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加平:尖山,从源头潮上走来
钱塘江,素以“壮观天下无”的海宁潮闻名于世。不同地点,又有不同形态不同气势。且不说大缺口碰头潮浪花飞卷,盐官一线潮惊涛鼓鸣,也不说老盐仓返头潮气势磅礴,我就单单说说尖山源头潮的汹涌澎湃。
为庆祝“七一”写个电视片脚本,我来到了尖山黄湾镇。寻觅从潮头上奔涌的红色故事,领略这块福地的无限风光。
站在江边,远望大海,潮声潮起涛声响,日出东方满江红。忆往昔,在这片潮起红色的土地上,曾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人民书写壮举;曾有多少英雄豪杰,从这里寻找光明。
一九二七年,“黄湾帮”运输队,扛着扁担绳索,迎接北伐军,打倒孙传芳。抗战时,大力士周荣江围歼日寇,“义勇锄奸队”枪杀汉奸。烈士和英雄,曾经染红了尖山黄湾这块土地。而走出去的黄湾人,更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书写了黄湾的骄傲,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张锦荣抗日寇收集情报、张孔昭为部队筹集经费,周友良迎解放血洒镇江、马兆林油料站忠于职守,尤其是我党早期优秀的地下工作者何孝章,慷慨正气映千秋,壮志未酬誓不休。五卅运动,武装起义,积极带头参与;三进监狱,宁死不屈,彰显革命气节。“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从他们身上,让我看到了一根红色根脉,扎根在黄湾尖山这快土地上。
黄湾解放的日子,是1949年5月8日。这天的阳光照耀着钱塘江,也照亮了岸边这块富庶的土地。
今天,江面上跳动着无数的金星,或许就是当年留下的美丽印痕?
解放后的尖山,土地改革风起云涌,农民喜笑颜开;多少有志青年,为了抗美援朝踊跃参军……1956年,这里成立了共产党黄湾乡总支,1957年成立乡党委。这坚强的战斗堡垒,领导全体人民办盐场、种棉花、修水利。更是在1969年,黄湾群众与“五·七”干校一万多人,一起修筑了2317米的“五·七”大堤,建成涂地2200亩,一场声势浩大的围海造田运动就此开拉开帷幕……
站在这里,看着江潮翻涌,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几十万大军,与天争、与潮斗,冒酷暑、战严寒,鉄肩担石,汗水洒堤,泥浆中拼搏,台风里逆行……20年,整整20年,终于成功完成了在尖山河口的两期围垦任务,实现围涂6.3万亩,江道水流稳定, 江风习习宜人,海宁的发展空间,也获得了更大的拓展。
一座尖山新城巍然崛起,“一城两地”的目标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这是一个难忘的龙年,为了调研村庄规划课题,我曾来过黄湾。春风已经吹遍黄湾的绿水青山,雄伟的嘉绍大桥正在飞架两岸。走进尖山新区,一股腾飞的气势深深地感动着我。
沙发工业园初具规模,高尔夫球场绿草如茵。短短的几年里,联鑫板材、凯耀照明、联鸿纤维、林肯电梯、正泰新能源、火星人厨具、海利得新材料、万凯新材料……一大批企业如雨后春笋落户尖山。
这里有绿色风电,三角的叶轮在不停地转动;这里有宽塘风情,黄湾的民俗在这里传承;这里有生态紫薇河,岸边的鲜花竞相开放;这里有秋色冷冰坞,甜甜的果香让人流连忘返。“潮缘黄湾”风筝音乐节在这里举办,滑翔运动从尖山起飞,水果采摘节每年如期开办……
如今的尖山,东湖西湖白鹭飞,湿地斜阳风光好;“鼠尾绿园”春常在,湖海相映叹涌潮。
看到这里,一部“潮起尖山满江红”的电视片轮廓,在我的脑海里渐渐地明晰起来……。
(黄加平,民进海宁市基层委原主委,浙江嘉兴市、海宁市作家协会会员,高级教师,主要从事诗歌、散文、评论写作,曾出版散文集《诗情文趣》。近期发表的诗歌作品有《南湖旁的歌唱》、《从运河上飘来的船歌》、《若尔盖之行》(组诗)、《冬天的风,春天的雨》等;发表的散文有《运河边流动的两个小城》、《东山日出》、《殳山白鹭飞》、《情落鹃湖》、《诗意,从这里启航》、《不平常的年》等;出版教育专著26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