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会刊撷英>精品文章

清明云锦映曲魂

发布时间:2019-07-18 来源:《山东民进》2019年第1期

放大

缩小

  位于北园街道云锦社区的张养浩墓地公园是一处环境优雅,古风犹存的历史故地,又名张公坟。这里地处济南北郊,曾经荷田稻畦,清雅幽静,景色清丽,水乡风貌之美。张公坟之名全称“张文忠公”墓,墓前四柱三门牌坊楣额残破石刻,清晰地记录了历史岁月的时代划痕。据悉,该牌坊于上世纪90年代整修墓园时出土,当时其横梁断为两截经修复后立于此。据专家考证,石牌坊实属元代之物不疑。

  史料记载,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祖籍章丘相公庄。张养浩自幼好学,19岁作《白云楼赋》而出名,朝廷官至礼部尚书等职。张养浩仕途多年,深感如履薄冰,因而远是非,绝名利,辞官归里,于济南北园修建云庄别墅居住。《历城县志》载:“云庄,张养浩致政时所居,中有云锦池、雪香林、挂月峰、待凤石、遂闲堂、处士庵、绰然、拙逸、乐全、九皋、半仙五亭,又有翠阴亭。至今子孙犹能世其业。”张养浩与此度过了自己的隐居生活,其大量传世之作及散曲诗文,多是所作于此。

  张养浩学养深厚,人品正直,志向远大,“年少而志厉,积学而善文”。他既是儒学士子,又是散曲名家,其心智一如其名“我善养吾浩然正气”。张养浩为政清廉,直言敢谏,云庄“闲居”期间曾多次拒绝朝廷高官之聘。生活在环境优美、安逸宁静之地,于有水有景,有落花有垂柳之田园中轻盈漫步,是何等陶醉与气派。“空下来无事,就戴上斗笠,披着蓑衣,到江畔垂钓,纵有斜风细雨,也不须归去,十分从容潇洒。”(《元曲三百首》)他深情写道:“会心思,过中年便赋去来词,为甚等闲间不肯来城市?只怕俗却新诗对着这落花村,流水堤,柴门闭,柳外山横翠。便有些闲风细雨,也近不得这蒲笠蓑衣。”(《双调·殿前欢》村居)这首曲描写了张养浩辞官归乡后的乐趣及乡间休闲的美好心境。但是,张养浩绝非等闲之辈,他“正大刚方,磊落有大节。”于弃官“休闲”处找寻家国理想,不当年云庄“所居境亦清旷,溪山映带,林木荫翳,北华不注、鹊山,相对拱揖。”(《文忠张公神道碑铭》张起岩)张养浩借景抒怀,咏物言志,表现出他对家乡秀丽风光和阡陌田园的热爱和赞美。“树连村,山为界,分开烟水,隔断尘埃。桑枳田,相襟带,锦里风光春常在。看循环四季花开,香风拂面,彩云随步,其乐无涯。”(《中吕·普天乐-水挪蓝》山)张养浩写家乡的自然风景有一种浓烈的真情实感孕育其中,清俊明朗,洒脱飘逸,高雅从容。如诗:“我爱云庄好,夕烟树半腰。亭高无近瞩,岁乐有新谣。我爱云庄好,幽深称隐居。许生好山水,陶令乐琴书。我爱云庄好,光风四季兼。泉声闻隔屋,花影见垂帘……”其格调典雅,朗朗上口,清丽绵逸之风韵令人倾慕。泯报效情怀,明其志向及熟谙“仕途”与“隐居”之策,彰显他独居个性的不懈追求和人格魅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程,目前柳云社区已将这里建为“国学元曲教育基地”,在张养浩墓地“文忠园”以西历史“云庄”遗址矗立了“张养浩雕像”,修复了“云锦池”“云锦泉”,规划了“遂闲堂”和“张养浩纪念馆”“文化创意园”等馆舍设施。行走在景致优雅的“云锦池”边,只见一池绿水映天,岸边垂柳轻拂,人静于此面水垂钓休闲,众簇岸边浓荫娱乐玩耍,尽显宜居安逸,歌舞升平之欢。我似乎触摸到了历史上“云庄”的柔美秀丽,端庄大气:荷香四溢,池水泱泱,莲叶田田,草木竞放。云锦小溪汩汩潺潺,池边亭榭翠阴掩映。门前流水东西,钓台接连稻畦。“环以荷芰,岸树倒影,池水益绿。”好一派田园风光令人心旷神怡。如是,张养浩归隐云庄,逍遥自得,悠哉乐哉,“舞鹤驯鹿,人望之如神仙。”不难看出张养浩当年其若谷胸怀及逸致闲情之儒士风韵。

  据柳云社区委员会于2016年筑建的《张养浩雕像落成记》载:“张养浩居云庄八年,朝廷七召不起,闻陕西大旱,逐(遂)散其家之所有,舍妻别母,星夜奔赴任所,直至辛劳卒于赈灾任上。”期间,他挥泪写下了名绝千古的著名散曲(《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真切表达了他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此曲除表现出张养浩忧国忧民之大爱情怀外,其散曲成就之高,当之无愧为中国古代散曲的文化珍品。张养浩逝后归葬济南云庄,墓今犹在。明·尹旻《祭张养浩文》赞其为:“名留天地,齐鲁一人。”

  多少年来,人们络绎不绝前来张养浩墓地及故居遗址游览和追寻文化名人的前世今生和历史故事。前些年听说张养浩故居遗址将建楼盘的消息,着实让济南人惊讶和心痛不已。张养浩是济南及山东乃至全国著名的散曲大家之一,不把他留住实在是没有道理。期待相关单位部门在规划建设和旧村改造中“手下留情”,还“历史文化传承”一片“云锦”之地。相信在下一步城市发展中,柳云社区一定会建设的更加美好。

  清历城人朱照诗云:“乔木色苍苍,张公此旧乡。名儒存后裔,古墓著云庄。节序添黄土,精魂依白杨。稼轩是先辈,同里见辉光。”我想,此当历史寄予我们的重任与厚望。  

作者:李和平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14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