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苏州传统秋季民俗
“秋”,《说文》:“禾谷熟也。”古人是以禾谷成熟作为“秋”这一时序季节的特征。春华秋实,人们庆贺丰收,祭祀天地祖先,祈求来年的丰收。在苏州地区秋季节庆民俗主要有中秋节、重阳节、烧衣节等。
八、九、十这三个月是一年四季的秋季月份,而农历八月十五正在三月当中,所以称为中秋节或仲秋节,又有八月半、团圆节之称,百姓视月为神,称之月神、月宫娘娘、太阴月光神,民间有一系列祭月活动。
八月十五日夜,家家陈几案,供上各式秋季水果、月饼,苏州人还供新上市的菱角、生藕,谓之子孙藕。待月亮升起,闺阁女子燃香拜月,男子则不参加,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拜毕,焚烧绘月宫情景的月光纸,供品则由家人飨食,称斋月宫。市面上有线香编作斗形,纳香于中的香斗,家家买之焚于庭中月下,谓之烧斗香。古人《斗香》诗云:“拈将香线匀兼细,长短编成斗样同。只合灵檀和木屑,岂宜旨酒荐琼宫。佳人撒帐腰频折,处士占星柄自空。吴俗中秋传韵事,满庭馥桂正临风。”中秋夜,平时大门不出的大家闺秀、小户碧玉,可以在斋月宫后盛妆出游,联袂踏歌,虽幽巷静坊亦行踪不绝,直到鸡鸣唱晓,犹游意未尽,俗称走月亮,俗信除病延年。清袁学澜《姑苏竹枝词》:“中秋共把斗香烧,姊妹邻家举手邀。联袂同游明月巷,踏歌还度彩云桥。”
明清时,苏州城中,中秋夜有游虎丘、千人石听歌的习俗,古诗有“中秋千人石,听歌细如发”之句。此夜士女倾城出动,千人石上人头攒动,初时千百人齐唱,声若蚊吟,继而莺喉呖呖,唱到最后只有高手出场,声如游丝,绕梁不绝,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泪下。在皓月当空的夜晚,昆曲大家唱一赌清讴,只有苏州才会有这风雅盛会。
苏州中秋还有石湖看串月的习俗,石湖在城西南,楞枷山下,水通太湖,诸峰映带,山水之景绝胜。八月十八夜至石湖看行春桥十八桥洞,月成串影,古诗有:“十八楞伽山,湖亭待串月”。明清时尤盛,人们画舫载酒,欢游竟夕。
中秋节物,以月饼为先,苏式月饼皮薄馅甜,自成特色,馅有豆沙、玫瑰、白果等种,市民争买相送,以像团圆之意。五代时期的开封就有玩月羹的食品。到南宋,又出现了称作“月饼”的点心。但是四时都有供应。大约元末明初,月饼开始成为了中秋节的食物。中秋夜也是怀念亲人的时刻,“只恐团栾空说饼,征人多半未还乡。”
中秋节后,苏州旧俗,市井又兴画舫之游,这时桂子飞香,必有几天闷热天气,苏州人称木犀蒸。桂花树,吴人俗称木犀,其后,金风送爽,雨露雾香,七里山塘,灯船酒坊,极意娱游,画舫则出六城门,箫管泛歌,俗称桂花节。
白露前后,苏州人认为驯养蟋蟀最佳期,谓之秋兴,据古书记载:“蟋蟀善跳,其鸣在股,吴人取其雄而矫健者驯养以斗。”有《斗蟋蟀行》诗讽刺此赌俗:“燃灯夜搜瓦砾丛,开场博彩喧成市。……须眉相率效儿嬉,工商坐比忘生理。游戏输赢难策功,彩钱散尽田园空。岁暮单衣走风雪,此身迫作寒号虫。……”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重九、茱萸节、菊花节,起源避灾秋游风俗,又受道教影响,演成民间习俗。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汝南桓景跟随费长房游学多年,一天,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你家中当有灾祸,应该马上离开,令家人制作绛红色的布袋,盛上茱萸系在自己的手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桓景依长房所言,齐家登山。晚上回到家里,看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告诉长房,他感叹说:“是这些鸡犬牛羊代替你们死了。”今天的人们九月登高饮酒,妇女带茱萸囊,都始于此。
苏州地区登高习俗比较盛行,旧时登吴山,游治平寺,有牵羊赌彩之嬉。明清时吴山顶有机王殿,城中织机为业者,都要登高吴山鼓乐酬神,明申时行《吴山登高》诗云:“九月九日风色嘉,吴山登高胜事夸。郡人齐出唱歌曲,满头都插茱萸花。……”重阳日,苏州旧俗,制五色花糕,糕铺遍插五彩小旗,父母家必迎女儿归安,食糕,九日天明,以方糕置小儿女额上,祝颂:“愿儿百事俱高。”此外,民间认为九月九日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须插茱萸、饮菊花酒以避邪消灾,此习俗汉时已有记载,刘歆《西京杂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十月朔,苏州旧俗,全家到郊外祭谒茔墓,具酒肴祀先,多烧冥衣,题死者姓名,像寄书信一样,祭奠后焚烧在大门外,称烧衣节,又叫送寒衣,还要延请僧道作功德,荐拔新亡之人,至亲前往拜祭,称新十月朝。官府又祭郡厉坛,游人集山塘街,看无祀会,有诗云:“吴趋人好鬼,风俗自年年。百戏陈通国,群神冠进贤,气喧秋雁有,花晚岭梅先。石断山塘路,香飘游女船。”
农历十月十五道教的下元节,纪念三官大帝之一的水官诞辰,《梦梁录》卷六“十五,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之。”苏州旧时此日有看会习俗,仪仗如清明看会。
下元节后,苏州秋游兴盛,枫叶霜后赤丹,望若锦绣。天平观枫,游客不断,乡贤范仲淹祖墓地,墓前有大枫九株,名九枝红,诗有:“谁令乌爪掷丹砂,九枝红照幽人宅。”清乾隆皇帝曾到天平山,并留有诗碑。古诗云:“丹枫烂漫锦妆成,要与春花斗眼明。虎阜横塘景萧瑟,游人多半在天平。”
(作者系民进苏州市委会常委、文化专委会主任,苏州博物馆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