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会刊撷英>精品文章

仙岩、仙源与仙境

发布时间:2019-12-17 来源:《杭州民进》2019年第2期

放大

缩小

  题记 楼塔采风,朋友圈里收到一位萧中八九届学生的微信。文字以白描手法描述她家乡的故事:“记忆中小时候的外婆家风景很好的,最怀念的是很多口方井,岩石阶下去,直接可以打水,还可以网虾。岩上人家沿山建屋,除了方井还有用毛竹接山水到家门附近,几户人家一起打水。楼塔镇上的井又不同,圆井用绳吊桶拎水比较普遍。”仙境的生活充满了诗意。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早年读《世说新语》,刘义庆笔下的顾恺之对会稽山水的描绘,今日方悟。

  一步入楼塔,就被那挺拔而又不失妩媚的风姿所吸引:四围山色九曲溪,半是仙源半是城。山水有仙风道骨,你有佛缘,就能与之共鸣。

  “仙岩”是楼塔的标志之一。这座高数百丈、兀然独立的山峰,1700年来,因“仙人”居其上垂钓、与文友诵经论道,超然尘世,而享誉一方。

  “巍巍怪石立溪心,曾隐征君下钓纶。东有祠堂西有寺,清风岩下百花春。”唐代诗人王勃曾赋诗赞誉。奇葩的是,位于溪水央的仙岩,在那“令高山低头、要河水让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年代,有人决策,驱使人民公社社员取直了河(溪水)道。

  山没有水,如同人没了眼睛,少了灵性。从此,九曲溪少了一处湾;仙岩,被阻断了与奔腾不息溪水的亲密接触;那“宛在水中央”的圣洁雄姿和青葱勃发的仙境,只待回忆。

  如今,诉说着它前身今世的,只有“岩山亭”廊柱上那十来副楹联“许询隐钓清风明月元度岩,支遁布经般若即色重兴寺”,碑文《岩山亭记》“翡翠叠嶂烟霞缭绕,云崖壁立卷幔舒岫;巉岩嶙峋排狮列象:千姿百态,皆造物点化。涧泉奏鸣,传天籁遗音;春夏奔洪……”。

  “仙人”即许询。这位八千年历史上举足轻重的高人,为萧山留下了仙岩、仙源与仙境的佛门、文坛佳话。

  《萧山人物志》1955年成稿,83岁的“邑人”为仙人作传:询隐居不仕。召为朝议郎,不就。尝登永兴县西山,筑室其上,萧然自致。考询永兴新宅,在崇化乡西南四十里,有慈云寺;县西九十里,有重兴院,皆询所居也。王勃《山亭序》云:永兴新郊,许元度之风月。盖谓此也。

  许询家财万贯,散财有道;学富五车,敝屣功名。古县城江南名刹祇园寺,曾占地36亩,古塔钟声,梵宇宏伟,源于他“舍宅而寺”。唐代诸暨县令丘丹有《祇园寺》诗,“东晋许征君,西方彦上人”,“千秋不相见,悟定是吾身”。诗言志,县令崇仰、感慨之情,溢于诗行。嵊州的王羲之纪念馆(墓地),和方志史乘及佛门典籍,念叨着当年一代文人雅士的行踪。

  《世说新语》有多条记载许询的文字,连简文帝亦青睐。许玄度隐在永兴南幽穴中,每致四方诸侯之遗。或谓许曰:“尝闻箕山人似不尔耳。”许曰:“筐篚苞苴,故当轻于天下之宝耳!”

  简文称许掾云:“玄度五言诗,可谓妙绝时人。”

  仙岩自有梧桐树,引得鹏鸟展翅来!

  《高僧传》是一部佛教史书,南朝梁僧慧皎撰。研究汉魏六朝文学及佛教在中国和佛经翻译等,不可不读此书。其中有许询和孙绰、支遁、王羲之等游学交流及慧远与谢灵运等人的故事。

  谢灵运、谢惠连都留有吟咏萧山山水的诗,这儿姑且不提。

  瞻仰这拨“仙人”,曾在萧山与许询一起讲经的高僧支遁颇有故事。

  “梦笔江淹留胜迹,讲经支遁喜文辞。”

  支遁,号道林,佛学家,曾有《即色游玄论》等系列专著传世。他对佛学文化的贡献,首先在于不遗余力地推进佛教中国化、本土化,建立“即色宗”,为东晋般若学“六家七宗”中影响最大的宗派之一。郗超以为:“数百年来,绍明大法,令真理不绝,一人而已!”

  支遁在隐居山阴、会稽期间,交游名士,处茂林修竹,与许询等40余人参加王羲之组织的兰亭修禊盛会,曲水流觞,俯仰天地。在剡县(嵊县),王内史安排他住在灵嘉寺。晋哀帝即位,曾屡次派人征请。

  然仙人的追求岂在功名利禄。“(谢)安先居会稽,与支道林、王羲之及许询共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谈说属文,未尝有处世意也。”

  支遁对老庄情有独钟,《咏怀诗》云:“总角敦大道,弱冠弄双玄”。“双玄”即《老》《庄》。在他的诗文中,触目皆是此类典故。《世说新语》记载支遁的条目更多。

  真的是志同道合,惺惺相惜,“支遁又来到山阴,讲说《维摩经》。支遁作主讲的法师,许询作唱经的都讲。支遁每阐明一义理,四座无不心悦诚服,都认为许询再提不出驳难;许询每设一驳难,众人都以为支遁无法阐明。如此一来一往,二人难分上下。听讲的人只顾赞叹二人的连珠妙语,却顾不上辨别义理何在。”对最高统治者的橄榄枝可以不接,而仙人石、仙人洞、维摩经不能不伴,游心物外,悠然忘我,一如“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了。

  山阴与萧山分合有度。临浦镇上有条“山阴街”,俗称“山阴不管、会稽不受”。据此而论,萧山南部山区行政划分历史上曾属山阴或会稽。

  临安也有许询的造访记录。西径山有座石牌楼,雕有梅、兰、竹、菊等图案,宰相谢安曾隐居于此,许询偕王羲之、支遁等尝来此乐山戏水,吟诗咏文。40岁出山济世的谢安,“淝水之战”永载史册。与之相关联的有“东山再起”典故和李白“安石在东山,无心济天下。一起振横流,功成复潇洒”等吟咏。

  萧山是许询的定居点,他“与支遁辈为方外交,讲经接席,风流千古”。仙岩之上,百药山间,王羲之、孙绰,甚至谢安等,都是常客。“穹屏叠嶂,壁立千仞,境趣奇矣”,仁者、智者,岂肯舍得下这仙源仙境!

  临安东山宝葫芦状的环翠湖清亮碧透,似山乡少女不染俗世尘埃的明眸,楼塔一泄飘逸数十里的山溪,就像仙姑散落在人间的裙带。

  山水常有,而仙岩、仙境与仙人不常有。

  “嗟夫!寺之重兴,岂特一土木之功哉!将见秀毓僧英宏扬教观,以续遗响,以寿吾佛之慧命,而不负舍宅者之初心。则区区之所愿也。”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智鉴慈忍大师释道澄述并书”的《绍兴路萧山县咸通重兴之院记》,把一代乃至数代僧人的执着与苦吟铭刻下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重申许询“舍宅为寺”的初心。

  扼腕痛惜的是,重兴院毁于咸丰辛酉兵燹,礼佛石碑落入“长毛”之手。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的《道德经》阐述了朴素的“民为贵、君为轻”理念。其实,仙源长盛不衰,就是坚守住了“初心”,坚守住了把民生放在首位的理念。

  山道指点旧痕迹沧海桑田,翼亭笑谈古今事物换星移。

  “仙岩、仙境与仙源”,千百年来生生不息。鹤发童颜的老人救村民于干旱灼热的佳话,佳山坞过“半年节”景仰;“神仙太公”楼英悬壶济世,上医君主下治黎民,“细十蕃”颂扬;先祖楼晋肇始楼家塔,繁衍成了有两万余人的最大楼姓聚集地,宜居。

  许询是幸运的,要比谢灵运要幸运得多。面对昏庸腐朽的司马氏统治集团,仙人不能达济天下,则独善其身:既不为鹰犬,也不为奴才,更无非分之想,做个自由人。生活在许贤及浦阳许家等村寨的后裔,都尊崇其为肇始一方仙境的始祖;凡驻足仙岩之下的后人,都抬头仰望,顶礼膜拜。

  “高栖不受鹤书招,北干家园久寂寥。明月空怀人姓许,故山犹是岫名萧。”元朝诗人徐天祐《题许询旧园》(又名《题北干园》)的诗,来裕询将其作许传的结尾。

  仙人之血脉与仙源之延续,与山水共存。

作者:蔡惠泉     责任编辑:Administrator
Copyright 1996 - 2014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