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会刊撷英>精品文章

民国杭州戏事多

发布时间:2019-12-17 来源:《杭州民进》2019年第2期

放大

缩小

  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势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由此带来杭州民族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杭州起义,摧毁清朝八旗兵在杭州的驻防之地,打破了湖滨一带的封禁,并把它开辟为新市场,从而带来了商业和旅游业的相互促进。杭州不仅建起了许多饭店、旅馆、茶馆、百货商店,而且还建起了一批文化娱乐设施,为京剧艺人的演出和地方戏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清代,杭州的大众文化娱乐活动,多局限于家庭范围。由于没有公共文化娱乐设施,官绅富商每逢喜庆,往往邀杭滩、宣卷或曲艺艺人来家说唱,以娱来宾,俗称“唱堂会”。19世纪末,拱宸桥辟为日租界,以演京剧为主的“荣华戏院”“天仙茶园”等杭州最早的戏院创办。随着新思想的传播和工商业的发展,民国初年,城站市场相继形成,城站第一舞台率先建成,先演京剧为主,后改放电影。以后,随着杭州的发展和市民的需要,杭城影剧院纷起。西湖周围建起了一批新的演剧场所,虽大小不一,然各显特色,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西湖共舞台、西湖剧院、大世界游艺场,振兴国货商场戏院;1929年,在西湖博览会开幕前又建起了西湖大礼堂。其中最丰富多彩的当属大世界游艺场,规模宏大,演出内容丰富,是杭州最大的娱乐场所。30至40年代,杭州先后新建、改建了一批剧场。如“西湖博览会大礼堂”“振兴国货商场戏院”“市东剧场”“联华大戏院”“南星大戏院”“中央镜记大戏院”“兴业剧院”“中国大戏院”“之江剧院”等,遍布城市各地。这些演出场所名称虽然堂皇,其实除“西湖博览会大礼堂”为水泥结构、设施较齐全外,其余均为简易剧场,砖木结构,主要用于越剧等地方戏剧的演出。

  民国时期杭州剧场、游艺场的创办,一方面吸引了大批北方京剧艺人南下献艺,促进杭州演艺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杭州本土戏曲艺术的发展。杭滩和以演唱佛曲为内容的宣卷逐渐丰富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地方戏曲形式——杭剧;滑稽戏诞生了;源于嵊县山乡的越剧在杭城得到了杭州文化的滋养和广大市民的呵护,逐渐变得成熟了,进而走向上海得到了发展。

  纵观民国时期杭州的戏事,有如下四个方面值得重视:一是一批新兴的地方戏曲剧种崭露新芽;二是新修建的演艺场所为杭州戏剧的发展提供了舞台;三是众多戏剧大师的演出带来了演艺业的兴旺发展;四是出现了著名戏曲艺人和戏剧理论家在杭城置地筑巢、扎根杭城的现象。这些都成为民国时期与历代杭城戏曲不同的显著特色。

  民国时期在杭州演出的戏曲主要有越剧、京剧、杭剧,以及杭滩、滑稽戏、小热昏等。

  越剧发源于嵊县农村,早期称“小歌班”或“的笃班”,后称“绍兴文戏”,1937年以后改称越剧。1916年,早期越剧“的笃班”、“梅朵阿顺班”男班艺人来到杭州美记公司(杭州大世界前身)游艺场演出。1924年,王金水把女班以“绍兴文戏”、“绍兴女班”名义,到杭州大世界游艺场演出。20、30年代,越剧“的笃班”在杭州广为流传,深受群众喜爱。越剧科班,特别是女子科班在杭州纷纷建立。1934年、1936年,姚水娟两次进大世界演出,崭露头角。以后,袁雪芬、尹桂芳等越剧十姐妹到杭州羊坝头中华国货商场等剧场演出,袁雪芬首次在此挂头牌,演出《玉蜻蜓》,被誉为“小王杏花”。1947年1月,嵊县旅杭同乡会在杭州大世界剧场举办越剧名伶大汇串。至40年代,越剧已成为杭州舞台上的主要剧种,一批越剧民间职业剧团活跃在杭州,著名的有蜜蜂越剧团、新六越剧团、联友越剧团、天然越剧团、联艺越剧团、金龙越剧团等。著名越剧演员施银花、赵瑞花、屠杏花、姚水娟、袁雪芬、筱丹桂、徐玉兰、张桂凤等都是从杭州走向上海的。越剧虽然不是杭州的地方剧种,但它的兴起、发展与杭州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同治年间,杭州就有京剧演出。光绪年间,一批才艺出众的京剧演员,如谭鑫培、王鸿寿、周信芳、盖叫天等相继在拱宸桥一带登台,然后进入杭州市区演出。京剧在当时的杭州成为十分时髦的剧种。1912年,浙江第一新剧模范团在杭州组建,上演京剧和文明戏。杭州相继兴建剧场,开设京剧戏院,经常邀请上海等地京剧名角来杭演出。1914年,杭州李谷湘(东阳艺人)、周云天等人发起,在鼓楼附近开办“三义堂”京剧科班,挑选40名满族学生入科学戏。1917年继办第二科,招收30名11岁至14岁儿童入科学戏,满汉兼收,男女同科,这是杭州第一个京剧科班。科满后组成“群芳小京班”登台演出,其中有文武老生王全芳、老生白玉芳、文武花旦碧艳芳、名丑刘福芳等。1921年春,京剧名旦冯春航率团来杭,在西湖共舞台演出《小青影事》。同年6月中旬,欧阳予倩率南通伶工学校师生来杭,演出改良京剧《人面桃花》、《宝蟾送酒》、《尼姑思凡》等。1922年11月,程砚秋首次来杭,在西湖共舞台演出。1923年3月至7月,周信芳在西湖共舞台连续演出。同年6月,李吉瑞、欧阳予倩、尚小云、马连良、朱素云、李春山等先后来杭,在城战第一舞台演出。同年7月至8月,夏月润、夏月珊兄弟在西湖共舞台演出。1929年,梅兰芳、金少山、盖叫天等在西湖博览会大礼堂演出。1934年,梅兰芳、金少山来杭义演,筹款救灾。20世纪40年代,杭州京剧演出团体主要有西湖大世界大京班、中央剧场的京剧班。业余的有铁路、盐务局业余京剧团,银行界、工商界、国际旅行社等各自的票友团体。

  杭剧是杭州的地方戏曲剧种,俗称武林班,源于杭州曲艺宣卷。宣卷是宣讲“宝卷”的简称。宝卷,即是以佛教故事为主题的讲唱,劝人为善。1923年杭州宣卷爱好者、织绸工人裘逢春等从扬州花鼓和扬州清曲发展成的扬州戏(扬剧)中得到启发,将宣卷演唱搬上舞台,并组成民乐社,排演以杭州民间故事改编的《卖油郎独占花魁女》。 曲调除宣卷外,采用扬剧等唱腔,以胡琴、三弦、小锣、鼓板伴奏。1924年1月,在杭州大世界游艺场公演,深受群众欢迎。因杭州古称武林,定名为武林班。民乐社首次舞台演出,激发了一些宣卷爱好者的热情,他们纷纷组织班社。武林班艺人中的有识之士蒋宝儿等吸收了杭滩、杭曲中的唱调,对原来宣卷音乐及模仿扬剧、京剧等表演进行了改革,使武林班具备了一个地方剧种的基本特色。1929年由大世界经理申请,在原武林班中挑选演员组成杭剧班,在大世界演出,杭剧正式向观众亮相。1934年7月,杭剧春秋社成立。20世纪30年代是杭剧的鼎盛时期,杭剧班社从2个发展到顺记舞台、德记舞台、元元班等16个班社,艺人多达三四百人。其时,较著名的演员有杨文英、吴菊英、徐美英和绿牡丹,被誉为“三英一牡丹”。

  杭州滩簧简称杭滩,又名安康,原是一种戏曲清唱体的曲艺。杭滩是在风行南北的说唱曲艺影响下,由南词说唱衍生而成的一种代言体坐唱形式。民国初,杭滩由专唱堂会走向舞台演出。1917年,杭州盖世界(现湖滨路一公园处)东楼舞台专演杭滩。杭州青年会、望湖宾馆也是经常公演杭滩之处。20世纪30年代,上海大中华留声唱片公司曾录有杭滩唱片数打。当时的浙江电台、鸿声电台也经常播放杭滩录音。20世纪30年代,以朱少伯、王少庭、王保隆为首得三大班社声誉最盛。杭滩名旦有蔡春庭、冯少春、沈传霖、王玉亭、周和叔、朱少伯、朱庆生、王克斋、何荣光等。杭滩的传统曲目约有120出。1937年,杭州人张行安从艺人中抄录当时所唱曲目名称106出。

  滑稽戏起源于杭州,其前身是“独脚戏”(俗称滑稽)。独脚戏主要从小热昏脱胎发展而成,也受文明戏和相声的影响。一般由一至二人演出,也有三人以上的。表演上大致分两种类型,一种以说笑话和学各地方言取胜,一种以学唱戏曲唱腔、小曲、流行歌曲或自编曲调演唱滑稽故事为主,也有取化妆演唱形式。1923年,杜宝林带着杭州大利西菜馆招待员阿魏(艺名江笑笑)到西湖大世界游艺场演出,吸引大批观众,成为当时大世界的一绝。江笑笑演出时尽管有助手,但主要还是由他一个人表演不同的角色,说不同的方言,唱不同的曲调,故而有“独脚戏”名称。在演出形式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形成独脚戏的表演形式。1929年,江笑笑离开杭州去上海发展,在杭州演出独脚戏的艺人有徐笑林、黄笑侬、王一呆、朱一笑、徐乐天、施笑翁等。1938年,王一呆与胡九皋拼档,在大世界演出独脚戏。抗战胜利后,杭州独脚戏艺术有了新发展,除王一呆与胡九皋独脚戏双档外,还有徐笑林、吴剑伟、黄春峰、徐乐天、罗笑峰等轮流演出于大世界。1949年5月,由俞笑飞发起成立联艺滑稽剧团,在望湖楼茶园演出独脚戏。

  杭州小热昏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起源于清末杭州街头的“说朝报”。“朝报”,顾名思义,自然是早上卖的报纸,多系杭州的地方小报,内容自然是杭州和其他地方的新闻。为了吸引读者,不少卖报人一边敲着小锣,一边用杭州方言念出报纸上刊登的主要新闻内容,后人们就把这种兜售报纸的独特形式称之为“说朝报”。民国初年,杭州湖滨花市路(今邮电路一带)建起了“盖世界”娱乐场,杭州小热昏开山鼻祖杜宝林受聘登台献艺,吸引了大批群众。1923年大世界开业不久,杜宝林进入该处演出,其“小热昏”的艺术影响和个人名声在杭州日盛一日。当时向杜宝林拜师学唱小热昏的艺人达二三十人之众,杭州各地的娱乐场所中几乎都有小热昏在演出,小热昏艺术进入一个鼎盛时期。杜宝林的嫡传首推丁友生(艺名小如意),他从表演形式到表现内容上都继承了杜宝林小热昏艺术的衣钵。20世纪20、30年代杭州小热昏艺术发展的红火时期,较有影响艺人还有以擅长京戏著称的赵文生(艺名开口笑)、以接铜板毫厘不差见长的张杏生(艺名小桂芬)。当时,杭城有孝女路的江北大世界、井亭桥畔、龙翔桥边、拱宸桥张大仙庙等说唱小热昏的场地。

作者:张清宏     责任编辑:Administrator
Copyright 1996 - 2014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