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2020两会>受权发布·民进中央提案和大会发言

关于巩固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成果的提案

发布时间:2020-05-11     来源:民进中央

放大

缩小

  我国陆地边境与14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达2.2万公里,全国共有140个陆地边境县,总人口2400多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将近一半,有30多个民族与国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帮扶下,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取得巨大成就,独龙族、基诺族、德昂族等“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了整族脱贫,边疆民族深切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和温暖。但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复杂顽固、返贫风险高,持续有效巩固脱贫成果,关系边疆民心对比和长期稳定。

  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低,边远地区特别是一线边境地区公共服务难覆盖,“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突出。义务教育学校主要布局在中心乡镇,部分乡村距离远,有的离家最近的小学超过20公里,陪读现象普遍、群众负担重。村镇卫生机构专业人员短缺、医疗服务质量低,常见病往往需要到较远地区就医,群众非医疗性开支高。安全用水问题突出,部分地区自然降水极少,干旱程度深,部分饮水安全工程无法覆盖,靠打井或到较远河坝去驮运人畜共用水。

  二是守土固边、保护生态与扶贫工作矛盾问题凸显,返贫率高。部分贫困地区、深度贫困县处于国家生态保护区、生态脆弱区和边境,属于限制开发区域,承担着守土固边和生态保护的任务,既不能大规模发展产业来脱贫,也不能大规模组织劳动力输出来脱贫。这部分地区如不给予足够的政策倾斜,返贫风险极高。

  三是易地搬迁受限制。边境一线贫困地区受自然、区位影响,生产生活条件差。部分沿边地区住房条件差,部分沿边地区道路交通条件差,部分边民完全符合“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易地搬迁标准,但是《全国“十三五”易地搬迁扶贫规划》中明确指出“边境一线地区不纳入迁出范围”。目前对这些一线边民缺乏针对性的减贫政策。

  四是债务风险高。边疆民族地区财政自给率低,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短期内投入巨量资金,造成部分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不断扩大。据了解,部分州市债务余额超过了2000亿元,负债率接近39%,有的州市接近93%的债务限额已被使用。然而,如何“偿还债务”各地并没有有效的渠道和办法。

  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成果巩固工作具有多重意义,要结合国家外交政策和多元化的民族实际,建立长效机制。为此,建议:

  一是延续和完善扶贫政策。对边疆民族地区,要充分考虑其特殊性,酌情延长政策和资金退出的过渡期,重点从产业、金融、兜底保障等方面考虑政策的延续性,真正做到对边疆民族地区脱贫工作“扶上马,送一程”。

  二是完善生态补偿和驻边政策。通过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边疆生态屏障地区的转移支付。在贫困地区增设生态管理员,加强对生态保护的管理和巡察。强化驻边政策,将边疆民族地区幼儿教育、高中教育列为免费教育范畴,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实事求是解决部分地区的安全住房问题和“一方水土难以养一方人”的问题,促进脱贫成果的巩固。

  三是合理规划边疆地区乡镇布局和产业布局。守土固边是重要的战略任务,鉴于部分边疆地区青壮年边民存在一定流动的情况,要研究测算各段边境一线边民数量的合理范围和警戒线,以及合理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边疆地区乡镇和产业布局,提高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岗位的覆盖面。

  四是研究化解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增加的债务。边疆民族地区在内的深度贫困地区,多数是“吃饭财政”,主要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在金融风险防控的高压下,脱贫攻坚新增债务成为隐性债务,导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恶性循环,影响脱贫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要摸排因脱贫攻坚新增债务的规模,用活土地增减挂等政策,逐步化解贫困地区债务。

  (注:本文为民进中央提交全国政协大会提案稿。)

作者:     责任编辑:zhangyu
Copyright 1996 - 2014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