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会刊撷英>精品文章

文坛名流·谢良琦

发布时间:2019-11-06 来源:《广西民进》2019年第2期

放大

缩小

  清代广西名诗人苏时学作有组诗《暇日偶翻两粤前辈诗集有所得戏作论诗绝句十五首》,其中一首咏广西文学家谢良琦云:“輶轩从古略南荒,谁识人间醉白堂。更有奇文雄一代,中原旗鼓孰相当。”自注:“全州谢石臞别驾良琦,石臞文可方同时侯、魏,而天才横逸,殆将过之。二百年来世无知者,非粤西一憾事耶!”认为谢良琦文雄一代,即使在中原地区也少有对手,其才气甚至超过清初名文学家侯方域、魏禧,而二百年来却居然无人知晓,实属怪事。

  谢良琦,字仲韩,一字石臞,号献庵,广西全州人。明天启四年(1624),生于一个他自称“世以科第为粤右族”的家庭。其父谢日升,举人,曾任福州同知;其兄谢良瑾,崇祯十三年进士,官知县,在南明永历朝任太常寺卿、侍郎等。正统明朝灭亡前二年,即崇祯十五年(1642),十八岁的谢良琦考中举人(谢良琦《自寿序》称“余以十九举于乡”,是以虚岁计)。适逢明王朝大厦将倾、天下大乱之时,他既未能考中进士,也无机会做官。入清后,他立即选择了归顺满清统治者在新朝仕宦的道路。按照旧时的政治伦理与为人处世节操标准来衡量,谢良琦此举应属“大节有亏”,因为他获得过明朝的科举功名,而且其父、兄均有明朝高等科举功名并在明朝为官,他的兄长还在南明朝参加抗清斗争数年。他是不应如此背故国而逆父兄的。这且不论。

  谢良琦的仕宦之路并不亨通。清顺治五年(1648),清军尚未真正占领广西,南明永历朝在广西仍居优势(清军定南王孔友德部于顺治七年四月方攻陷广西省城桂林,但在顺治九年七月被南明名将李定国歼灭,李定国收复广西,不久又退出),此时谢良琦即主动降顺清人。此点他在《许哉庵诗序》一文中有交代:“往乙酉岁,哉庵许使君自沔令移刺吾郡。是时天下已大乱,独吾郡僻处西边,民尚恬耕凿。使君公余,顾独喜论诗及古文辞,余得载酒时时相过从。后二年,闽广相继沦陷,吾郡乱,使君去吾郡为谏官。时余兄季琳与使君同垣,衡宇相望,余又得载酒时时相过从,论诗及古文辞。又一年,余遇王师于国门,与俱北,使君亦被乱,流离岭表,自是不复通问。”“乙酉岁”即顺治二年,“后二年”即顺治四年;“又一年”即顺治五年,这一年,谢良琦投靠他口中的“王师”即清军,离开广西北上,出任浙江淳安县知县。其《醉白堂记》亦有:“呜呼!吾年十二而孤,又七年而举于乡,又七年而仕于越。”谢良琦“举于乡”在明崇祯十五年,“又七年”即清顺治五年,可为佐证(理解为顺治六年官于淳安亦可通)。吕集义《谢石臞先生传》称其“清顺治八年,为淳安令”,熊柱《评“湘中酒人”谢良琦》亦据以称“清顺治八年(1651)谢良琦二十六岁时始为淳安令”,皆误。

  谢良琦在淳安县知县任上不到三年,因母亲去世,辞职返乡服丧。数年后,再任直隶蠡县知县。顺治十四年,由蠡县知县调任江苏常州府通判。就官级而言,通判为正六品,比知县高,然而通判乃知府属官,受制于人,反不如知县独当一面有权。谢良琦在常州,据说颇显吏才,“八月中断狱以十数”,且“善诘盗,胡保林观察尝以书问其方。”后来又在通判任上代理宜兴县知县。“宜兴怀山滨湖,素称难治。先生至,正风俗,诛奸宄,绝夤缘,巨室多不乐。会海逆倡乱,宜人阴谋杀令以应敌。先生不为动,躬帅军旅,御贼于润州,败之。”(《谢石臞先生传》)然而,谢良琦虽然抗贼有功,却因为得罪当地豪绅,被诬告通贼,御史柯素培据此弹劾谢良琦,于是谢良琦被撤职。

  谢良琦为人狂傲,此点与其后来的族人谢济世近似。清初文坛领袖王士禛与谢良琦为朋友,曾在其《香祖笔记》中云:“谢石臞能为古文,康熙初以明经通判常州,自负其才,不可一世。”清代名士王晫《今世说》亦有:“谢石臞判常州,日持一卷书坐厅事。有吏抱牍至,辄挥之。乡先达请燕见者,亦往往谢去。……人目之为傲吏,辄欣欣然有喜色。”他的仕途不顺,应与这种孤傲不群的性格有关。

  康熙六年,谢良琦再起,任福建延平府通判。但这一次他的遭遇更惨。他因事得罪某权贵,而他的顶头上司延平知府姓慕容者,迎合权贵旨意,以“贪墨”罪名将谢良琦下狱,倍加凌辱。谢良琦愤怒之极,却又无可奈何,想到自杀。刚好慕容某调离福建,谢良琦得以释放。遂“僦居城北,单衣短巾,发箧中数千卷读之,作《湘中酒人传》以见意。康熙十年卒,年四十八。”(《谢石臞先生传》)谢良琦死于康熙十年之说,大致可信。其友人李长祥有《过延平弔谢石臞文》:“时壬子之季夏兮,肇洪都而上下之。流澌旷云霓之委蛇而畹晚兮,望延平之磅硠而戾之。”李长祥,明末清初四川达州人,崇祯十六年进士,在南明官至佥都御史、兵部侍郎,抗清志士。著有《天问阁集》等。此弔文从首句即可判断作于康熙十一年(此年为壬子年)六月,此时谢良琦已经去世。死后可能即葬于延平,以后也可能并未运回故乡,因为他似乎没有儿子:在常州被撤职之后,他的侄子去世,他作文祭祀,中有:“我虽幸存,尚未有嗣。”可证。即使后来生子,他死时儿子仍为幼儿,亦无法承担迁葬责任。

  谢良琦一生,在明朝和清朝各自生活的时间相近,但就其平生行事而言,自应归之为清朝人。清代广西文学为历代最为鼎盛者,而谢良琦实可视为清代广西文学的肇开风气者。民国广西名宿李任仁(清末秀才,李宗仁、白崇禧的老师,曾任广西参议会议长等)为重印谢良琦《醉白堂集》作序,即高度赞誉谢良琦在广西古文史上的崇高地位:“后世之言古文辞者,莫不知有粤西五家矣。前乎五家,全州有谢仲韩良琦先生者,以古文著称,所作《醉白堂集》,与并世侯朝宗、魏叔子、汪尧峰相颉颃,而浑穆深厚,汪洋浩瀚,气昌容盛,大声鞺鞳,或且过之。顾世鲜有知者,声名反出五家下。文章显晦,岂真有术与数者存欤?”亦为谢良琦打抱不平,认为谢良琦的古文成就决不在“粤西古文五大家”之下,实乃“五大家”的老前辈。而在李任仁之前,清代词坛大家临桂王鹏运早就指出此点:“粤西自永福吕月沧、临桂朱伯韩诸老先生以文名嘉道间,说者遂谓桐城一派在吾粤西,而不知先生固开其先矣!”(《醉白堂文集跋》)

  谢良琦著有《醉白堂诗文集》,醉白堂是其家书室名,不过也是“移植”的,因为苏东坡就有《醉白堂记》,此醉白堂乃是宋代名臣韩琦家所有。早在康熙前期,谢良琦友人龚百药、李长祥就刻印《醉白堂文集》。晚清大词人王鹏运又集资刻印。而民国时广西陆川人吕集义(解放后曾任国务院参事等)亦曾再次将此集印行。龚百药(明末清初江苏武进人,顺治举人,诗人,“毗陵四家”之一)、李长祥、张怡(明末清初江苏上元人,崇祯间官锦衣卫千户,明亡为僧,著述甚多而失传)、钟德祥(清代广西宣化人,进士,官监察御史等)等有序,王鹏运作跋,皆交口赞之。

  谢良琦以古文著称。其文今存152篇,涉及论、说、序、书、记、传、墓表、墓志铭、祭文等文体。龚百药序称:“石臞之文,于汉则迁、固其兼,而于八家则韩愈、欧阳修其近也。”认为谢良琦古文兼有司马迁、班固之长,而近似韩愈、欧阳修。读谢良琦之文,笔法老到,深沉隽永,确实有些韩欧之风。如其《祭亡侄文》中主体部分:

  呜呼!汝其死耶!呜呼吾家!呜呼吾父!呜呼吾兄!呜呼吾身!呜呼!汝其死耶!吾家不幸,遭世凋丧;吾父吾母,权膺未葬。汝其死耶!汝父早世,汝鲜兄弟;我虽幸存,尚未有嗣。汝其死耶!汝有四子,长甫十龄;不殖恐落,殖之何人?汝其死耶!汝之年未三十,汝之名止一第。汝其死耶!我有叔父,汝祖之弟;罔曰诸孤,幸念同气。汝其死耶!我有诸兄,汝之从叔;乱离之后,自为不足。汝其死耶!汝戚邓子,我之密友;岂不顾念?虑掣其肘。汝其死耶!呜呼!汝其死矣!茫茫上天,莫可告语!

  连发九问“汝其死耶”,意为“你竟然死了吗”,最后以“呜呼!汝其死矣”回应,呼天抢地,血泪声声,与韩愈著名的祭侄文《祭十二郎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谢良琦诗,今存333首,题材内容,不出感事伤怀、写景咏物、酬赠题咏之类,手段成就,逊于其文。篇幅关系,不多介绍。倒是他的词可以简单论及。其词数量不多,今存51首。然而广西词坛,直到明末清初时代,仍甚寂寞冷清。除谢良琦的前辈同乡明代大学士蒋冕外,谢良琦就要算时代最早成绩最好的广西词人了(谢良琦词存世数量比蒋冕存世词还多)。其词亦颇有耐读处。如《金菊对芙蓉·感怀》:“试问天公,都来何事,单把才人磨灭。正破甑啼烟,寒庐叫月。蝴蝶不来清梦破,多年了、布衾如铁。洛阳街上,好花误我,几度时节。羞杀夜雨孤灯,沉吟千古事,肺肝空热。只武陵原上,剑花如雪。昨夜秋风天地泪,忽转眼、电飞风掣。西北浮云,东南佳气,相对流血。”痛抒怀才不遇之感,愤激沉重,用入声韵,沛然大气中又见出如泣如诉之味。

作者:杨东甫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14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