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会刊撷英>精品文章

楼道口座凳的主人

发布时间:2019-12-19 来源:《开明》2019年第3期

放大

缩小

  家门口斜对面是一幢上世纪八十年代建造的一梯两户老式套间楼房,因房屋建造得早,一楼的楼道口未装防盗铁门,人们都可自由进出住宅和上下楼梯,楼道上也自然成为房客堆放杂物的外快空间。在底层楼梯下通住户外道路的仅3~4平米的通道上,停放着杂乱无章的电瓶车、自行车、婴儿推车,墙壁上挂着拖把、雨伞、废电线等,把这个本来就不宽敞的空间挤得水泄不通。不过,在最靠外的梯道口还摆了一张供人就坐,而不是随便堆放的小凳子。这张凳子由几块零星的长短不一的密度板钉成的,粗糙而原始到不能再粗糙原始的地步。

  小凳子的主人是一位环卫工人。他,姓宋,62岁,满头零乱的银发,布满皱纹黝黑的面孔上镶着一双暗淡无情的眼睛,那胸前印有“市容环卫”四字的橙色环卫工作服套在他清瘦的略带驼背的身躯上,显得大了一号。卷起袖子露出粗糙的双手就像老树的年轮向世人展示着他人生的风风雨雨。许多年来,无论是炎夏还是寒冬,下雨或是刮风,每每我被“刷、刷”声在睡梦中早早“吵”醒。

  老宋是安徽阜阳人。十五年前,带着妻儿,离别乡亲,随着打工潮来到玉环。先前几年是租房打杂,生活很不安定。后来,他与老伴相继被玉环的环卫部门“招兵纳马”,享受每月两千多的“固定工资”。他的儿子也在一家私营企业开车床,因干的是技术活,每月能净赚个六、七千。说到这里,老宋脸露笑容,在外来打工行列中,他家也算得上是户小康富裕家庭了。

  给老宋家锦上添花的是,三年前,还正儿八经分到了每月仅付100元的政府补贴廉租房。搬进粉刷一新的套式新楼房,全家自然是笑逐颜开。不过遗憾的是,新房地处偏僻的坎门汽摩工业园区,离玉环市中心六、七公里,那里没有直达的公交班车,交通颇为不便。为此,老宋专门买来一辆三轮电瓶车代步。

  说到环卫工人的艰辛,光从上班时间的长度就知晓。他们一年到头没有休息日,每天清晨5点上班,在他们挥汗忙碌中,一条条整洁的大街小巷在晨曦中延伸。中午一小时的午饭时间,还不够老宋骑着电瓶车回家的一个来回,所以这楼道口的座凳便是他的餐座,这一日三餐就非常简陋的坐在这里打发。吃罢简餐,抽支烟,打个盹,这木板小凳便是他的“休息室”。晚上9∶30下班,下班前是一天中最累人的时段。县前地处商业街,打烊前,沿街店铺吐出了一堆堆的废物,“心安理得”把清除商业垃圾的累活交给于城市的“美容师”。

  老宋承包的县前卫生区域就是我家门口前后左右这一片街区,因此我们彼此混得熟了,家中凡有什么旧报废品等,我都会送他让他去换几个零钱。去年冬天我妻还专门从自家衣柜中搜索整理出一大箱八成新的衣服送给他,有件棉袄还是全新的,看到他乐滋滋的样子,我们也打心里高兴。

  在楼道口座凳的对面树下停放着一辆三轮电瓶车,这是老宋上下班的爱骑。车上常常是街坊送他以及他随地捡拾到的纸箱和破烂废品,这是他的外快,这笔外快足能解决老人雄狮烟二锅头的日常开消。

  有一天,我无意间发现对面原来严严实实的楼道口变得空空荡荡了,老宋这张简易木板凳也不见了。后来别人告诉我,原来是为迎接上级消防部门的检查而清空了。呜呼!老宋的办公凳、休息凳、就餐凳化为乌有了。好几天,我看他在工作之余坐无定所,荡来荡去,要么站在路旁抽口烟,要么坐在别人屋檐下打个盹。要知道,在当今一寸土地一寸金,空间高度紧张的闹市,找个就座憩身之处并不容易啊。

  又过了几天,消防风头走了,在原来的楼道口,摆着一张颇为考究的圆凳子。凳子顶面铺有一层厚厚的海绵,海绵套子黑白相间,花纹对称美观,凳子比原来的简易木凳高,坐起来双脚能够舒展,感觉起来舒适多了。这是楼上一家住户好心赠送的,虽是老旧,但对老宋来说,倒是鸟枪换炮,欣喜若狂。倒不是凳子,而是业主们的同情、理解和帮助温暖了他这颗颠沛流离、浪迹天涯的心。

  一般常态下,环卫工人也就够辛苦了,一旦遇上头痛冷热或意外事情,就会招架不了。有一阵子,我们发现一向严守纪律的老宋常常“迟到早退”,后来一打听,原来他那留守在安徽老家的儿媳生病了,小孙子的生活和学习无人照料。面对这情况,他老伴急急赶回老家,临时挑起照顾病媳孤孙的担子,老伴留下的垟青卫生包干区也就甩给了老宋。于是,老宋只得一人顶二人加班加点干。尽管如此努力,仍然会顾此失彼。

  俗话说,秋风无情催叶黄,秋天到了,也是环卫工人最辛苦的季节。一阵阵的风,留给地面的是一层层打扫没完没了的黄叶,老天送来的礼物,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劳动量。此外,街道改造,在县前搭起了小吃一条街,虽繁荣了市场,但打苦了包干小吃街的老宋。这条街每天,尤其是周末都会产出一堆堆的烂菜、剩面、泡沫碗、废纸巾等,而且夜里灯火斑斓时,正是他们的大忙时光。

  实行垃圾分类,有利于优化生活环境,节约使用资源,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今年开始,垃圾分类的浪潮陆陆续续席卷了祖国的城乡,人们将从自觉行动过渡到强制措施。当然,这其中也凝聚着环卫工人的一份心血。上半年,我在杭州的小区里就领略到这股风头,倘若居民乱扔垃圾便遭谴责问罪。玉环很快就会步其后尘。每当人们无意识扔错了垃圾,道理和文化懂的不多的老宋便会从他的座凳上起身加以引导,要求大家区别绿桶和灰桶(目前只有两种颜色的垃圾桶)的不同。因楼道口就近挨着路口的垃圾桶,老宋的座凳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垃圾分类的值班室了。

  今年的夏天少台风,对于沿海地区的玉环来说就显得闷热。每当晚上我静坐居室享受空调时,便有意无意倚窗探首,只见老宋挥汗如雨,还坚守岗位,一手握着扫把,一手拎着铁皮簸箕,在夏夜的灯光下来回晃动着忙碌的身影。那不远处楼道口的圆凳子,仿佛翘首以待,呼喊着该下班休息的主人。此时此刻,我想起了王昌龄的“南风开长廊,夏夜如凉秋”的诗句,不正是老宋他们的扫把扫出了阵阵南风,扫出了夏夜中的凉秋?不正是一班不分昼夜的美容师的辛勤劳作,造就出整洁的街巷,打扮起靓丽的城市?

作者:陈立华     责任编辑:Administrator
Copyright 1996 - 2014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