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养正 幸福人生——从家庭阅读谈起
主讲人简介:
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著名教育家,全民阅读推动者,新教育实验发起人;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作品有:《朱永新教育作品》《儿童有一种未知的力量》《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春天的约会》等。
编者的话: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父母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阅读,书写了一幕幕精彩的家庭阅读故事。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发育、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在不断推动全民阅读的今天,家庭读书颇受关注。阅读,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作为人生的必修课,它为什么重要?我们应该阅读什么?又该如何阅读?本期讲坛邀请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对此做深入讲述。本次讲坛是朱永新常委近期在由中国版权协会、国家版权创新基地主办的“远集坊”文化交流平台上的演讲,现整理编发,以飨读者。
重视家庭教育
我们都知道,家庭教育很重要,要重视家庭教育。家庭读书,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在人的一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家庭是人生最重要的场所。人总是生活在不同的空间里。人的一生要在四个空间里生活:一是母亲的子宫。其实,在中国古代就注重胎教,因为胎儿在这一时间、空间是通过母亲的身体感知外部世界,储存在记忆中。二是家庭。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离不开家庭的,在家庭中出生,又回归到家庭。三是教室或学校。研究新教育完美教室时发现,教室对孩子成长非常关键,它是孩子在多年的学校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空间,如何适应教室、适应学校生活,如何处理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等,都影响孩子人格的发展。四是职场。在这四个空间中,“家庭”这一空间是整个人生的中枢,不管你在哪里,都要回到家庭。所以,家庭是人生最重要的空间、最重要的场所和最重要的港湾。
其次,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底色。每个人的人生色彩,其底色是童年绘就的。站立、走路、说话等一系列语言行为都是人在童年时期完成的。有研究表明,人在童年时期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童年和现在、和未来是分不开的,由谁携手带路也就显得更为重要。我想,除了幼儿园,孩子的童年当然主要还是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由父母陪伴。因此,父母如何在孩子的童年时期陪伴孩子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近期我写的书《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出版,书中对未来学校进行了重新定义: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固定教室、场所,就像这次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侵袭,孩子可以在家上网课,而父母作为职场中的一员,有时也可以在家工作,那么这就有了很多陪伴孩子的时间。其实,在未来,很多父母在设计自己人生规划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重要的时间来陪伴孩子学习、读书。我提出一个观点:要把最美好的东西给最美丽的童年,世界如此之大,孩子创造世界的可能性也如此之大。所以,童年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我们应该关注儿童的当下,关心他们儿童时期的成长。
再次,父母是孩子最长久的老师。儿童最初接触的人就是父母,儿童最初的世界也是父母,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的确是这样,我们可以在任何一个儿童身上能够看到父母的影子,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影响到了每个细节,孩子受到的熏陶、教育以及他们关注的问题,都与家庭、与父母息息相关。所以,优秀的孩子成为优秀人才的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同样,一个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从其家庭中找到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因素。
最后,家庭教育是真正人诞生的摇篮。一个真正人的诞生,是从家庭开始的。英国学者赫胥黎说:“欲造伟大之国民,必自家庭教育始。”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也说,推动摇篮的手是推动地球的手。就是说,真正决定人类社会命运走向与母亲有很大的关系,与“推动摇篮的手”有很大关系,因为人成长的最关键时期是家庭铸就的。他还说过:“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母亲的教育很重要,母亲强大了,孩子才能强大,国家才能强大。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先生更明确地说:“故治天下之大本二,曰:正人心,广人才。而二者之本,必自蒙养始;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妇学始。故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就是说,启蒙教育要从母亲教育开始。
整个家庭教育为什么很重要,我们这样一梳理就应该比较清楚了,从家庭本身的意义,人的童年阶段和父母本身对孩子的影响力,以及家庭教育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就会知道:第一、没有什么比家庭对孩子影响更大,第二,没有什么比父母对孩子影响更大,所以在这样一个人生成长最关键的时期,怎么和孩子一起度过,怎么成为携手带路的人,把他带向何方,都具有非常关键的和重要的意义。
有两本书讲儿童成长的书我很喜欢,一本是意大利蒙台梭利的著作《有吸收力的心灵》,还有一本是我编著的《儿童有一种未知的力量》,在儿童成长发育的过程中,要给予适当的关注和照顾,他们长大后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陪伴阅读,养就习惯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做的事很多,要学的东西也很多,最重要的是做好三件事。
一是陪伴。人生最重要的一笔财富,是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父母用了多少时间和他在一起,用了多少时间陪他一起说话、阅读,用了多少时间伴他一起走过山山水水,这是一个儿童一生最重要的财富,而且这样的陪伴如果失去也是无法补偿的。比如,父母如果正处于生命中最重要的打拼时期或职业生涯中升迁的关键时期,要所有成就,就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那么这就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所冲突。如果把创业的关键期和家庭的关键期适当错开,那么这就是未来家庭和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新的设计,这样对儿童的成长也是有利的。一位父亲这样说过:如果你的孩子没那么优秀,那么你就要教育、就要争取多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这就是幸福;孩子成人后,彼此亲近的机会就少了,不要让呵斥与争吵成为彼此的交流,把可能的幸福变成折磨。
应该把交流和快乐、欢笑作为家庭主流声音。也许其他东西可以替代,但是,陪伴是无法替代的。别人替代不了“你”,未来也替代不了现在。
二是阅读。我很喜欢的一本书———《朗读手册》,其扉页上有这样一句短诗:“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因为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这就讲到了儿童早期阅读的重要性。
儿童早期阅读为什么重要?关于阅读,我曾经讲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就是说人精神世界的塑造,与阅读有着密切关系。儿童在大脑早期发育过程中,虽然在两岁之前没有真正学会阅读,但在他从2岁到7岁,乃至于从7岁到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阅读在重塑他精神世界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这是由于人在儿童时期的成长是经验型的成长,在他生活的空间内和他相处的人、父母一起去获得最重要的人类生存本领———行走、语言;如果儿童要学会书面语言、精神世界和智慧,那么就需要大量的阅读,因为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和智慧就在那些最伟大的著作里,这是人类几千年不断创造、不断积累并传承下来的财富,每个人的成长要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关键时期,而且儿童不可能去经历各种各样的生活空间,对人、对世界、对自然的认知大部分还是通过间接的阅读来获得。所以,儿童早期的阅读对其成长起着非常关键的且难以替代的作用。
我每天早晨读一本童书。7年前,我在新浪微博专门开辟了一个栏目叫“童书过眼录”,现在几乎每天都会推荐一些童书。其实,伟大的童书都值得看。比如,我在微博上给孩子们推荐了一套《给孩子的神奇植物课》(全两册)的书,讲的是中草药的生长、制作的过程等,我自己也很受用。其实童书也需要精心选择。我推荐的书跨度很大,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阅读。还开辟了一个栏目,叫“新父母晨诵”,每天早晨与父母分享一段文字,这与我8年前制定的“通读名著”计划一起,读经典,与自己对话。
我们还精心做了一个书目,推荐给作为父母的人们。通过父母的读书,来陪伴孩子阅读。父母不仅要陪伴孩子阅读,还要真正了解孩子。去年我们专门编写了一套书叫《这样爱你刚刚好》,这是一套让孩子在不同年龄段了解自己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和如何在学习上得到帮助的书,从0岁到21岁,一共21本,共同组成了一套阅读体系,让父母带着孩子读,特别是在幼儿教育阶段陪伴孩子读,我想会给孩子一些帮助的。
三是习惯。习惯对人的成长也非常重要。叶圣陶先生讲: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其实,一个人一生大部分的行为都是习惯在支配。比如,在我少年时代,我的父亲每天5点喊我起床,久而久之形成了生物钟,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每天5点起床的习惯。早起两三个小时,读读书、写写字,时间久了就会发现自己获得一大笔财富。近期,刚刚出版的《春天的约会》,是我2013-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每天的工作日记,这也是习惯带给我的成果。
我曾发起了一个行动叫“每月一事”,把人生的习惯分成12个月,每个月做一件事培养一种习惯,比如,1月培养节俭的习惯,2月培养守规矩的习惯,3月培养环保的习惯,4月培养公益的习惯,5月培养勤劳的习惯,6月培养审美的习惯,7月培养健身的习惯,8月培养礼貌友善的习惯,9月培养阅读的习惯,10月培养感恩的习惯,11月培养自信的习惯,12月培养自省的习惯,一生有12个最重要的习惯,把每个习惯养成、巩固了,再做事就成自然了。用12个月每月一事的方式培养一个人的良好习惯,这也很重要,父母可以在家庭生活中引导孩子慢慢养成一个一个的好习惯。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很多事情也和习惯有关系,比如,勤洗手、讲卫生。如果把好习惯养成了,一个人就拥有了终身的财富。
阅读给人力量
最近,我时常回想我的读书经历,深受父亲的影响。我的父亲是一位小学老师,他是学师范的。我还记得他年轻时的模样,喜欢拉手风琴,文质彬彬。他的一生都没有离开教育,甚至可以说没有离开学校,先当了乡村小学的校长,又到老家的镇上做镇文教助理,后来还到县里的聋哑学校做校长。在我的记忆中,他除了每天5点喊我起床外,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对工作的投入、用心和负责。他经常不分昼夜、全身心投入工作,对我影响很大,做一件事就要认真做好,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处在什么岗位,都能发光发热。我父亲的话不多,但他的身体力行成为一种榜样在引领我们。
这么多年我致力于推进阅读,和我自己的阅读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在我人生成长过程中很多关键的环节,都有书在冥冥之中指引着我。大学之前读书并不多,因为在一个乡镇的学校里,阅读资源有限。真正读书是从大学才开始的。
有一本书对我印象深刻,它不是一本名著,但它就是莫名其妙地“闯”进了我的生命中,书的封面红黄相间,中间是一个大大的拳头,书名叫《产生奇迹的行动哲学》。这本书是日本一个青年医学改革家德田虎雄写的,讲述的是他自己的成长过程。我想,有时候书不一定都是名著才会对自己产生影响,每个人都会有一本真正走进自己生活和生命的书。德田虎雄出生在农村,他梦想做一名医生,做一名能够改变日本农村医疗状况的医生。但是,他成绩不好,在全校500多人中排400多名。但他知道,要想做一名好医生,就必须考一个比较好的医学院,当时日本最好的医学院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医学院,他考了3年才考上。他每天早晨照镜子,想象着镜子里的“我”不是今天的“我”,而是成为医生的“我”,是一个成为早稻田大学医学院学生的“我”,是一个成为医学改革家的“我”。他以此不断地激励自己,不断地用未来、用理想去激励自己。那时候,读了那本书以后,我发觉人生应该有个理想,应该有个伟大的东西引领着你,所以我怀着这种梦想。它对我产生最大影响的关键词就是梦想。
1999年底,又有一本书“闯”进了我的生活。1997年年底,我从苏州大学调到苏州市人民政府担任副市长。之前在大学教书做教育理论研究,当了副市长后做管理工作,就有意识地找一些管理学的书来读,有一本书叫《管理大师德鲁克》,是美国学者杰克·贝蒂所写。因为德鲁克是管理学大师,我想看看德鲁克成长的故事。这本书里面有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说的是德鲁克和他的父亲去看望自己的老师熊彼特。熊彼特和德鲁克都是管理学大师级的人物。1950年的元旦,德鲁克去看望熊彼特的时候,熊彼特就对自己的学生讲了一句话。他说,我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年龄了,知道仅仅靠自己的书和理论而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你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就没有什么重大的意义。这不仅是一个管理大师的忠告,更是一位老师对自己最得意的门生的嘱咐,是在他行将就木之前给自己学生讲的一句肺腑之言。这对我的冲击太大了。它告诉我,最有价值的事情是改变生活。写书的目的是改变生活,而非为写而写。于是,1999年之后,这本书让我从理想走向行动了。它对我产生影响的关键词是行动。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也很大,它要我去行动、去改变,虽然只是书里面的一段话,但它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价值观,让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学问、真正的理论。自此,我不再写令人“看不懂”的文章,尽可能用最通俗的语言,尽可能和一线老师产生直接交流,这才有了新教育实验。2000年,我终于写了一本书———《我的教育理想》,这也是新教育实验的开始。《我的教育理想》就是在《管理大师德鲁克》这本书的感召下写出来的。直至现在,20年的新教育实验,都跟这本书有很大关系。
新教育实验开始以后,有两本书对怎么做好教育、怎么做好人生事业有很大影响,我还为此写过万字以上的评论和读后感。
一本是《如何改变世界》,讲述的是世界各地的普通人,凭着决心和创造精神创造出非凡成就。它认为,普通人也可以改变世界。看了这本书以后,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我们也可以改变世界》,虽然我们做的是关于教育,一个小小的教育变革,可能就在不断地改变这个世界。
另一本是《从优秀到卓越》,这是一本比较著名的管理学著作。无论是新教育实验,还是我们的实验都得到了较好的认可,达到了优秀的阶段,我们也都会产生一些满足感。但这本书告诉我们,优秀往往是卓越最大的敌人,要不断地超越自我。于是,我写的评论文章为《新教育如何从优秀到卓越》。
此外,还有很多作家、教育家的书,如陶行知、叶圣陶、约翰·杜威等,都对教育思想、价值观,包括新教育实验的很多行动产生影响。
最近,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阅读了《逼近的瘟疫》和《病毒来袭》发现,瘟疫现象、出现的问题以及医院的病原性感染等,包括公共安全预警、预测、监测系统,等等,都在书中有所介绍。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如果没有阅读,就不了解历史。阅读对于个人或社会、对于我们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