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故事的平凡人
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写不完的传奇,都是一部厚重的书籍;只是有人愿意吐露,有人愿意珍藏,有人选择淡忘。路在每个人自己的脚下,只要你从容而坚定的走下去,就能做许多事,成为一个有故事的平凡人。-----题记
我其实有很多时间和机会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但一直没有很好的去欣赏和品鉴。这次认真阅读这本书,主要是想走进路遥那些从黄土地走出来人的内心世界,了解那片滋养他们的土地为何如此粗犷、博大和厚重。我刚从陕北延安归来,去过延川梁家河,住过安塞腰鼓的家乡,了解到那片贫瘠土地滋养中国革命13年的艰难与不易,感受过朴实农民深壑皱纹下内心的涟漪。
记得贾平凹曾经这样评价过路遥,也是我所了解最能感动我的对一个人的评价。他说路遥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一个气势磅礴的人。说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他虽然去世了,他的作品仍然被读者捧读,他的故事依旧被传颂。其实了解路遥故事的人都知道,他的童年是不堪回首的。在他七岁的时候,父亲因为无力抚养而把他寄放在伯父家,这对一个有点朦胧觉醒意识的孩子来说,注定了他一辈子心灵的阴影将与他如影随形、难以释怀。但是路遥注定是不平凡的,他那时就萌生了自己的人生信念“要活下去,就别指望靠别人,一切都得靠自己。”他在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勇敢地选择了接受现实,这一点也是令人钦佩和敬仰的。这个失去童年的人,在他42岁时离开了人世。路遥的一生充满了悲剧和苦难,但他却用爱温暖了无数人。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成功塑造了孙少平、孙少安两兄弟典型的人物形象,尽情展示着普通人物的不平凡人生。这部表现农村改革的长篇巨著充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现代意义。在那个追求个性解放、渴望人类真情的时代,路遥通过他的人生和作品,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黄土地的苍凉书写得淋漓尽致,把对黄土地的深情与热爱、黄土地的悲欢离合与爱情悲剧等分析得力透纸背,透漏出一种无可名状的西北特有的苍凉、悲壮的悲剧情结。其实,书中的主人公就是他人生影子的折射,孙少安因为贫穷放弃了上学的机会,放弃了和润叶青梅竹马的爱情,因为他的身上背负了最大的包袱——家!他的志向就是改变贫穷、改变光景。相对于孙少安来说,弟弟孙少平是幸运的,他读了高中,有一定的知识底蕴,在人生见解上高于自己的哥哥,当他投笔写下“世界”两个字时,当他躺在地上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当他在漆黑的煤矿洞里给工友讲名著时,你就知道他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他的志向绝不在于对金钱的渴望,而是来自灵魂深处的呐喊——他要追求自己的想要过的生活!
最让我引起情感共鸣的是自己的道路、自己的童年、自己的人生跟书中的主人公何尝不是一样呢?在我的童年世界里,也是贫穷、劳碌、单调充斥了记忆,不过回首起来发现只要内心有快乐、有坚毅、有定力,其实不管在深山老林、还是身处繁华都市,童年都是最美好、最无邪、最充实快乐的。记得小学毕业的时候,家里才有了电灯,读书只是我生活的一小部分,也仅仅占据我童年时光的一刹那。从来没有很好完成家庭作业、没有看过电视大片的机会,我意外收获更多的是与同伴嬉戏玩耍的深情,收获更多的是农村生活的体验和对农民生活艰难的感知。我的暑假一天基本都是这样度过的,早晨六点起来放牛,上午过一条河到对面山里砍柴,中午回家烧饭烧菜、砍猪草、喂猪,下午再去放牛。如果碰到“抢收抢种”的农忙季节,冒着40度的高温,割稻子、用脚踩打谷机、拔秧苗、插秧等等,这就是我的童年记忆。我出生成长在大山深处的农民家庭,大山教会了我坚毅和厚重,农民教会了我勤劳和质朴。虽然后来读书走出了大山,来到异地他乡,但那些品质已经融入了我的血液,那些基因已经注入了我的灵魂,成为我克难求进、力争上游的动力源泉。
感谢生活、感谢经历!我将以学习感悟《平凡的世界》为契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走好每一步脚下的路,续写好人生的精彩篇章,做一个有故事的平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