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会刊撷英>精品文章

罗马人对蚕与丝的猜想

发布时间:2019-10-30 来源:《辽宁民进》2019年第2期

放大

缩小

  对于古代欧洲人来说,东方的中国实在是太远了。他们对于中国的最初印象和知识,就是风情万种的丝绸。西方人首先是通过丝绸知道中国的。他们讲的中国故事,也都是与丝绸有关。

  《旧约》以赛亚(Isaiah)中有这样的话:“看哪,这些从远方来,这些从北方、从西方来,这些从秦国来……”有研究者指出,这里称的“秦国”(Si-nim)很可能是“丝人”的译音,因而是指中国。《旧约》以西结(Hesekiel)中还有两段话提到中国丝绸:“……我也使你身穿绣花衣服,脚穿海狗皮鞋,并用细麻布给你束腰,用丝绸为衣披在你身上……”“……这样,你就有金银的妆饰,穿的是细麻衣和丝绸,并绣花衣。……”一般认为以赛亚是公元前8世纪的人,以西结是公元前6世纪的人,而《旧约》成书约在公元前6至4世纪之间。

  好像在古希腊时代,中国的丝绸就已经传到了欧洲。古希腊的雕像、画在陶器上的图案,影影绰绰,好像有丝绸的影子。但有比较确凿的证据,中国的丝绸已经风靡古罗马世界了。

  有文献记载的罗马人第一次接触到丝绸是在公元前53年。当时罗马“三头政治”之一的执政官克拉苏(Marcus Licinius Crassus Dives,公元前115-前53),在就任叙利亚行省总督不久就匆忙率军远征帕提亚即安息。在卡莱尔,罗马军团与安息人发生大战。天当正午,交战正酣,安息人突然展开鲜艳夺目、令人眼花缭乱的军人旗。由于这些军旗耀眼刺目,再加上罗马人本来就是疲惫不堪,所以他们很快就全线崩溃,安息人大获全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卡莱尔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克拉苏阵亡,他的儿子也在战场上捐躯,有2万多名罗马士兵血染沙场,另有1万名士兵被俘。这是罗马人发动的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那些在关键时刻使罗马军团眼花缭乱的、绣金的颜色斑斓的军旗,就是用中国丝绸制作的。这是有记载的罗马人第一次见到中国的丝绸。

  此后不久,丝绸很快就为罗马人所熟悉。据说著名的罗马统治者、与克拉苏同为“三头政治”之一的恺撒(Gaius Julius Caesar,前102—前44)曾穿着绸袍出现在剧场,引起轰动,甚至被认为奢侈至极。据说恺撒还曾用过丝质的遮阳伞。中国丝绸风行于罗马宫廷和上层社会,几百年中元老院的议员一向以能穿中国的丝袍为荣。锦衣绣服既成富室风尚,绸幕丝帘也被教堂袭用。

  生丝雪白纤细,丝绸风情万种,受到罗马人的普遍欢迎,作为高档奢侈的象征,也引发人们对于这种精致的纺织品的来源的种种猜想。人们已经知道这是从遥远的“丝国”贩运而来的,但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呢?当时的罗马人并不知道养蚕缫丝的秘密,而是普遍认为中国出产的丝绸是用一种树上长出的羊毛织成的。在那个时候遗留下来的文献中,有不少对于丝和丝绸的赞誉之词,如罗马诗人维吉尔(Vigile,前70—19)说:“赛里斯人从他们那里的树叶上采集下了非常纤细的羊毛。”他说的赛里斯人就是丝国人,西方人因知丝绸而知产丝之国,称为Seres(赛里斯)。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Strabo,约前58—公元21)的《地理志》一书多处提到了赛里斯人。他说:“大夏国王们始终不断地把自己的领地向赛里斯和富伊人的地区扩张。……也是出于同一原因(气候的酷热),在某些树枝上生长出了羊毛。尼亚格说,人们可以利用这种羊毛纺成漂亮而纤细的织物,马其顿人用来制造座垫和马鞍。这种织物很象是足丝脱掉的皮织成的赛里斯布一样。”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Sénéque,前4-公元65)的悲剧《费得尔》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女子们,请为我脱掉这些缀金和紫红的服装!我不要推罗人的紫红染料,也不要遥远的赛里斯人采摘自他们树丛中的丝线。”他还说到“赛里斯人采自东方树上的罗绮。”古罗马诗人贺拉斯(Quintus Horatius Flaccus,前65 - 前8)也颂扬这种珍贵的织物,歌颂它的柔软和精细。但出产国的情况并不清楚,只是说赛里斯人居住在“东方的边缘”。

  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Gaius Plinius Secundus,23-79)说:“赛里斯人,这一民族以他们森林里所产的羊毛而名震遐迩。他们向树木喷水而冲刷下树叶上的白绒毛,然后再由他们的妻室来完成纺线和织布这两道工序。由于在遥远的地区有人完成了如此复杂的劳动,罗马贵夫人们才能够穿上透明的衣衫而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中。”普林尼说的比前几位作家更细致一些,不仅说到丝是长在树上,还说到纺线和织布的两道工序,以及从东方的贩运过程。

  与普林尼大体同时的古罗马诗人和演说家西流士·伊塔利库斯(Silius Italicus,28-103)在《惩罚战争》中说:“晨曦照耀中的赛里斯人,前往小树林中采摘树枝上的绒毛。”“赛里斯人居住在东方,眼看着意大利(火山)的灰烬漂白了他们长满羊毛的树林。天哪!这真是蔚为奇观!”

  关于丝绸和丝的传闻持续流传,但消息也逐渐地接近真实。到2世纪中叶,希腊地理学家包撒尼雅斯(Rausanias)的《希腊志》指出,赛里斯人之丝并非取自植物,乃是被称为“塞儿”的昆虫所产。他说:“至于赛里斯人用作制作衣装的那些丝线,它并不是从树皮中提取的,而是另有其他来源,在他们国内生存有一种小动物,希腊人称之为‘赛儿’(Sêr),而赛里斯人则以另外的名字相称。这种微小的动物比最大的金甲虫还要大两倍。在其他特点方面,则与树上织网的蜘蛛相似,完全如同蜘蛛一样也有八只足。赛里斯人制造了于冬夏咸宜的小笼来饲养这些动物。这些动物作出一种缠绕在它们的足上的细丝。”包撒尼雅斯之说也有不少得自误传,如说“塞儿”龄5岁,头四年喂小米,第五年喂芦草。但是,这个看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不再是把丝看作是“树上的羊毛”,而是得自“小动物”。包撒尼雅斯的对于丝的看法比较接近正确的了。至少他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制作丝绸的丝在欧洲第一次不再是来自“树皮”而是来自“一种很小的动物”。

  丝绸在罗马世界流行了几个世纪,罗马人趋之若鹜,爱不释手,却始终不知道制作如此精美的丝绸是什么材料制成的,这一点是很奇怪的。包撒尼雅斯之所以有比较接近正确的看法,或许是他获得了特别的消息来源。也有可能他与访问过中国的罗马人有过接触。那个时候,已经有个别的罗马人到过中国。

作者:武斌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14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