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名流·冯敏昌
钦州历史上颇有名人,如冯子材、刘永福,不要说在广西,即便在全中国,只要上过学念过书,就无人不知。而清代钦州人冯敏昌,其名声虽不如冯、刘这般如雷贯耳,但在文坛上、尤其是在两广诗坛上,亦属响当当的名家。
冯敏昌,字伯求(《清史稿·文苑传·冯敏昌传》作“字伯术”,应误。又,其子冯士镳编校的《小罗浮草堂文集》,署名为“钦州冯敏昌鱼山伯子甫”,证明他一字伯子),号鱼山,生于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他的家庭非富非贵,甚至略显贫寒,但却是正宗的书香门第:曾祖父冯应祥、祖父冯经邦,均为生员;父冯达文,贡生,历任广东开建、临高、花县等县教谕。
冯敏昌幼年聪慧,称为“神童”亦不为过。据其子冯士镳所作《先君子太史公年谱》载,冯敏昌七岁时,其祖父即授以《毛诗》。九岁,“四书五经俱卒读。尝闻曾大父读陶诗,辄吚唔不置,便能了了。每好读唐诗。先大父偕客携先君登州之文笔峰,立成五律,并有‘人散小横塘’诸诗。”年仅十二岁,就参加初级科举考试,先在州、府两级试中“冠一军”,接着又在院试(提督学政主持的考试)中胜出,遂成为生员(秀才)。十五岁时又考取廪生,即可以获得国家津贴的生员,为生员中的第一等(生员分廪生、庠生、增生、附生等)。
不过,冯敏昌的考举人、进士并不如此顺利。十六岁时首次参加乡试,落榜。随即往广州粤秀书院修读。十九岁时,冯敏昌遇到了他一生的恩师翁方纲。翁方纲乃清代文坛名宿,乾隆十七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他曾先后任广东、江西、山东三省学政,在广东就连续三任。乾隆三十年,时任广东学政的翁方纲来到廉州府巡查考试,见到冯敏昌的答卷(钦州当时属廉州府),“惊曰:‘此南海明珠也!’”当即将冯敏昌选为拔贡生。然而,当年参加的第二次乡试,冯敏昌依然名落孙山。第二年,他以拔贡生资格赴京参加选拔低级官员的朝考,取为二等,后来以国子监学正引见候选。二十二岁,冯敏昌第三次从乡试试场铩羽而归。直到乾隆三十五年,才终于中举。而考进士,也是一连考了四次,方才于乾隆四十三年金榜题名,中二甲第四十二名。跋涉二十余年科举之路,终于登顶。
但科举登顶也并不意味着官运亨通。冯敏昌中进士后,当即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继续深造。两年后散馆,得授翰林院编修之职,正七品官。第二年,奉派兼任《四库全书》分校官;乾隆四十九年,任会试同考官。这两种职务均为临时委派。乾隆五十年,冯敏昌改任户部主事。主事官级为正六品,比编修高,然而不如编修清贵。而他的改任主事,乃是受原翰林院某同事的牵连所致,因此在户部主事任上实际上无事可主,于是冯敏昌借此机会请假,从乾隆五十年十一月初开始实施他的“壮游”之旅。
冯敏昌应该是很服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信条并身体力行的。《清史稿·冯敏昌传》全文不过二百字左右,却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来突出他的壮游:“平生足迹半天下。尝登岱,题名绝壁;游庐阜,观瀑布;抵华岳,攀铁纤,跻㠉峡。在河阳时,亲历王屋、大行诸山。又以北岳去孟县不千里,骑骏马直造曲阳飞石之巅,穷雁门、长城而返。最后宿南岳庙,升祝融峰,观云海。”而其子冯士镳所作冯敏昌年谱,更用数千字长篇记叙其旅程经历。游山玩水,访友赋诗,自是人生一乐。此番游历,时间甚长,从乾隆五十年末直到乾隆五十六年末。其间还于乾隆五十二年末至五十四年,应河南孟县知县仇某之邀主讲河阳书院,并应河南巡抚毕沅之请纂修《孟县志》;亦曾短暂到京“签到”。
乾隆五十六年十一月,冯敏昌奉旨改任户部浙江司行走,更属闲职。三年后,再改刑部河南司主事。蹭蹬十年,仍为主事,前程黯淡,冯敏昌显然有些意兴索然。恰在此时,他的父亲于乾隆六十年十月去世,他遂于嘉庆元年夏返乡,葬父服丧,从此不再回京仕宦。服丧期满,先后应邀主讲广东端溪书院、粤秀书院。
嘉庆十一年二月十一日,冯敏昌病逝于粤秀书院,终年六十岁。
冯敏昌一生,有两方面是应予特别表出的:一是他的文学成就,二是他的正派为人。
冯敏昌一生著述甚富,据《合郡呈入乡贤公祠申文》附冯敏昌事迹册载:“所撰有《孟县志》《华山小志》《河阳金石志》《小罗浮草堂诗集》《(小罗浮草堂)文集》《崇雅斋稿》,其未刻者尚有《崇雅斋历朝诗选》《(崇雅斋)古文选》《(崇雅斋)时文选》《(崇雅斋)赋选》《岭南怀旧集》《文章心印》十余种藏于家。”《清史稿·艺文志》所载,尚有《孟县金石志》。其中,成就最高者为诗,在清代就得到甚高评价。清张维屏(广东番禺人,道光二年进士,名诗人)《听松庐诗话》云:“鱼山先生诗集,……宗派甚正,体格甚宏,询属坛坫雄师,钟铺巨响。”清秦瀛(江苏无锡人,举人,官至浙江布政使、左副都御史、兵部侍郎等,诗人)《小罗浮草堂诗钞序》:“有明岭海多诗人。……近日称诗者,顺德黎二樵、张药房兄弟。然诸君子虽产岭海,多在广州数百里间,要未有拔起于穷荒僻远之区。独以其诗鸣,才情横鹜,别树帜于诸君子之外者,则如钦州冯君鱼山是已。”《清史稿·张锦芳传》载,冯敏昌与张锦芳、胡亦常在当时诗坛上并称“岭南三子”。冯敏昌之师翁方纲更是赞誉敏昌“天才独擅”,“有此才气,则五岭十郡三州,竟无其对。所谓粤之诗家若南园、前后五子以及今日岭南三家,皆不足道也。风骨一年胜于一年,似此则竟要直追古大家”(《冯鱼山诗序》)。
冯敏昌留下的诗作,有2200余首,主要收集在《小罗浮草堂诗集》(有不同版本)中。诗人“足迹半天下……其悱恻之情,旷逸之抱,一寓於诗”(《清史稿·冯敏昌传》)。清伊秉绶(福建宁化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官刑部员外郎、惠州知府、扬州知府等,书法家、诗人)为冯敏昌作墓志铭,认为多游历乃是冯敏昌成为诗坛大家的要素:“君诗本性情而陶百氏,又周游五岳,驰驱绝塞,故能发中声,流元气,洋洋成一大家。”清张岳崧(广东定安人,嘉庆十四年探花,官至湖北布政使,为冯敏昌学生)跋《小罗浮草堂诗集》,亦云冯敏昌“平生足迹遍五岳,……故凡山川雄直苍莽之气、世路夷险可喜可愕之情,一于诗发之。”因此,游历之所见所闻所感,是其诗作题材内容重要组成部分。如长诗《登祝融峰作》《渡洞庭湖南风甚正又作》《海门春阴行》《尊经阁观所悬灵觉寺古钟歌》《通天岩》《彭蠡湖中望匡庐》《沧州铁狮歌》等,借景抒情,酣畅淋漓。其他叙亲情、酬师友、咏物、题赠诸作,亦多有韵味。
在书法领域,冯敏昌也深有造诣。他的老师翁方纲称其“书法由楷入大令,尤精研《兰亭》诸本”,作品在清代即有名当世。冯氏还有自己的书法理论,清末广东举人林绳武辑录其相关言论,作《鱼山执笔法》,如:“以笔作书,第一执法。此不得,终身皆无入处。”他如提出书字时“手腕须和,笔头须重,宁拙毋巧,宁苍毋秀,宁朴毋华;宁用秃笔,毋用尖笔”等,于学书者皆有启迪。
冯敏昌曾经总结人生“十一耻”告诫儿孙:“行迹鄙秽,一大耻也;学殖旁落,二大耻也;功名蹭蹬,三大耻也;家事削弱,四大耻也;子弟失教,五大耻也;受恩莫报,六大耻也;省运不振,七大耻也;效忠无术,八大耻也;正世无才,九大耻也;没世无称,十大耻也;总成不孝,十一大耻也。”其中一些,如“行迹鄙秽”“学殖旁落”“子弟失教”“受恩莫报”“不孝”之类,今天仍属人生耻辱,应予鉴戒。而他本人,当然是遵行这些训诲、避耻趋荣的模范。
冯敏昌去世后,家乡钦州官绅联名作《合郡呈入乡贤公祠申文》呈请廉州府转呈广东巡抚、两广总督,并由礼部奏请皇帝允准,将冯敏昌神主入广东乡贤祠祭祀(钦州在清代属广东)。呈文中盛赞冯之种种美德懿行,例如:
至孝:亲在,尽力奉养,无所不至;亲殁,“遽闻凶讣,遂匍匐以来归;历尽长途,惟悲号而辍食。呼天抢地,空余泪血。……水浆并绝者七日,庐墓独处者三年。”
廉洁:“十载为郎,别无长物;半生作宦,剩有空囊。”
急公好义:“醵金以修义学,继先志以和宗亲;焚券以恤贫人,买棺以敛饿殍。”
并附上一份《已故州人原任刑部河南司主事前翰林院编修冯敏昌事迹册》,具体罗列冯敏昌善举德行事迹十四款。
结论是:冯氏“无行不可以为坊,无事不可以为则。诚宇宙之完人,洵儒林之雅望也!”评价之高,无以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