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民进艺苑>文学作品

方西河:吃饭不忘袁隆平

发布时间:2021-05-31     来源:

放大

缩小

  袁隆平爷爷永远离开我们了,我想着写一篇小文章寄托我的哀思。取个什么题目呢?我略加思考,很快就定了下来。

  这个题目上了一点年纪的人应该都知道,它来自之前小学的一篇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我小学时读过,印象特别深刻。四十多年来,我常常想起这篇课文,我觉得,人生在世,就是要多做一些对别人有好处的事。正因为如此,当听到袁隆平爷爷逝世的消息时,我便想起了这篇课文。

  我是农家孩子,出生于1960年代末,虽然没有经历过最苦的日子,但粮食的紧缺还是刻骨铭心的。记得小时候,还是集体生产制,全队的劳动力被分配到不同的岗位上劳动,以得到赖以生存的工分,最后凭工分获得一年的报酬。我们这些小孩子,也参加劳动,扯秧是最经常的事。与大人一起扯秧的时候,从他们的交谈中得知,当时的水稻品种就那么几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亩产量低,一般都在300斤左右。正因为亩产量低,吃饭才成为我们的大问题。我清楚地记得,在粮食紧缺的时候,我们只能用红薯丝来替代,虽然上面也撒了一些米粒,但实在太少,那红薯丝吃在嘴里,实在难以下咽,但没有办法,不吃只能饿肚子。虽然我吃的红薯丝饭并不是很多,但记忆还是很深刻的。

  分田到户后,大家的积极性提高了,但亩产量仍然是个大问题。记不清是哪一年,突然听说有一种新的水稻叫杂交水稻,非常特别。其他的水稻插得密,蔸与蔸之间的间隔不到20厘米,但杂交水稻蔸与蔸的间隔却很宽,要在50厘米以上;其他的水稻一蔸要插好几根秧苗,但杂交水稻只需要插一根,因为它的分蘖能力超强。我们来到种杂交水稻的田边,着实大开眼界。一根根秧苗直挺挺地立在田里,四周隔上老远才有另一根秧苗,那间隔实在太大,用大人的话说都可以跑得车了。这难道有粮食收?大家都很疑惑。可疑惑归疑惑,过了一段时间,原本稀疏的田里便已经长满了,每蔸的株数之多完全超出想象,大家这才相信杂交水稻确实有着超强的分蘖能力,原来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等到抽穗时,田边又围满了人,大人将普通的稻穗拿来对比,它们之间的差距真是令人惊叹不已。从此每个人从田边经过,总要赞叹一番,都盘算着来年也要种杂交水稻。后来的结果也在大家的意料之中,亩产量完全打了一个翻身仗,超过了1000斤,相当于3亩多田的产量了。从此以后,杂交水稻慢慢代替了常规水稻,吃不饱饭的历史也就一去不复返了。

  读师范时,我才知道杂交水稻是袁隆平的杰作,于是袁隆平这三个字便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再到后来,我读到了《禾下乘凉梦:袁隆平传》《袁隆平的世界》等书籍,加上网络上不断推出的文章,我对他的了解就更多了。我常想,一个在城市里出生与长大的人,竟然将自己的事业与农民联系在一起,这是何等的令人敬仰;一个获得如此荣誉的耄耋老人,竟然还工作在田间地头,这又是何等的令人敬仰。因此每次吃饭时,我总会想起袁隆平,想起我知道的杂交水稻的故事。我想,吃饭不忘袁隆平,这就是我们对袁隆平爷爷最好的怀念。

作者:方西河     责任编辑:张禹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