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卫:在改善民生中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事关经济高质量发展,事关民生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实行的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为加速经济崛起发挥了重要战略引领作用。当前内外部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对此,我认为扩大内需应作为长期战略性选择,而非应对国际变化的权宜之计,其重点应放在扩大消费需求上,尤其要以高质量供给引领消费。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至少还有10%~20%的提升空间。为此,一是要把扩大内需与有效投资有机结合,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引领消费升级,如在线消费、智能化消费等;二是要把扩大内需与保障民生有机结合,通过民生改善和发展,进一步挖掘内需潜力和活力。
虽然我国扩大内需的潜力还很大,但由于民生保障体系不完善,老百姓口袋里有钱也不敢轻易消费。身背买房、养娃、防老几大包袱,一旦遭遇天灾人祸,很可能就会家庭收支失衡甚至快速致贫。近年受疫情影响,部分企业停工停产,职工饭碗不保、收入锐减,消费意愿也随之大降。
解决好消费能力不足、消费意愿不强等难题,事关能否有效拉动消费和扩大内需这一重大课题。
因此,要立足我国实际,以“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居者有其屋、病者有其医、勤者有其业、劳者有所得”为目标,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民生保障体系,以解老百姓后顾之忧。
这几年,互联网经济方兴未艾,平台经济、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催生了“斜杠一族”、灵活就业、在线居家办公等新兴就业形态。作为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流量型经济的集聚地,应该探索建立包含多样业态的就业促进体系,切实完善不同权利主体的劳动保障。
同时,还要积极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我国劳动者初次分配占比长期偏低,劳动、技术等要素在分配时未得到充分重视。真正提振居民消费需求,必须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者收入初次分配的比例。
与此同时,还要处理好民生需求“保基本”与“多样化”的关系。
在内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加、经济下行压力日益加大的形势下,我国政府一方面要通过减税降费、减租降息,做好“六稳”“六保”;另一方面发展民生事业不能全部靠政府兜下来,必须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处理好民生事业全覆盖、保基本与高水平、多样化的关系。
调查表明,很多企业愿意选择落户沿海发达地区,是看中其优质多元的公共服务,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医疗条件。但是即便我国发达地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以教育为例,基础教育软件配置在区域和校际存在失衡现象,义务教育的班额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择校热”持续不退。为此,建议继续优化我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布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均衡。
此外,在保基本全覆盖的前提下,高端的教育、医疗、养老要尽量放开,允许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在这方面,社会需求还有很大潜力可挖。如能在民生服务中建好基本制度,扩大资源供给,那么改善民生、提振内需一定会有更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