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的变迁
这块板,或是黑板,或是玻璃板,或是白板,或是平板;或黑白,或透明,或传统,或现代,陪伴着我,从懵懂少年成长为驻守在农村义务教育一线的半百大叔。踏着改革开放的脚印走过40年,我见证了芦溪这个小县城办大教育的雄宏格局,也感受到祖国大地上劳动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岸身躯……
记忆中神秘的“一块黑板”
1978年,这是个注定要载入史册的年份,春潮正在涌起,春汛正在酝酿,春天的故事正在拉开序幕。但是偏远的芦溪小县城郊的蔗棚村,平淡得好像被人们遗忘在记忆的角落里。在父亲重病的阴影里,我背着单边黄书包,在妈妈的牵引下,踏着乡间窄窄的泥泞小路来到了蔗棚小学,刚刚走进学校教室里,我一眼就望见了墙上粉刷了的油光锃亮的黑板,还散发着新鲜的油漆气味。黑板下的矮矮的摇摇晃晃的木质讲台上,摆放着一根三尺长的竹棍,一只木块拼成的粉笔盒里,装着一两支长粉笔和很多短得不能再短的断头粉笔。当看到老师们轻轻地粉笔一挥,或字母、或数字、或图形就跃然“板”上,对我们刚刚发蒙的小孩子来说,简直充满了神秘感和诱惑力!于是我们想尽各种办法,想偷粉笔盒里哪怕是最短的一支,想象自己成为了一名傲娇的老师,来黑板前随意涂鸦,尽情释放!但是这可是老师们的心爱之物啦,除非上课时上台演板,否则老师们才舍不得让我们浪费呢?就这样,为了赚取更多的在黑板前写字画画的机会,我们在那个物质贫乏但精神富足的年代,在煤油灯下如饥似渴的看书,在清晨的薄雾里大声朗读,任凭自己的成绩比身高长得快得多,自然而然也多了和粉笔黑板亲密接触的机会。
充满成长阵痛的“两块黑板”
1989年,那是一个政治躁动的年代,17岁的我,也是血气方刚、书生意气。5月的一天气氛突变,高中教室里的两块可以上下交替的黑板上,突然突兀的书写着几行字——“打倒官倒,惩治腐败”“实行民主,反对专制”,教室外的广播里,串联游行的呼喊让我们胸中突然涌起一股热气,似乎报效祖国就在此时,咚咚跳动的心脏像是教室里的两块黑板似的一上一下的拉动。但是随着事态的发展,年轻的我们渐渐发现,事情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和单纯,请愿游行只会增加社会的动荡和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所以我当时默念着“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认真拿起书本,坐在黑板下,任凭窗外标语满墙、呼声震天。在党中央英明平息了动乱,在江泽民总书记接下小平同志传下的接力棒时,我立志要成为一名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工作者,为了以后更好的走向教育一线,我更加注重自己的政治坚定性,使自己在大是大非面前更有定力而不是成为人们笑谈中的“墙头草”。
平凡中的快乐,只因“一块玻璃板”
1997年,那是个欢庆的年份,离开祖国怀抱99年的香港回归大陆,在举国欢欣鼓舞的时候,我已经在教育事业的前线耕作了两年了,在过去的两年中,我响应县教育局和宣风镇的号召,到了最边远的山区——沂源学校,以教为家,爱生如子。生物课上,我带领孩子们走出户外,就地取材,制取标本;美术课上,我发挥特长,独辟蹊径开设书法课,横平竖直,点收捺放,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受到艺术的震撼;最令我头痛的是学校黑板油漆剥落,写上的粉笔字完全看不清,为此我到山外的镇中借到一台先进的投影仪,自制了一块玻璃板,然后在玻璃板上用黑、红等各种颜色书写文字或画上图案,上课时投影到教室白色的墙上,效果极佳,同学们学得津津有味。那几年正是国家“双基”验收的关键时期,为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们晚上开办农民夜校,我也用玻璃板写上要相关内容投影授课。大力推行目标教学的时候,在玻璃板上,我们又密密麻麻的写上教学目标、目标测评、反馈矫正等内容。一块小小的玻璃板,记录了乡村边远学校贫乏的教学资源条件下,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份乐观和坚守。
催人奋进的“几块板”
小县城,大教育,小县城,大梦想,芦溪教育的历史走到2015年之后突然加快了脚步,2015年,芦溪县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2016年,芦溪县被列为江西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县。两年来,投入3000万元对教育城域网升级改造,完善全县各中小学校“三通两平台”硬件设施,百兆光纤入班,所有学校实现了100兆以上网络带宽连接,所有村小接入宽带网络,有线、无线实现了全覆盖。目前建成10所特色村小、3所城乡联体在线课堂学校,2个智慧课堂,2个科技馆,2个创客教室,3个录播教室。计算机教室与班班通全面覆盖,绝大部分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老师们的老三件“黑板、教鞭、粉笔”已经被新三件“电视平板、电脑、激光笔”取代了。我们珍爱的教学传家宝——黑板,也经历了几次历史性的更新换代,从黑板到投影仪银幕,到投影仪白板,到一体机白板再到一体机电视平板,这些多媒体平板载体,画面越来越清晰,操作系统越来越人性化,配置越来越高,成为新时代教育老师和学生越来越青睐的“几块板”。剧本写好了,舞台搭好了,道具摆好了,但是如果作为教育主体的“演员”——教师没有表演功夫或是没有演出信心,一切还是白费,这种情况在信息化教学初始阶段还是屡见不鲜的,并且发生过一些啼笑皆非的小插曲。有一位教师,年龄接近50,电脑水平仅仅止步于开机,每次信息技术考试,不是请枪手就是跟着人后依葫芦画瓢,教学课堂中经常是一支粉笔、一本课本、一副“原汁原味的”家乡普通话,还美其名曰“吃老本”就足够了。有一次听年轻老师的公开课时,看到她轻松熟练的利用软件画图,利用各种视频、音频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利用手机同步直播反馈学习情况,他惊呆了,想不到数学课还可以这么丰富多彩、轻松有趣,看到同学们在课堂上兴奋的表情、积极地举手、主动的小组合作,再想到自己课堂上同学们昏昏欲睡、懒懒散散的神情和表现,想到自己每天下课后都是疲惫的身体、嘶哑的喉咙,他面露惭色,同时他也明白了他所教班级学生成绩总是与别的班级望尘莫及的根本原因。自此之后,他虚心请教年轻老师,利用一切机会学习电脑技术和认真参加县教育局的信息技术培训和云平台培训,并且及时应用所学的多媒体技术到课堂中,经过几年的实践,现在他的课堂欢声笑语多了、昏昏欲睡的少了,学生成绩提高了,他自己的身心也轻松愉快多了。
平板小舞台、教育大天地,宣风镇李学战老师是一位站在小舞台上唱出创新大戏的典型人物。他年近60,但他童心未泯。他是芦溪教育系统中最早利用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的人。他不断探索,潜心学习与研究,利用多媒体技术发挥了课堂主阵地的作用;他充分用好了科技竞赛平台,让学生体验创新和实践的快乐;他巧用章丘创新教育经验,将创意与实践有机结合,在这块小小的天地中创造出骄人的成绩。2009年他被授予为全国教育学会系统优秀教师;2010年被评为江西省基础教育人才库专家、全国首届“未来科学家创意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全国第二届“十佳创新名师”。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县教育局在推进硬件建设的同时,强化各种多媒体设备的管理运用,紧紧围绕“以活动促培训、以培训促教研、以教研促应用、以应用发展”这条主线,始终极为重视设备更新换代时起决定作用的人的因素,不仅仅关心“板”装起来,更关注的是“板”用起来。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县教育局通过县、校级教师高密度严要求进行云平台应用培训,使教师能够应用云平台开展备课授课、家校互动、网络研修、学习指导;使学生能够应用云平台开展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目前,全县已经开通2700多个教师空间、29000多个学生家长空间,55岁以下的教师都报名参加网络学习空间创建大赛,城乡远程联体在线课堂、智慧课堂、翻转课堂的应用成为新常态。
2018年,对我们芦溪教育工作者来说,更是个硕果累累的收获季节。芦溪教育经历几代人的努力奋斗,基本上已经实现“全市创一流、全省有位置、全国有影响”的发展目标,芦溪教育基础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芦溪教育的天空中,群星璀璨,光芒四射:爱生如子,用心育人,数十年如一日扎根乡村义务教育一线的“老黄牛”——龚德凌;用行动诠释母爱真谛,用大爱奏响美的旋律的特殊教育“好妈妈”——刘小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职业教育“拓荒者”——王祖德;生死瞬间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的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肖玉玲。如今,我们要朝着“以学前教育为突破口,打造富有芦溪特色的全国教育名县”。还记得全省基础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推进会在萍乡召开并在芦溪观摩,时任副省长殷美根称赞说:“芦溪的村级幼儿园这么漂亮,比省城的还要好”,省教育厅厅长叶仁荪指出:“芦溪对教育是真的重视,真的投入”。在全省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工作动员会部署电视电话会上,县委书记杨劲松作了典型发言,省领导高度评价芦溪教育“有创新、有特色、有亮点”!
让我欢喜让我忧的“另几块板”
手机平板、电脑平板、电视平板,这本该是社会科技发展的代表性工具,它们有效的提高了我们的沟通效率和生活品质,但是对教育而言,到今天它们成了最令家长头痛的“三大板”。我们家访时家长吐槽最多的就是:“孩子沉迷于手机电脑游戏、沉迷于电视节目”,孩子们话语少了,活动少了,视力降了,体重增了,甚至有句话听起来似乎危言耸听但是确实有道理——“要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个手机”!教育正面临着强大的天敌,曾经围绕在我们周围天真无邪的孩子突然间冷落了我们。如何把孩子重新拉回教室,拉回我们的身边,成为新时代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措施也需要多方位形成合力,但是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爱!还是爱!!只有爱!!!这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把我们的爱心洒在教室里,把我们的爱意融在课本中,把我们的关爱凝聚在眼眸中,让留守儿童不再孤独无助,让贫困儿童不再流汗流泪流血,让问题少年感受到凄风冷雨的家庭外还有温暖,“三大板”毕竟是冷冰冰的,教育过程中的爱才是暖融融的……
小平板,大教育,40年的风雨兼程,40年的砥砺前行,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将不忘初心,继续奋进,在小小的各种“板”上书写教育的“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