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会刊撷英>精品文章

跨过千山和人海

——读徐海蛟的《山河都记得》

发布时间:2021-12-15     来源:《宁波民进》2021年第1期

放大

缩小

  读徐海蛟的《山河都记得》,我觉得我是一个十分脆弱的人,心会很酸楚乃至阵痛,当然这种酸楚和阵痛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因为他的文字总是要触及我内心深处的过往,这些过往如烟如幻,似是而非。读他的《山河都记得》,读着读着就会泪眼朦胧,有时候甚至是泪如泉涌。我认为,别的读者,在读徐海蛟的文字的时候也不会太过坚强。当然我不太愿意把这样的流泪的仪态呈现在别人的眼前,所以我只好偷偷地、静静地一个人读他写的书、看他写的文字,而这样的读法更使我无法自拔于被他的文字的触动。读徐海蛟的《山河都记得》,我愿意与他一样感谢命运,感谢命运让我们跨过了千山和人海。

  徐海蛟出了10多本书,《见字如晤》、《此生有别》、《故人在纸一方》、《山河都记得》等等,光是书名就足够触人心弦了。他的书我没有全部读过,一直在想哪天专程跑到他家,去一一要来。我想他一定会在每本书的扉页亲笔写上赠言吧。

  与徐海蛟认识由来已久。2000年12月底的时候,在《鄞县日报》组织的通讯员年会上,他当时刚刚20岁,与我一样在业余时间里喜爱写写散文,在《鄞县日报》发表。那时候,累计的几个年度里大概每年刊登于《鄞县日报》副刊的散文有20多篇吧,当时副刊编辑部的朱国平老师和余峰老师让我们以优秀通讯员的身份参加了报社的年会活动。所以,我得以认识了徐海蛟。

  至少在喜欢写作方面,我与徐海蛟情趣相投,年龄上我比他虚长几岁,写作的爱好使我们开始交往。此后,我便有幸领悟了他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这些能力常常令我耳目一新。

  2002年春天的时候,我供职的学校打算出一本校本教材,希望多一些优秀的有关描写东钱湖的人文或是乡土的文章。为了编写这本校本教材,邀请了宁波大学教授戴光中和知名学者戴松岳等几位文化界人士来提供宝贵意见。徐海蛟受我的邀约欣然来到我教书所在的学校,当时他还是一位20岁出头的小学老师,在会上发表了很多独到而中肯的见解,他的直言不讳的性格大受大家的赏识。徐海蛟还联系了几位本土的作家,为我们的校本教材免费提供了大作。

  十多年前,茶馆里以茶会友,一度流行。我在宁波城的东乡,徐海蛟在宁波城的西乡,我们有时候也会在天一广场或是镇明路的某个茶馆聚聚,聊聊文字,互相鼓励。

  那时候,我便觉得他会是一位很有出息的文学青年。后来,他跟我一样也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使我感觉实在是投缘。然而他会成为一名知名大作家,我倒是始料未及。

  十年间,通过金圭章先生和谢玲玲老师的推荐,我加入了中国民主促进会,为了更有利于参加组织活动,二年后,我的组织关系转到了鄞州区基层委员会。岂料,徐海蛟也是组织关系在民进鄞州区基层委员会的会员。此时,徐海蛟的横溢的文学才华已是名闻遐迩,与我初识时早已是不可同日而语。百度搜索徐海蛟的名字,显示出来的信息是这样的:徐海蛟,浙江宁波人,80后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文学》、《作家》、《山花》、《散文选刊》、《芒种》等刊物发表作品两百多万字。著有《寒霜与玫瑰的道路》《别嫌我们长得慢》等11部书。曾获第四届人民文学新人奖、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优秀作品奖、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储吉旺文学奖、於梨华青年文学奖等奖项。

  无疑,徐海蛟是民进的一位杰出的人才,更称得上是一位有为的青年精英。二十多年来对文学的坚持,使他硕果累累,我真是望尘莫及。但是他始终是我长期交往的文友。至少我是这样以为的,至于他是不是依然这样觉得,我便不得而知。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感动于他的文字,以至于很愿意体味那种被他的文字感染到内心酸痛而泪目的感觉。徐海蛟写的《山河都记得》使我爱不释卷。《山河都记得》中,徐海蛟笔下的父亲和母亲,是我们所在的一个时代的父亲和母亲的剪影。

  他说母亲的少女时代像一枚落在墙角无人问津的苦涩杏仁。母亲的少女时光,黯淡寂然,充斥着汗水与劳作。没有甜的糖果,没有花花绿绿的裙子,而事实上母亲年轻时候,从未穿过裙子。母亲也同样觉得生活是她能一眼望到底的样子,做姑娘时帮家里分担家务,抚养弟妹。学会烧菜做饭,纳鞋底,织毛衣,补衣服……嫁人后为丈夫生儿育女,尽管作为女人,她同样会种地,打柴,烧炭,熟稔各样农活。

  他说他开始写父亲,是在一个阴天。他一边在笔记本上敲下汉字,一边往下落泪,一次又一次,他停下来,走到洗手台前将冷水掬到脸上,重新调匀呼吸,重新坐下敲击键盘……这个情形竟是这本书的开始。他说他写父亲的时候一次次将自己写哭。他觉得父亲好像《百年孤独》里的奥莱利亚诺上校。如果按照命运的安排,他出生之后,就应该在山村里种地,但父亲从来不认命。他说他的父亲到林场里面去砍过树,采过石头,自己烧过砖瓦,种过杜鹃花,他是村里第一个把蘑菇从外面的世界带进来的人。

  《山河都记得》这本书,徐海蛟要告诉大家:只有这个时候,你才能从我的父亲和我的母亲身上,看到自己的父亲母亲。看到所有那些大地上的人。

  徐海蛟写《山河都记得》开始于一个早晨,他说:一个早晨,当我决定写这本书,我暗暗告诫自己:你要写下真话,要敬重心里最真切的声音。我希望把书写得更温暖,所谓的温暖,就是对命运没有再多的仇恨。

  他说了,到最后还是会感谢命运,让他跨过千山和人海。

  确实,我们都得感谢命运,命运让我们跨过了千山和人海。

作者:郑德智     责任编辑:代俊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