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子的“独一味”
认识禾子大概十来年了,以前交往貌似还不算少。从初识到现在,禾子好像从来没变过,年轻依旧、儒雅依旧、写诗依旧,时光不败美人,竟然也不败诗人。
自从有了微信,朋友圈拉近了距离,成了了解禾子近况的可靠信源:禾子有没有写诗、写了什么诗、几时去了徽州,又怎么在打造西街一号……不一而足。一直疑惑他怎么平衡写诗与工作、写诗与生活的关系,我想这也是大部分人的困惑与好奇。
苏东坡曾言:”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说实话,我记不得自己认认真真地打开一本书是什么时候了。让我“可爱”那么一点点罢!把阅读《借个院子过生活》作为一件“郑重其事”的事儿来做,并且仔仔细细地读。
我出生在徽州,偶尔也回老家走走亲戚。总觉得徽州的美在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于徽派建筑那黑瓦白墙朴素的沉稳。看禾子的文字,字里行间恍惚又让我重返鲍家花园、屯溪老街,感受那份雅致和古韵。而书中提及的那些还不曾去过的地方以及倾心打造的安若,我前前后后翻了又翻,想找出些和文字相互印证的图片,先一睹为快。
结果让人略略失望,原来,禾子也有“狡黠”的一面:蒙上面纱才能“撩”你“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寻他的作品安若、找你灵魂的归宿。
诗意的栖居很难,但有趣的文字总让人愉悦。禾子的书让我有了很强的代入感,仿佛和他一起站在窗口看河滩上少妇们的臀线,暗地里对这些“大梨”打分。引人噗嗤一笑:还好,禾子不是“书呆子”,这是真实的人性;三个火枪手,让我想起老家那咬着我和客人裤管不肯松口的两只可爱的狗,竟然没有火枪手们那样的高度警惕心,让我油然而生它们会不会被骗走的担忧。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在谈话”,不去谈论高尚,至少有趣的文字后面,一定有着一个有趣的灵魂。
西街一号的改造,一定有着苦行僧一般的煎熬。但是,禾子字里行间还真不是只有简单的“酸甜苦辣咸”,还有自得其乐的陶然。现实世界,很多时候,“文人情怀”大致是个贬义词。但是,禾子把他的“文人情怀”一点点渗透在他的文创作品里,体现在他对安若的打造里。
尘世如此浮躁,禾子写诗、写字依旧,奋斗依旧,把生活过成与忙碌的自己久别重逢的释然。这份坚持,是许多人觅也觅不来的那“独一味”。正如书中所说,这样的坚持一定有人会懂,一定有人会品。
其实,因为匆匆,我还不曾体会书中真味。我唯一欣慰的是,我真的有一个院子。余生,我愿努力过自己向往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