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郑宅,听故事说来
风从北方来,我却向南行。因为被一个美丽的往事牵引,为了重新捡拾起远去的高风雅范,走到郑宅不散的古意里,寻找,缱绻沧桑风云,留存的记忆。
白麟溪畔,矗立着一方承传了三百五十余年的九幽村落,灰白的墙、青色的瓦,掩映着进落分明的厅堂。从“尚义”的照壁宛转,走过几道牌坊,偏进一间重门,一块“江南第一家”的巨大匾额赫然触目,门前两旁,横竖着笔走龙蛇的“耕”、“读”、“忠信孝悌”、“礼义廉耻”十个大字。每一个字,仿佛都是时间的泥塑,向着川流的熙来攘往的人们,展示一笺封存早已久远的年代,昭示着曾经远去,今天却又重来的家训大义。
浦江县城的北隅,一个家族的“义门”在遥远的宋朝,富庶的江南渐次开启。烟雨朦胧里,种种传奇溢满了郑宅漫溯的时空,留下了太多脍炙人口的佳话惊奇。“十五世居无彼此,三千族人共鼎食”,很难想象,一个普通的江南世家,只用了一个简朴至极的“有序”家训,就解决了天底下最难周全的“齐家”之治。难怪初得天下的大明皇帝朱元璋,深感郑氏一门治家的严谨,盛誉的瞩目,有利于治国平天下之达成,欣然默许,亲赐旌表“江南第一家”。
玄麓山下,满眼苍松翠柏;清流荡漾,唯见石桥依旧。行走在古祠六十四间清样的亭榭楼阁,处处端庄肃穆,自然厚重古朴。令人惊奇的是,挂满了匾额、楹联的郑氏家祠,居然鸟雀不居,蜘蛛不留,蚊蝇无迹,任凭清凉的天风从枝干虬劲的柏枝里扶摇而上,终绘一卷义薄云天的图鉴。遥远的岁月积淀,幻化成今天的移步思得,真不枉在郑宅半天的踱步,拨弄一曲临溪戏鱼。
“师俭则无欲,无欲则廉”,篆刻于郑氏家仪古旧书页里,偶然翻览的这一句箴言,对于我来说,可能是一种最大的一个触动吧。世人嗟叹郑氏一门,多以孝义名闻天下,可我却从此一语,窥得郑氏义门几百年亘古不移的一斑。义为大道,推行的根本在无欲尚廉的清明,试想,一个尔虞我诈,欲望无填的社会,怎么可能出现如此与众不同“郑氏桃源”呢?
带着莫名的惊叹在郑宅慢行,午后的阳光,很温暖,感觉邂逅了光阴的滋味。曾经喧嚣的会善钟声、听训鼓鸣已经悄然远去,鹅卵村道,渐归重生的宁静。郑宅之郑氏,一个普通的乡绅氏族,用几百年的时间,坚持着诉说,一个只有一个主题的故事。旧人离去,新人继续,义门的精神在坚守里一脉转递。有幸,可以和它,相逢在一个柳丝飘然的早春。听着故事,我从郑宅的茵梦里醒来,我想把我的一点独白,说给你听,可否,喝一杯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