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会员风采>本周人物

在惊涛骇浪中永生

发布时间:2007-04-18 来源:《民主》杂志

放大

缩小


     今年8月以来,陕西渭南地区遭受了有史以来的特大洪涝灾害,灾情异常惨重。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询问陕西灾情并作出重要批示,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组织全省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全力投入抗洪救灾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渭河两岸传颂着一位勇士的英名,他就是在抗洪采访中英勇牺牲的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渭南日报》摄影记者王文。

    在被洪水围困的长堤上    他把仅有的一瓶矿泉水让给了小战士

    8月30日,《渭南日报》的摄影记者王文参加完渭南市政府在天津的招商引资活动,刚刚回到报社就接到了新任务——参加渭南抗洪抢险救灾工作的新闻报道。8月31日一早,王文已经举着相机站在了渭河大堤上。

    房屋不断倒塌的声音令人心寒,灾区的残景让人心痛。面对着狂奔怒吼的洪水,眼望着被洪水淹没的大片农田、整座村庄和无家可归的灾民,新闻记者的责任感催动着王文的脚步。作为摄影记者,他总是出现在最危险、最艰苦的地方,一次次举起手中的相机,聚焦,聚焦,拍摄下干部群众、武警官兵抗击洪魔的精彩瞬间,记录下无数惊心动魄的抢险场面。一天的采访工作结束后,他要冲洗出照片,送到报社,忙到凌晨三点打出清样后才离开编辑室。到9月1日时,王文已经拍完十几个胶卷,照片摞起来有尺把高。

    9月2日,王文来到了华县渭河大堤。上堤前,倒灌的渭河水已开始漫过路面。如果上堤,不断上涨的洪水将会造成采访车熄火,人和车都会被洪水困住;可是不上堤,就拍不到好照片。同行的记者正在犹豫,这时,王文咬了咬牙,斩钉截铁地说:“上!”上堤后,王文用最快的速度拍摄,但需要拍摄的场景太多了,只好让司机开车先离开。等拍摄完毕时,下堤的路已经被洪水完全淹没,王文和另一名记者被困在了大堤上,这一困就是3天。

    当晚10点,华县渭河大堤几乎成了孤岛,食品、饮用水等生活物资全要靠人力在长约7公里的罗纹河西堤的泥路上运送,处境十分艰难。王文每天只能分到一瓶水,吃上一个包子或烧饼。9月3日,王文好不容易领到一瓶矿泉水,当他看到旁边一个扛沙袋的小战士正舔着干渴的嘴唇望着他时,只喝了一口水的王文毫不犹豫地把这瓶水递给了他。

    9月4日,当王文在大堤上拍摄搜救灾民的照片时,他看到,在一个村民自制的小木筏上挤着7个人,慢慢向岸边靠来,其中还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太太。那时,大堤已经被洪水浸泡了几天,随时都有可能坍塌。但当木筏靠近堤边时,他还是放下了手中的相机,走下大堤,拉扶着老人上岸。

    3天后,王文在罗纹河西堤的泥路上艰难行走了两个多小时才下了堤,回到渭南市内已经是晚上7点多了。在这3天当中,他拍完了30卷胶卷,灾情、水情、抢险、撤退,上至领导,下至巡堤人员,从场景到人物应有尽有,为这次抗洪抢险留下了许多珍贵资料。

    在冲锋舟颠覆的瞬间    他依然紧挎沉重的摄影包和心爱的相机

    由于每天都工作到很晚,为了不吵醒熟睡的家人,王文常常凑合着靠在单人沙发上打个盹,迷迷糊糊睡到天亮。天色微明,晨光初露,他又直奔采访现场,有时一天要跑十几个地方,累得腰酸腿疼、嗓子冒烟。在抗洪抢险的日子里,王文有机会回了一次家。一进家门,他就动情地对妻子说:“这次洪灾水太大,灾民太多,太可怜了!很多人连件衣服都没带出来,晚上没有被子盖。你看咱家还有没有多余的被子、衣服,捐给灾民。”王文走后,他的妻子王蓉把家里仅有的三床被子中的一床捐给了灾民。

    9月9日凌晨,王文接到电话通知,要他第二天随同市里主要领导到罗纹河决口处查看灾情,执行采访任务。虽然决口处危险丛生,但他没有丝毫犹豫,接受了任务。早上,王文和往常一样习惯性地提前5分钟到达集结地,此前,他已在抗洪一线工作了10天。他拖着疲惫的身体,身背采访包,脖子上挂着两部相机,坐在冲锋舟的尾部。沿途,他不时地举起相机,拍摄下一处处险情和灾情。

    大约9时,当冲锋舟接近罗纹河新的决口处时,由于这里水急浪高,他们准备掉转船头离开。这时,冲锋舟的螺旋桨突然断裂,船被激流快速地向大缺口推去。第一个巨浪将冲锋舟猛地掀起,发出巨大的声响,大量的水涌进船舱。紧接着又是第二个巨浪和第三个巨浪,坐满了人的冲锋舟被巨浪轻而易举地掀起又落下,似一叶扁舟剧烈地颠簸起来。当冲锋舟被第三个巨浪掀起还没有落下时,一丈多高的第四个巨浪又迎面扑来。这次的巨浪比前面来得更猛烈,一声巨响,冲锋舟被正面掀了起来,抛向空中,向后翻去。霎那间,冲锋舟颠覆,船上的15人都被摔了出去,和冲锋舟一起掉进了罗纹河大缺口汹涌翻滚的洪流中。落水后,当市委书记刘新文发现10米外不会游泳的王文的头埋在水中时,就大喊着让一名海军战士赶快去救王文。可是,这名战士还没游到王文身边,就已不见了王文的踪影。洪水将其余的人冲向淹没区的一片树林,此时,正在堤旁抗洪的解放军某部师长和副师长带人驾驶冲锋舟赶到现场,救起了刘新文等落入洪流的14人。上岸后,大家发现王文失踪了。居高不退的洪水给搜救工作带来很大困难,虽经全力搜寻,但当天没有找到王文。

    在王文不幸落水的4天里,部队和当地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了积极的搜救。这期间,得知王文在洪水中失踪的群众纷纷打电话到《渭南日报》社,询问搜救工作的进展情况,市领导亲自到王文家中进行慰问。9月13日,华县抢险搜救队集中了13艘橡皮舟,组织了40多名当地农民,由县委副书记亲自主持搜救工作,王文的许多同事也远道赶来参加搜寻。下午1点40分,人们在距翻船处600多米远、仍被积水淹没的玉米地里发现了王文的遗体。此时,王文的脸已经被洪水浸泡得难以辨认,但他身上还紧紧地斜背着跟随他多年、装满各种备用器材的沉重的摄影包,胸前依旧挂着那部他爱逾生命的尼康相机。

    9月18日,渭南市殡仪馆长达数十米的绿荫大道上摆满了500多个洁白的花圈,1200多名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冒着阴雨自发地从四面八方赶来,排着长长的队伍为王文同志送行。在他牺牲后,中共渭南市委、市政府和市政协先后作出学习王文同志的决定,共青团陕西省委追授他为“陕西省青年突击手标兵” 称号,陕西省记者协会追授他为“优秀新闻工作者”。9月27日,陕西省政府批准王文为革命烈士。10月22日,民进陕西省委做出“关于授予王文同志‘陕西省优秀民进会员’”和“关于在全省民进各级组织、民进会员中开展向王文同志学习”的决定。

    为什么一个新闻摄影记者的牺牲激起了这么大的社会反响?为什么当地政府和人民给了他这么高的荣誉?这要从王文牺牲前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说起。

    面对爆炸的烈焰和歹徒的殴打    他捍卫了新闻工作的真实、正义和良知

    1994年,王文进入《渭南日报》社担任摄影记者。新闻要求真实、新鲜,图片新闻更是如此。为了工作,他往往历尽艰辛,到事发现场抢拍。每到一处,他总是那样敏感而迅捷,如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为了再现真实的场景,他经常不顾一切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拍摄。

    1996年4月,渭南城区某农药库爆炸,王文凭着记者的职业敏感,骑车尾随消防车赶到了烈焰冲天、有害气体弥漫的出事地点。他顾不上头痛恶心的中毒反应,用口罩和湿毛巾做防毒面具,与消防战士一同在最前方奋战了4个多小时,用去6个胶卷,拍摄到火灾现场消防战士奋不顾身扑救大火的第一手珍贵资料,表现了消防战士们的英勇顽强和大无畏精神,而他本人却因中毒,一周后才恢复健康。这些照片被《陕西日报》、《陕西消防报》、《渭南日报》等媒体采用后,引起了有关方面的极大关注,不久,改造渭南城区消防设施的60万元专款划拨到位。

    2000年7月10日,渭南一生产饲料添加剂的化工厂的氯气发生大爆炸。渭南市区群众一片恐慌,警察全力组织附近群众疏散撤离,并把警戒线划到了现场的千米以外。听到第一声爆炸后,王文就不假思索地带上相机。第二声爆炸时,他已经赶到了现场。他冒着生命危险,靠近爆炸现场,不顾个人安危,用镜头真切地记录下了消防官兵奋力抢救伤员的情景。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将王文掀倒,他匍匐在地,抢拍到了爆炸时腾空的火球和冉冉升起的蘑菇云团。这一名为《蘑菇云》的照片是当时唯一的爆炸即时照片,从照片中富有动感的黑红色蘑菇云升腾和地面上灰尘翻滚的情景中可以想象,王文当时所处的境地何等危险。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熟人见了王文都说他“捡了一条命”。王文这幅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拍摄到的爆炸同步照片,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警示,荣获当年陕西省新闻摄影作品评选一等奖。

    除此之外,王文在黄河凌汛、歹徒持刀抢劫、秦东抗洪等突发事件现场,七次冒生命危险拍摄到第一手资料,在拍摄《论理》、《断路断商》、《这样的收费员!》等新闻时几次受到人身威胁。1999年,渭南 湖塔园工程在施工中受到当地个别人的无理阻拦,王文将当时的情景拍了下来。有人威胁他,让他不要发表照片,否则就对他不客气。然而,王文对这种无理要求置之不理,仍然以一个新闻记者的良知,把照片发表在报纸上。不久,果然有人在报社门口围攻殴打了他。尽管如此,王文说:“我的工作就是这种性质,记者到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正义感。我相信邪不压正,没有呼吁正义的责任感就当不好记者。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我还是要维护正义的。”王文的正义感、责任感和大无畏精神为大家所钦佩,渭南市检察院、渭南市临渭公安分局解放所等多家单位聘任他为监督员。

   

作者:王萌 李玲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14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