋划好蓝图,为达到更高水平的小康,作出自己的努力!
作为一名民进会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任需要我们积极参与,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还需进一步加强学习,努力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