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会员风采

李敏:显微镜下的花样年华

发布时间:2019-01-18 来源:民进上海市委会

放大

缩小

  李敏,医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检验科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及感染疾病实验室诊断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微生物学会理事及临床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检验系副主任,民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委员会委员、仁济医院支部副主委。李敏教授10多年致力于基于明确中国临床重要病原体分子流行病学及致病机制基础上的临床转化研究,明确了中国医院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流行特征及引起慢性持续性感染分子机制等,建立了靶向不同来源致病性MRSA致病分子标志物的早期精准诊断和治疗的转化研究技术和方法,并推广应用。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万众瞩目中揭晓了答案。6位民进会员为组织和个人赢得了荣光,上海民进会员李敏作为第三完成人的《儿童肝移植关键技术的建立及其临床推广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我专注于移植后引起高毒力高耐药的病原菌感染的致病机制、快速诊断及疫苗研发等为临床精准诊疗提供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她如此娓娓道来。

  “仁济医院的器官移植、特别是儿童肝移植技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移植患者手术后预防感染需要我们的介入和参与”……李敏反复强调,检验科是为临床诊断服务的平台科室,为临床精确诊断保健护航,而临床医疗水平发展也提升了检验科服务能级,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过程。自己只是为临床一线治疗做好幕后工作的感染性疾病研究人员和普通的检验工作者,也感谢仁济医院领导和临床所有科室的支持和帮助。

  不畏浮云遮望眼

  正如德国微生物学协会主席Georg Peters对李敏教授发表在《Nat Med》上的文章进行肯定性述评中指出,“Li等的研究为MRSA流行及致病机制提供新的证据”。李敏带领团队通过长期研究阐明了中国临床MRSA感染中>80%是医院获得性MRSA,并发现新的细胞壁锚定蛋白—命名为SasX,医院获得性MRSA通过水平基因转移传递SasX等重要功能因子获得医院持续感染能力。

  “关键在于聚焦、持续、深入。”当被问及如何会思考致力于病原微生物的研究,并对中国不同来源致病性MRSA流行病学及致病机理开展系列研究。李敏教授说,“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早期、精准诊断提供实验室依据,我们建立了重要病原体即时检测方法。”她先后在“Nat Med”“Genome Med”“Emerg Infect Dis”“Biosens Bioelectron”等杂志发表论著80多篇,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43篇,研究内容获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上海市科委基金和4项上海市人才基金资助。

  “国内外感染领域研究方向众多,但是要寻找适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的角度,解决临床面临的实际问题。”谈起研究的初衷,她认为当下要解决中国临床感染的难题:药物滥用导致耐药感染。“高致病力耐药菌感染问题已经成为威胁全球公共健康的棘手难题,中国此类现象更为严重。”

  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不是出身医学世家”“早年的工作求学经历也有过曲折”……提及自己的学医及从医之初心,她平淡而质朴地说着。“当初报考医学院是想着学成后报效家乡,乡亲们可以在家门口获得及时的诊治和更好的医疗资源。”

  大学毕业之后,她在也曾在检验科一线作为检验技师工作过一段时间,在工作中深刻体会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对临床很多问题还一知半解。所以,整理行囊再出发,经过接续努力之后,终于在上海两所知名大学医学院,完成了硕士和博士学业。由于在感染疾病实验研究方面的成绩突出,她获得了前往美国一流实验室深造的机会。对一名来自山东德州的女孩子来说,“真是没有想到”。

  “研究者需要专注和敬业。”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研究的一段经历让李敏教授至今记忆犹新,“因为我工作的感染病学实验室的位置偏僻,位于美国某小镇,在那里我像海绵一样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实验方式。小镇的环境单一、民风朴实,适合潜心钻研,这让我养成了深入研究的习惯,并一直努力坚持着自己的目标。”

  讷于言而敏于行

  “从事管理我是一个新人。”对李敏教授来说是担任检验科主任是全新的挑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检验科是集临床生化及质谱、临床免疫、临床微生物、血液学、分子生物学五大亚专业为一体的临床实验诊断中心,2017年完成2000万检测数。“是压力也是动力”……她不愿多谈自己的成绩,认为这是检验科全体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

  其实在李敏的带领下,科室注重提升教学能力,负责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五年制英语班部分课程,并参与临床医疗系、预防医学系及检验医学系部分理论课和实习带教工作。科室人员主编和参编《临床检验一万个为什么》《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临床微生物检验标准化操作》等专著,参与专家共识“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建设基本要求共识”“实验室自建分子诊断项目基本”等的制定,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项,省市级课题8项,发表SCI论文80多篇。检验科近两年主办和协办各类国内外学术研讨会10多次。

  “多重耐药菌感染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严峻挑战。”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NSFC)和英国研究理事会(RCUK)联合资助的2017中英“China-UK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MR) Initiative Workshop”在上海召开。作为中方会议主席的李敏教授提出,为遏制不断上升的抗生素耐药现状,中英双方应共谋策略。会议最终明确了双方要加强医院、社区及农业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加强对环境抗生素残留和抗性基因传播的控制和监测;加强耐药的形成、抗性基因传播机制的研究;同时鼓励和加强创新型的抗菌分子和替代型治疗策略研发等。

  2014年起连续五年,李敏作为共同主席组织召开“临床微生物学与感染病学国际论坛”。她认为,“微生物学与感染学科要加强融合。”2017年起,会议主题进一步聚焦“微生物耐药防控”。她积极阐述观点,强调微生物实验室诊断与临床沟通及新的诊断技术的发展对实现微生物感染精准治疗的重要性。她长期关注多重耐药菌感染研究,同时近5年受邀在国内外本领域学术会议做报告交流30多次,参与撰写行业规范和专家共识5项,在国际同研究领域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授人鱼亦授人渔

  2012年,李敏正式加入民进组织,履行会员义务和职责,积极撰写社情民意信息,并光荣当选为民进上海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这让她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说起这段经历,她表示,“感谢民进组织对我的信任和厚爱”。2016年,她作为民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委员会委员和仁济医院支部副主委还参与了民进上海市委参政议政调研课题投标并中标,作为“提升综合医院对心理疾病患者早期识别的建议”课题的主要参与者,在立足本职工作领域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研读心理学相关理论,并深入门诊和急诊病区广泛采集样本,为形成课题研究成果作出了充分的努力。

  “我要帮助当地检验科提高微生物检验环节。”2018年,李敏带着自己的博士研究生出现在了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致力于服务社会,服务边疆,开展医疗帮扶。她的博士研究生吕慧颖表示,李老师带我走出课堂,深入基层、深入社会,观察世情民意,触问社会所需,打磨自己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养,激发作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这就是李敏,她表示,会一直这么干下去,虽然研究会遇到瓶颈,难度不断在提升,但是她依然觉得在自己研究方向上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最终转化到提升临床诊疗水平。

作者:顾 冰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14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