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会刊撷英>精品文章

走马观花说高淳

发布时间:2019-03-22 来源:《江苏民进》2018年第4期

放大

缩小

  对很多南京人来说,高淳区既陌生又富有魅力。它离南京并不太远,但说起来也有百余公里的路程。过去南京人对它了解并不很多。这是由于它的地理格局与位置,交通十分不便,去高淳似乎是要走很远的。正是因为如此,相对于南京其它地区,历史上多数时间,高淳基本偏安南京一隅。所以才能保留了很多江南地区所特有传统农耕文化传承。而一些这样的文化遗产在南京其他地区已经渐行渐远了。

  我们这次笔会住在高淳亚溪国际慢城度假区,一个被称作时光碎片的文艺酒店。这里建筑的装饰风格,安静且散漫的游客,若有若无的音乐背景,慢的那份感受非常具体。时下是江南的四月,春光明媚,在这种氛围之中,我似乎便有了一种平心静气,不为欲望所左右的心境,且开始用想象揉碎了大好的时光和春光,细细体味。这个确实很文艺的酒店,它通过这样的一种环境,让慢城所欲表达的传统农耕文化体现出了一种现代意韵,它让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了那份悠然自得的状态。

  慢城背后是一个期待与城市文化相结合的发展中的农耕文化,现代和传统在这里编织成了这样一匹绮丽的巨幅彩幔。

  但是这个高淳不再是我们记忆深处的那个高淳,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现代农耕文明时代的新农村,但似乎也能找我们这一代人所熟知的当年的那个旧农村。变化是从这些年开始的,仅仅只过了四十年,过往的数千年也鲜少变化的那个我们这代人所熟知的那个旧农村,一点点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出。这是一个现代农业迅猛发展的一个时期,同时传统农耕文化在不断的遗失,这是现代中国农村普遍面临的状况。而高淳的所作所为似乎在努力破解这个难题,她毫不掩饰展示自己在这大好的发展时期的进步,但同时又保留着他们认为最能体现旧农耕时期厚重的文史份量以及审美意义上的华彩。

  谈起这个话题时,民进江苏省委副主委刘峰说,英国人提到自己家乡时之所以如此的骄傲与自豪,是因为他们有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单词。这两个单词的一个是language(语言),一个是landscape(风景)。这两个单词曾使得现代英国著称于世且无以伦比。他认为类似这样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到的人文景观,也正体现了高淳现在的状态。确实,这两个词也很十分贴合现在的高淳。高淳风光优美,山川灵秀,自然景观得天独厚;高淳的人文历史深厚久远,相对于其他地区,受到的扰动较少,因此保留了很多传统的甚至是文物级的农耕文化形式,包括有语言活化石之称的古吴语方言。有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高淳很自然地用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破题与诠释高淳之美。

  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经济社会里,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它是中华文化形成的母体和重要基础,决定了中华民族历史的进程。农耕文化渗透在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中,贯穿了我们的生活,特别是乡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人说,对农业来说,现在是个最好同时也是最不好的时代。好是指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将加速推进的农业现代化进程;说不好是因为现代农业发展中越来越多的都市成份,以及在其丰厚利益的背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丧失,在我们江苏此类的现象已司空见惯。江苏经济总体上比较发达,现代文明的渗透早已超越传统,多数国人对传统农村生活都有个深到骨里的眷恋,然而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迅猛发展,传统农业特别是传统农耕文化在我们的农村已日益衰落渐行渐远。且不说那些农耕文化特有艺术形式,即便农田、耕牛、犁耜等这些农耕文化永恒的主题,都也在渐渐淡出农村舞台,传统的农耕文化也逐渐脱离年轻一代,特别是80后90后,更是感到陌生和遥远。

  高淳的现状,似乎是在当前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去淌自已的路,既拥抱传统也拥抱现代。一如慢城之慢,却脚踏实地,步步生莲。

  走过高淳,走过慢城,走过诸多可以代表在传统中走出新意的景观。我特别感到高淳的领导对高淳的变化与发展有着非常具体而务实的思考。以他们对农耕文化的理解,基于高淳的自然环境以及田园风光,高淳政府整合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乡村文化等多项资源,结合农业自然,人文旅游,既促进了高淳人多渠道就业,也唤醒人们自觉地对高淳生态环境和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视。

  高淳的风光秀丽,山峦起伏,漫山遍野的茶叶,苍翠欲滴,很多电影的外景就是在这里拍的。来了最多的还是城里的客人,这些年各地来的客人越来越多,这里的服务环境和设施也尽量变得像城里一样,但尽管如此,很多农家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传统和习惯。久居于高淳的家族多有显赫的前辈和辉煌的历史。在访谈中我发现孔子有一支后人长居于高淳,他们宋时从北方迁到高淳,自孔氏第54世孙孔文玉传至今已经84代,在附近各村有两万多人,是孔子后裔较大的居住地。

  我注意到孔家家庙前的一副对联:

  地可纳千祥祥瑞普照 土能生百福福寿安康

  这副对联表达了祖祖辈辈在高淳这块土地上辛劳耕作休养生息的农民,对于家乡和土地的景仰与崇拜,对美好生活深情的祈愿和祝福。这幅对联里,可以看到高淳的农民兄弟们发自心底地对田原的一片深情。

  我们来到高淳的漆桥老街,其长大概有一里多路,两边据说都是明清时期传下来的老铺子。漫步其间,仿佛时光倒流,两边的房子不太整齐,有的甚至歪歪倒倒。古街真的够老,这条500米多长的明清巷道,全是青石板铺路,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有些不规整,但多数都很完好。我想如果不是高淳处于这个地偏一隅的山水之间,估计早就荡然无存了。令人惊叹的是,青石板路上一道独轮车压出的古辙至今轮廓分明而清晰。街边都是传统农业的一些手工作坊,卖的都是现编现卖的各种簸箩笼屉及传统农业时代的手工艺品。江南传统农家街景大同小异,但这里的古风醇厚,是真正意义上的手工艺制作。至今还有人在那用人力锤出春天的小吃一一青团。

  在高淳美食一条街上,高淳人在饭馆酒楼之间开设了一个农业古代农业博物馆。他们确实是用心做的,在博物馆里陈列了农耕文化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形形色色的各种农具及生产用品,古代现代的都有,有些农具恐怕只有在这里才能看得到。就在这个不大的地方,他们甚至陈列了一些古人耕作之余休闲玩耍的一些娱乐玩具器材。

  这一类的古老的农耕文化元素,高淳可谓俯拾皆是,比如历史上一些特有农耕文化的宗教仪式,舞蹈,戏曲及相关道具戏台等。这里是一个中华传统文化遗产的富矿区。在这里农耕文化的美不是一种纯粹的审美意义,而是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时代传承,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传承和高淳特有的吴语方言一样,高淳人一代一代地讲述着家乡的故事。这种语言将他们成为高淳农耕文化的连续统一体,始终与高淳的历史紧密相连。

  高淳的诱人之处也不仅于它的慢文化,实际上对村落田原和自然山水热衷与喜爱是人类终极家园最深沉的集体潜意识,这对于生活在今天急速转型的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在今天中华大地上的任何一处乡镇,为此无不努力各展特色各擅其美,希望以此这在转型期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的发扬光大。弘扬农村文化,拓展农业多功能。高淳是个现代城市文明与传统农耕文化的交汇点,它承载了高淳人几千年所创造和积淀的农耕文化的价值和美,在继续坚持传统农耕文化及农耕文化的优质性的基础上,高淳人发展现代农耕文化的作为,不仅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共建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

  此次会议泛泛开过,今日草草为文,调查不甚深入,下车伊始。

  我人在国外,天天跑路,匆匆发稿,劳你多费心了。

作者:何敏翔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14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