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民进艺苑>文学作品

索宝新:艺术之担当

发布时间:2021-05-29     来源:

放大

缩小

  艺术的担当,是文化的担当,有担当的文化艺术作品,必然会成为缔造文明的元素和基因!

  艺术的担当,是文化的担当,是时代灵魂对生命的担当,是人性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担当”二字不可轻言。“担当”是责任,是对生命、人性、社会组织结构等很多需要以一定格局统筹为基础来看待的问题,是一种负责的责任感的认识和体会,再到具体的为这份认识到的责任做些事情的态度。

  常识下的“担当”是对己、对家、对族都与邦国的唯物基础的责任。而另一份“担当”是唯心式的担当,是时代人心、人性、对灵魂方向的责任。

  这份担当,是以艺术形象和艺术活动为元素的文化担当。文化艺术的作用,贯穿古人类文明的步伐,担负着历史性的启示。文化艺术是铸造人类精神文明的脊柱。

  绘画艺术的灵感与思考,无不是走在生产力的前方,启示着人们,发展自身的思象力。远古的祖先们通过对万物外形的简单描摹,启示发明了适用于生活的各种用具。我们总是能在绘画的过程里感悟到形象的演变,对心灵的触动。

  绘画,不断的启示我们。大自然的万物形象,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秘密而缘合的作用力。绘画通过对形象的无限解读,担负着启示我们与宇宙万物的互通性与统一性。我们的形象、是造化的极致,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妄自为大,忽视与造化之极的互通规律。艺术承担了我们与万物交流互通的桥梁,从外形到灵觉。当艺术活动从生活的实用性中被抽象出来的时候,更多的趋向了唯心的探求。神秘、安怡、恬淡等以追求精神的自由感为基调的绘画作品不断的在被进入文明状态的时代里的艺术家们创作出来。在那些精神文明高度纯化的时代里的人们,是幸福的。他们可以在艺术家们良好的艺术素养中陶冶出的作品里得到精神的自由感和生命律动的美感。

  从魏晋南北到唐宋元明.我们能从各朝各代的优秀作品中看到这些时代的人文风貌和精神气质。艺术在这样的发展中,为人们承担精神的诉求与生命的向往,承担着人文气象的传承。

  每一时代的优秀作品,都会渗入当时的文化脉络里,浸入下一时代的人文思想之中,发挥不可估量的文化力量。

  艺术?

  是信仰之光!

  是心神之韵!

  是灵觉之美!

  是魂魄的真实!

  是爱的善根!

  是永远照耀我们心灵的太阳!

  艺术是感情的流露、是躯体与精神、灵魂或内心状态体系的统一体。为了创造出美,会不知疲倦,充满激情。一刻也不能安静。向着心中思慕的圣地,终生跋涉,以朝圣者的心追寻!

  现当代艺术的路途上,以徐悲鸿大师所倡导的艺术纲领中,我们的绘画艺术在秉承前贤的艺术素养的基础上,更深度的发展了绘画艺术的宣传性和社会性,都以其正义、正气、和谐性力量,正常的发展着。直到近三十多年来,在改革开放世界文化大融合的狂潮之中、大量的外来文化进入,冲乱了我们的思想。几十年当中,我们的国人,在文化艺术上,失去了辨识的能力。由于激进的利益竞争,人们更是无暇放松心情,无暇与内心反观内省,审视当代文化的病态现象与变态情绪,众多人的态度是盲从和跟风。在文化上失去方向感。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当代艺术受西方诸多现代派绘画艺术的影响。我们当代的艺术创作是没有担当、没有状态的。从艺者,不再深入地去关注心神的灵觉,而是停滞在表现那些恍惚不定的情绪,在这个穷奢极欲的社会大环境里,我们缺乏的是静谧的心情与正向的信仰指导。而我们却依然沉迷其中,以暴殄天物为欲望买单。而大多所谓“艺术家”们,则变本加厉的宣扬这些心态,以艺术之名不惜大成本做着让人不堪言辞的“当代艺术”。

  我们的“艺术家”们都没能沉静下来去了解认识文化艺术的根本、却用他们污染的灵魂涂鸦般的宣泄着人性丑恶的浮躁情绪的“艺术品”,继续污秽着这个人心慌乱的世界。

  现今大多数不知何为艺术的“艺术家”们只凭一些浅薄的观念去虚构题材,画出那些没有深刻思想与良好艺术文化素养的作品,既不能感触情怀、更不能传达出艺术文化所担当的根本责任——“真”、“善”、“美”、他们放弃了艺术,放弃了文化的担当!

  如果我们的艺术家们创作不出对大众人群有正向启示和感触心灵的画,起码也该为身边的人们画些单纯美的作品。哪怕俗一些,也不要为了私欲的泛滥横行,去不负责任的宣泄那些没有真善纯思的肮脏情绪,把暴力与丑恶散布人间,污染世人的心魂!

  呼吁!

  所有以艺术为生命的艺术家们,画美的、善的、能发动你内心情感的、达致性灵的作品,为当今世界担当起文艺复兴的责任,画出真性情及灵觉的好作品,用艺术净化世人的心,安抚大家的神魂。这是艺术的责任,更是文化的担当。

作者:索宝新     责任编辑:张禹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