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兆林:游西狭
绵延的群山不知从何迤俪而来,势如龙蛇奔走;青峰挺立,宛如天马行空,凌空呼啸而来,划破长空而去,这是一方水墨画卷一般诗意的山水。
山高林密,涧流清澈,绿草丰茂,鸟语花香,山中有碑,掩藏于茂林修竹深处,和山岚旭日一起,与清风明月一道,默默地讲述着一个年代久远的传奇,这是一个人文厚重宛如世外桃源的好去处。
这就是位于甘肃陇南成县县城西边13公里处的天井山麓、鱼窍峡中的西狭颂风景区。该景区十里长峡,危岩耸峙,峭壁如削,林木葱郁,曲折幽深。一泓中流,叠浪喷雪,飞瀑鸣泉,浮光漾金。新修仿汉栈道,蜿蜒迂回。亭台楼阁,流碧溢彩。更有索桥如虹,十湖沉碧,风花雪月,皆呈异景。诚游人休闲娱乐之胜地,诗画家吟咏挥毫之名区。因历经1800余年仍完好无损地保存有东汉建宁四年绣刻的我国“汉三颂”之首的《惠安西表》(西狭颂)摩崖石刻群而闻名于世。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4A级景区,甘肃省十大名胜风景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陇南市十大名牌风景区和文明旅游景区。近年来海内外学者游人纷至沓来,声名远播。
闻名遐迩的“西狭”景区内,除了海内驰名的稀世珍宝《惠安西表》、古栈遗迹、耿勋表记外,还有仿古栈道、仙泉飞瀑、神鱼洞、泼墨峰、保仁寺等二十多处景观星罗其间,景区两岸峭壁如削,折叠对峙,树木森郁,怪石嶙峋。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幽深的峡谷风光让景区显得神秘而有灵气,自古即是陕、甘、川三省的著名旅游胜地,也是日本等国际游客在甘肃旅游的首选目的地。虽是当地陇南人,却也是在《陇南日报》原《陇南报》、《陇南文学》、《开拓文学》里,在成县文联创刊的《同谷》杂志里的文字图片得知。曾无数次骄傲的对外地朋友吹嘘,美丽的西狭就在我的故乡陇南成县,却常常遗憾未曾涉足。我在想假如有一天要去西狭旅游,到了西狭景区看什么呢?听曾经去过西狭旅游的朋友说过,去西狭景区旅游要看三个景观:一是看西狭颂景区的核心、精髓部分-----西狭颂摩崖石刻。二是看景区的古栈道,用心去体会李翕当年修古栈道的艰难险阻。三是看西狭颂景区的山水。这样说来,人们去西狭,除了流连于清澈的响水河、宁静的西狭十度以及蜿蜒曲折的古栈道外,更多的乐趣还在于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能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
2015年国庆长假第三天即10月3日(农历8月20日),我和朋友们像一群快乐的鸽子似的飞出狭小的阁楼窝,去寻觅天井山麓的深山峡谷----西狭。沿武罐高速公路追寻报刊杂志里铭刻在脑海里的西狭。如今有幸亲临来到西狭的面前,游览了一番一睹它的芳容。天阴着,群山静默。没有阳光,天地就有点沉。这次来得益于由甘肃西狭颂文化促进会和成县文联联合组织开展的“情系‘西狭颂’共筑‘中国梦’”----为庆祝建国66周年,传承西狭颂文化,打造地方文化品牌的成县“西狭颂”主题大型征文活动。我们一行四人中,有初次来的,也有来过多次的,更有来过一次的,我是算初次来的。是奔着这条峡谷的摩崖石刻、古栈道、山水而来,以游客的名义相聚、相见、相识。峡谷为之开颜,溪水为之欢呼。我们还在本县的长坝镇白望路沿线的茶马古道---游龙关节点上,碰巧遇到一位来康旅游的成县人,他说:西狭奇在山,美在水,抬头一看是拔地而起的青山,低头一看是清澈见底的溪水。他还告诉我们:夏天,你们去西峡旅游是最好最佳时节。
因通往景区的路上停了许多车,到了抛沙镇丰泉村就被景区管理人员挡住了我们前往的车辆。我们和游客只能沿着硬化公路在通往景区两岸杨柳的夹道欢迎下步行而走,约十几分钟来到西狭景区东门口,与负责这次活动的主办人和景区的管理人员联系之后,我们就进入景区大门。在院内的台阶前,我们大致浏览了西狭颂风景区导游全景图。从这个景区导览图上得知,进入峡谷总计要浏览十一个景点,先是浏览东汉摩崖石刻展览馆,然后依次是:人字瀑布、仿古栈道、耿勋碑、水磨房、天然的游客休息中心、摩崖石刻原址、保仁寺、天井山吊桥、两颂亭、西狭十渡等。随后四目举望,两边山上的植物是那么的绿,景区大门内的几颗杨柳树和翠竹是那么的青绿,山崖是那么的高而陡峭。在云雾缭绕之中,让人疑时神仙他家。
看完导览图之后,我们来看第一个景点-----东汉摩崖石刻艺术展览馆。走进大型仿古建筑展览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西狭颂”众所周知著名的汉三颂,有西狭颂、石门颂、郙阁颂。那么我们先来看看西狭颂,《西狭颂》一名《黄龙碑》,又名《惠安西表》。全名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西狭颂》镌于东汉灵帝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六月,为摩崖石刻,有五瑞图、正文与题名,五瑞图居右上方,正文居中,题名居左。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了,它刻在一块崖体凹进,表面平整的石壁上。据现代人的测定与统计,其总高220厘米,总宽340厘米,正文隶书,上有“惠安西表”四字篆额,阴刻20行,385字。字形方整,每字约一寸二三分左右。后有小字题名12行,142字。与正文书法风格相同,皆系当时成县人仇靖所撰刻。仇靖字汉德,是地位很低的官府小吏,即便是这样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吏,却有如此的盖世之笔,可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家、书法家。碑文除记述东汉武都太守李翕的生平和屡任地方行政长官之卓越政绩,主要颂扬了他率领民众开通西狭道路、为民造福之德政。碑文描绘了西狭山路的险阻,叙述了李翕由感叹而下令有关官吏奋力修路,凿崖清障,削高垫低,截弯取直,终于开通新路,行人欢腾,歌颂功德等等。西峡颂摩崖碑是中国仅存的汉代《石门颂》、《甫阁颂》、《西峡颂》三大颂碑中之一,且保存最完好。它集文学、绘画、书法、汉儒思想及地方官制等于一身,是研究东汉表体文章,乃至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交通的重要实物证据。
接下来,穿行一截石子路,两边的翠竹在峡风的吹佛下摇曳,向过往的远道而来的游人招手致意。经过一段还在加固整修的栈道就听见一片水声的喧响,一道清澈的清流因与峡谷中的巨石相搏相击,翻卷着滔滔的白浪,这就是入谷内一个人造瀑布,从悬崖上的水,或化成一条白练从高处垂落而下,或从栈道上方形成珠帘,飞溅滴注,蔚为壮观,令大家便急不可待地跑上前去争相拍照。峡谷两边巍然高耸的青山,则绿树丛生,老藤缠绕,松涛喧响,杨柳摇曳,怪石嶙峋,芳草鲜美,周围都是一片醉人的绿意。站在入谷第一处的石拱桥上抬眼望去,一边是拔地而起的高山,一边是错落有致的悬崖。山崖上绿树层叠,其间亦或有古树参天,老藤缠绕。峡谷之间的一条河流,或在峡谷中潺潺绕行,或在巨石间冲腾奔泻,浪花激起的水声,站在远处也能听到。在人的感觉上,显出了西狭的幽远空旷。虽然已是十月的暮秋,但给人的印象,却与盛夏过后的初秋没有多大的差别。只有间或一树两树的红叶,向人们透露出已是金秋的天气。不过已将西狭的秋的颜色,秋的气味,秋的音响渲染得有声有色,使人真疑心是到了仙家的福地,而不是人世的景象。
置身于这深幽的峡谷,轻波微浪,清澈透亮,阳光下水面闪烁着粼粼波光,恬静的河水映着初晴的天空,漾起的波纹吻着青山的倩影,意境清美。细细地触摸着这山崖、这清溪、这裸石、这树木,这天空,心中涌出一种了相见恨晚的情愫。我们在石砌的栈道上穿行着,新开的石径或栈道或宽或窄,宽处两人可并肩而行,窄处则只容一个人通过了。一边前行,一边欣赏着峡谷中的风景。我因为是首游西狭,就问同行的曾五年前到过西狭的康县望关乡塄上村的新出道的农民诗人郭峰兄道:
“黄龙碑还远吗?”
郭峰兄笑着说:“还要拐两三道拐弯呢!如果走得慢一点,要一个多小时才能走到呢。不过峡中的风景不赖,我们慢慢地欣赏风景好了。”
在曲折的石径上行走,不时足底下有清流流过。而悬泉飞瀑时时鸣嗽于山水泉石之间,流泻着泠泠的清韵。走在栈道之上,头顶有危岩的压迫,而足底下则是飞流的雪涛,与对面山峰的绿色,虽然欣赏着绝美的风景,而心中也不免有点颤栗的感觉。又向前走了一段路程,郭峰指着对面山岩石上的石洞说:
“看,那就是当年李翕开设栈道的石洞!”
我举目向峡谷对面望去,果然望见在对面山岩上有高低交错的深深的碗口粗细的岩洞,看到密布在山岩上的这些岩洞,我不禁遥想在远古汉代的条件之下在绝壁岩石上架设栈道是何等的不易和艰难,不禁对这一位前代的乡人生出由衷的敬意和震撼。我们继续前行,郭峰兄说西狭之山名天井山,而峡名之鱼窍峡,而湖泊名之西峡十渡,不知是原来的原名还是民间的俗称。经过约两个小时的步行,在身心俱悦的风景之中,在自由谈笑的气氛中我们沿着飞流溅珠的人字瀑,通过长虹卧波的德惠桥,款款低身小心翼翼地走过躬身岩,在万绿丛中的怀耿亭小憩,然后在登依岩的高空栈道,经过一泓澄碧的甘堂湖与其后而至的水磨房,最后来到折扇岩,而至《西狭颂》所在的黄龙潭。峡谷中的深潭----黄龙潭便呈现在我们面前,而黄龙潭两边的山岩,分明是一柄五色相宣的折扇。此时郭峰兄指着峡对面一亭覆盖的山岩说那就是黄龙碑所在地了。在我们遥望黄龙碑之际,垂青于这里的山水风光美景,我们用手机各自拍摄照片留念。
过谷至黄龙潭的对岸,要欣读黄龙碑则需要手攀铁索过一段仅能容足的危岩小径,然后到达碑亭,面对石壁可读黄龙碑的碑文。岩壁上的石刻已经被保护起来,我们只能隔着玻璃看一看了。在对面绝壁之上,那古朴的图画,有力的文字,依然让人赞叹。目前惟有《西狭颂》面貌依旧,像《西狭颂》这样历经近两千年而碑面不见一处裂纹,实为罕见。《西狭颂》之所以能够完好如初地保存至今,其中有此地较为偏僻,人为干扰的因素较少等原因之外,与当年碑石建造者在选址方面的良苦用心亦不尤相关。《西狭颂》刻于悬崖上,碑面朝东南方向,由于碑刻雕镌于凹陷的山体崖面中,上有凸起的山石遮挡,从而使碑石避免了雨水的直接冲刷,减少了阳光的照射,整方刻石在将近两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基本未受到自然风烛的破坏影响。后来还是深山的樵夫发现此碑,稀世奇珍才得以重见于世。故民国《甘肃通志稿》记载:“按此碑在汉碑中剥蚀最少,以临江摩崖,毡捶不易,故较他碑独获保全,宜海内视为珍秘也。”以至这距今将近2000年的书法奇珍独能如鲁灵光之巍然独存,大放异彩,留存至今。
站在黄龙碑前的走廊上观望,鱼窍峡,峭壁折叠对峙,石崖如墨波青染,峡谷一清流终年奔湍,浪花飞溅,水势随乱石变换无穷,形成了瀑、湍、池、潭与一体的风景。崖上绿树连纬,如屏似嶂。山峡谷一泓清流终年奔涌,回转飞扬,跌宕多姿。水势随乱石变幻无穷,为瀑、为湍,为池,为潭。崖碑西侧有圆形石潭,传说是为李翕政绩所感动,久潜黄龙潭从潭内飞出,俗称“黄龙潭”。潭水碧澄幽深,天光云影,青树苍岫,尽映其内。如在晴朗的夜晚,皓月凌空,月光水色,交相辉映。著名景观“龙潭映月”由此而来。清邑令泳赋诗赞道:“光怪陆离气欲春,被平浪静一轮存。镜连五色龙成影,瑞映千鳞月映痕。”“开山筑路郡守贤,白鹿嘉禾颂丰年。声名远播海内外,雄碑留字成古传。”碑因人而称著,峡因碑而为胜。
我们沿着峡谷继续而上,入之欲深,其见欲奇。沟里的水,发绿发蓝,或深潭,或急湍,水珠飞溅。一路走来,这里的水时而湍急,时而平缓,时而是一道溪流,时而又像是这样的湖面。美丽的小花!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品种?远远的石头上刻着天井两字,不知因何得名。在这山沟中,峡谷虽小,可是我的心灵已经弛聘于九重天外!在西狭颂景区不光感受到的是山水美景,它的价值是考古书法的价值。
行走在峡谷栈道上安全舒适,没有了行走的劳累,可尽情观赏沿途之景,山路前行,道路依山就势,弯弯曲曲,深入山谷林深处。山坡或陡或缓,林木密密匝匝,风声、鸟声、林涛,合奏出一曲美妙乐章。成县西狭的净化,我认为要数满山遍野的林木。这里树木种类繁多,姿态各异;有的遒劲挺拔直插云天,有的蔓藤缠绕相随相依。有的风姿绰约含情脉脉,各具神态。绿海腾浪,幽谷青翠,裸岩崖壁石缝中,也有林木镶嵌其中,盘根显露,虬屈多姿。站在天井山吊桥高处,举目远眺,云雾蒙蒙,群峰迭起。远处岭峦千重,连山秀举,云烟翻滚,悬崖峭壁。满山遍野的树木随山势起伏连绵。碧波连天的林草,芳草铺地的植被,一切都是原生态。眼望着原始的景致,让心情远离世间喧哗尘嚣,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真是心旷神怡,顿觉飘飘然、悠悠然。西狭之美,美在她的原始童贞,让人生返璞归真的自然感觉。
峰回路转,穿过景色秀丽的原始树林山谷,便可以到达神秘而宁静的西狭十度,映入眼帘的是平静的湖水,碧波荡漾,白鸟和鸣。穿于迂回环绕的人工仿古木制桥,满目苍翠,柳枝牵衣佛面。峡谷中的人工湖,湖面绿如银盘。西狭十度名副其实,我们几个在湖边贪恋优雅美景拍照留念,似有忘记了身边的小孩,顺着林间水泥筑成的走廊前行,因天气阴沉,分辩不清东西南北,只有紧跟游客一路而行。上台阶,走人行栈道,进入景区西出口大门。站在走廊上回望,山势陡峭,湖水涟漪,小鸟笛鸣,陶醉于碧波荡漾的湖水之中。
在景区西出口等车的瞬间,与景区的一位工作人员聊聊,悉知西狭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在这20年来,在当地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规划先行,分步实施,保护开发,构建精品”的“大西狭”开发思路,紧密围绕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管理质量创优工作,深入挖掘景区文化特色内涵,全力打造西狭优势品牌,有力地促进了西狭颂风景区的又好又快和谐发展。同时加大对《西狭颂》摩崖石刻的推介和宣传,有力地推动了西狭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首先为《西狭颂》修建了弘丽开阔的碑亭,使其处于比较妥善的保护之下;在沿峡谷西向的崖壁间修建了500多米的仿古栈道,游览景区的人们从此免除了在山崖陡坡间跋涉之苦,栈道亦为峡谷增添了一道景观;在峡谷东西出口处修建了大型仿古建筑的展览厅、休息室和一些服务设施;在峡谷西部出入口处开凿了蓄水池,增加了新的景观;修建和扩建了通往西狭景区的道路,包括进峡谷的行车道、电瓶车道、蜿蜒于峡谷和山崖间的甬道和宏伟曲折的栈道。
如今,游客们从抛沙镇丰泉村附近进入西狭,然后穿行于河谷、山道和林木丛莽间,约5千米许便可抵达小川镇西狭村边的峡口,将沿路绮丽风光一览无遗。有关部门经过考察论证,决定在西狭景区开拓建设一道别具特色的汉隶碑廊,有计划地审慎地选刻一部分现当代隶书名家的作品,以众星拱月的态势对《西狭颂》起到更加有意义的烘托、拱卫、呵护作用。目前已经镌刻完成了我省老书法家何裕先生书写的《耿勋太守碑》。各种旅游设施的逐渐完善和汉隶碑廊的开设,使得西狭景区自然风物千姿万态,人文景观内容日益丰富多彩,二者相得益彰,成为充满迷人魅力的一处文化旅游胜地。
游览成县西狭,绿色生态博览之旅,品味人文厚重之旅,收获了一份新奇的感受,清新、宁静、美丽、兴趣盎然。成县西狭景色秀丽,山奇水美,人文厚重。为了充实西狭景区的内容,成县人民构建了东汉摩崖石刻展览馆、人字瀑布、仿古栈道、耿勋碑、水磨房、天然的游客休息中心、摩崖石刻原址、保仁寺、天井山吊桥、两颂亭、西狭十渡、西峡村旅游度假村、西峡村樱花文化艺术节,为西峡的景观确定了主题,全面提升了西峡观光旅游和文化艺术的品味和价值。
燕兆林,男,陇南康县人,民进会员,《半月谈》社情民意观察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家报》社会员,《陇南日报》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