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会刊撷英>精品文章

夜郎人自日边来

发布时间:2019-09-30 来源:《贵州民进》2019年第2期

放大

缩小

  王阳明(公元1472~1529年),字伯安,又名王守仁,余姚(今属浙江)人。是我国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作为明朝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因抗章援救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薄彦等人,反对宦官刘瑾排除异己、把持南京中央政权,被陷害,廷杖下狱。同年12月被贬谪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属)驿丞。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3月,王阳明到达贵州,他谪居贵州三个年头期间,在修文创办龙岗书院,又受贵州提学副使席书之聘,为贵阳文明书院主讲,培养了一批弟子。如后任国子监祭酒、工部尚书的再传弟子孙应鳌等受他的影响学有所成而著名。王阳明在龙岗书院讲学期间,史载他:“居职之暇,训诲诸夷类,威慕者云集,听众居民环聚而观如堵,”盛况空前。

  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王阳明奉调江西庐陵任知县。经贵阳、麻江、炉山,到兴隆卫(即今黄平县城)。当他来到兴隆卫城南五里墩时,居高临下,视野豁然开阔,鸟瞰新州山城,四面环山,犹如堵堵屏障。极目城北大山(架梁坡),雄伟屹立,城东梅花五角苍松翠柏。小溪清澈见底,由西经北向东绕城流去,驿道穿城而过,布衣荷锄而归。小城美景尽收眼底,感慨万千。当时,王阳明已誉满黔中,兴隆卫指挥狄远、副使朱文瑞,周瑛之子周希廉、游僧正观兴等地方官绅闻讯,出门热情迎接。并挽留王阳明在草庭书院、月潭书院讲学一个余月,其间,王阳明即作七律一首:

  山城高下见楼台,野戌参差暮角催。

  贵筑路从峰顶入,夜郎人自日边来。

  莺花夹道惊春老,雉蝶连云向晚开。

  尺素屡题还屡掷,衡南那有雁书回。

  美丽的山中小城跃然纸上,随后王阳明在月潭书院讲授心学。

  月潭书院位于县城东12公里,湘黔公路旁的“黔南第一洞天”的飞云崖(又名飞云洞)内。洞依山麓,风景奇丽,有一巨型奇特穹窿,壁立数十仞,钟乳石悬挂宛若云霞,檐殿数十尺,其檐边岩上神奇般地生长一古松,其根盘旋其上,一侧银瀑飞下,洞前小溪粼粼碧波,古松参天,鳞次栉比的古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景色极佳。

  明代以前,飞云崖荆棘丛生,葛藤盘绕,虎游蛇匿,人迹罕至。自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游僧德彬云决意在此修建寺庙,经数年艰辛努力,寺庙终成,名曰“月潭寺”,从此香烟不断,日渐兴盛,又名“普陀寺”。后旋复名“月潭寺”。并建月潭书院。

  明清京都通往滇、缅甸的古驿道,适过飞云崖前,来往官员、使者、商旅络绎不绝,谁能过此不下鞍观赏、憩息。到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驻兴隆卫指挥狄远、副使朱文瑞、游僧正观兴等扩建庙宇及设月潭公馆供来往官员住宿游览。至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竣工落成。

  王阳明受地方官绅挽留,时逢月潭公馆建成,应请作《月潭公馆记》刻石留念(文革期间碑毁、亦有文字记载)。王阳明在《月潭公馆记》中,描绘飞云崖及周围绝景,并抒发其心学观点及政治见解、宣扬“致良知”的道德观;“正心”为宗旨的哲学观点;阐述他的“知行合一”哲学观点。此外,还不辞辛劳在月潭书院和卫城郊北龙洞塝侧的草庭书院讲学,宣讲他的心学理论,培养了一批弟子。他的心学理论得到黄平学者的普遍尊崇。如周希廉等推崇阳明理学,成为传播阳明理学的得力弟子。后来朱定元辟龙渊书院,再后的星山书院都讲阳明的心学理论,这些书院出去的学子大都自称是阳明弟子。

  从明景泰(公元1454年)至清光绪(公元1899年)的445年间,黄平县出进士29名,举人253人。黄平一时为“黔省文物声名之地,科名辈出,甲于他郡”,都是受王阳明注重教育的影响。黄平的学子都竭力传播阳明心学观点。周希廉在草庭书院主讲时,曾进过阳明的“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等观点。王阳明的传人弟子王枟在省外为官告老还乡,归里主讲草庭书院,其主讲内容大都是王阳明的“心学”观点,极力推崇阳明理学。后王枟之子王焯(武进士)、王楚(进士)、李台(进士)等人均自称是王阳明学说的拥护者,赞同他的心学观点。后来,人们为纪念王阳明,曾在旧州建有阳明楼(已毁)。可见阳明心学在黄平影响极为深远。

作者:潘家涛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14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