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聚焦

并非我们的月亮不圆

——访民进中央委员、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杨朝明

发布时间:2022-09-19     来源:团结报

放大

缩小

    杨朝明,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原副主任,孔子研究院原院长。出版有《周公事迹研究》《鲁文化史》《儒家文献与儒家学术研究》《出土文献与早期儒学研究》《儒学精神与中国梦》《〈孔子家语〉综合研究》《孔子之道与中国信仰》《从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等著作,主编有《孔孟正源》《儒家文化面面观》《孔子事迹编年会按》《论语诠解》《孔子家语通解》等。杨朝明长期致力于孔子儒学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曾获“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改革开放40周年山东省社会科学名家”“齐鲁文化名家”等荣誉称号。

  中秋佳节在即,全国多地举办赏花灯、做月饼、投壶、游园等一系列活动,广大人民群众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中秋传统文化的魅力,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

  从《中国诗词大会》引领全民背诗新风尚,到《中国考古大会》掀起“考古文化热”;从春晚舞台上《只此青绿》大放异彩,到冬奥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惊艳世界……近年来,蕴含传统文化元素的文艺作品屡次成为爆款,“传统文化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在中共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本报记者专访民进中央委员、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杨朝明,请他讲述新时代以来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以及在当下如何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魅力。

  从逐渐复苏到大力弘扬

  正本清源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传递了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明确信息。”

  山东曲阜,孔子故里,儒学发源地。长期以来,这座城市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而备受瞩目,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要检验人们常说的“儒学热”与否,曲阜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最佳的“晴雨表”。

  十二年前,杨朝明由曲阜师范大学调入孔子研究院,潜心于孔子儒学和传统文化的研究。对于儒学的“温度”,杨朝明有着最直观的感受。“十年来,我国对于传统文化认识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

  近代以来,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有过误解与疏离的阶段。在杨朝明看来,究其原因,既有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变动,导致人们在反思落后原因时迁怒于传统文化,也有传统文化在与社会的结合过程中,自身出现的扭曲异化。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人们慢慢开始对于儒学和传统文化有了更客观的认识,这一阶段可以称为传统文化的“复苏时期”。到中共十八大以后,传统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全社会掀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波波热潮。

  2013年11月26日,历史的高光聚焦曲阜。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山东曲阜的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并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发出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他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这一天,对于时任孔子研究院院长的杨朝明而言也很特别,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孔子研究院系列研究成果展。座谈会上,杨朝明坐在总书记对面。九年后的今天再次回忆当时的情景,他仍心情激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传递了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明确信息,体现了党中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强决心。”

  此后,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是让我们重新去正本清源地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向社会各界传达了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号,为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了方向。”杨朝明说。

  从深层哲学到表层呈现

  只有文化自知才能文化自信

  “并不是我们的月亮不圆,只是因为我们看不见自己的月亮。”

  近几年,《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考古大会》等一批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综艺节目陆续推出,在年轻群体之中获得了收视与口碑的双丰收。杨朝明作为专家学者也曾多次参与创作。在他看来,人们对于这类节目的崇尚与追捧,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得以回归的表现。“其背后蕴藏的深层哲学是我们的道德和价值,包含着中华民族的荣辱观、审美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韩流”席卷中国,杨朝明回忆称,当时有韩国人将原因归结为“中国人在韩剧中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有一个韩国人曾问过我,是否注意到我们中国的电视剧中没有老人。”杨朝明感叹,“实际上是大家都忘记了,忘记我们每个人都属于一个家庭。如果我们连老人都不尊敬,那么这个社会就是畸形的。”

  1990年,电视剧《渴望》一经播出便轰动全国,感动千万人,被称为中国电视剧发展的里程碑。它为何能造就万人空巷的时代神话?杨朝明解释,是源于它符合了社会的期待,也就是所谓的“在剧中找到了需要的东西”——中国人骨子里离不开的亲情、伦理、温情与敬意。“这种价值观念在我们的历史文化中实际上非常深厚。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能不能将其挖掘并融入文艺作品中,能不能用明德引领风尚,这是最关键的。”

  杨朝明一直坚信,首先得文化自知,然后才能唤起文化自信。“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人学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时候,会特别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当我们盘点自己民族文化遗产时,我们忽然发现,并不是我们的月亮不圆,只是因为我们看不见自己的月亮。”

  从提高认识到强化行动

  用传统文化教育浸润人心

  “踏踏实实地做好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润物细无声地浸润青少年心灵,铺染青少年生命底色,这将是百年大计。”

  长期以来,杨朝明在潜心学术研究的同时,也时刻关注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曾提交“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工作要围绕读经典展开”“在曲阜建设孔子大学”等相关提案,致力于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

  在杨朝明看来,新时代以来,传统文化从复苏到蓬勃发展,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传统文化教育。此前,由于对传统文化疏离太久,很多学校和教师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够,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迫在眉睫。

  回顾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杨朝明表示,首先是从企业家开始。最初,不少企业家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培养的作用,带着员工来到曲阜学习。这一举动逐步影响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人感知到传统文化的益处。随后,各类培训机构和重点高校的工商管理班也参与其中,通过参观学习和开设课程的方式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再到后来,更多人认识到传统文化应该“三进”,即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于是,各省各地开始了一系列探索,编写了一批教材,陆续将传统文化带入校园。

  《易经》中有一句话叫“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每个人都想抓住机遇,但是如果准备不好,机会便稍纵即逝。在杨朝明看来,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是如此,不能功利化、表面化、形式化,否则效果将大打折扣。“我们应当踏踏实实地做好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润物细无声地浸润青少年的心灵,铺染青少年的生命底色,这将是百年大计。”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果找不准方向,很难探得其本质。“就像总书记强调的,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发展,还需要更多的人才走在前头,带领孩子们、带领学校、带领社会各界找准方向,稳步前行。”杨朝明说。

作者:王佳雯 刚 罡     责任编辑:刘晓斯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