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会员风采>本周人物

自强自立奏响生命乐章

发布时间:2008-04-10 来源:民进无锡市委会

放大

缩小



    两年零一个月,在人生的长河中仅仅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就是在这个时间里,盛玉红和她的队友完成了一个漂亮的立地式“弹跳”,从对坐式排球一无所知到一跃登上世界顶级赛事的冠军宝座。2004年9月,中国女子排球队随代表团出征世界第12届雅典残奥会,作为教练兼主攻手的盛玉红以绝对主力身份参加决赛,在运动场上力挫世界老派劲旅,一举夺得冠军,填补了我国残奥会历史上无集体项目奖牌的空白。盛玉红一人7场比赛独得143分,被世界舆论誉为“得分王”。

    瞬间定格成永恒,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典故事被载入中国残疾人拼搏残奥会的史册。她们的事迹被国内外媒体广为报道,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劳动模范”等各种荣誉纷至沓来。2005年无锡市5个腾飞奖项目中,以她们的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坐式排球项目位列其中。

    盛玉红出生于1971年,10岁就开始学打排球,1984年入选江苏省女排队员,1990年进入国家青年队。搏击人生,梦圆奥运,是她梦寐以求的愿望。然而,在参加世青赛中由于腿部受伤,她的奥运梦被击碎了。拖着一条残腿,她眼含热泪提前退役,离开了心爱的排球队。也许苍天不负有心人,也许盛玉红的排球情未了,2002年9月,江苏队在无锡市锡山区组建坐式排球运动队,盛玉红担任江苏省无锡坐式排球队总教练,从事全新的领域,以另一种方式诠释对排球的挚爱。

    一个高起点的目标是奇迹诞生的重要因素。组队伊始,坐式排球就瞄准代表国家队的上海队作为对弈的对手,多次前往上海取经、学习,通过比赛提升水平。一开始,上海队3个人就能轻松获胜。到后来,上海队6人全部上场实打,要打败这支来自江苏的一个区级队伍让他们感到十分吃力,不由得暗暗吃惊锡山队的实力。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2003年在扬州举行的全国第六届残运会上,锡山坐排女队一举颠覆了上海队在坐排界稳坐10多年的老大地位,夺得此次大赛的冠军。

    “什么是坐式排球,看了江苏队比赛,就知道精彩了。”这是观众在赛场上对锡山坐式排球队的评价。掌声、鲜花的最好养分是毅力和汗水。坐式排球的比赛规则是运动员下肢残坐在地上,移动用手支撑地面,靠臀部移动,进攻时扣球运动员臀部不能离地。训练的时候,由于是靠臀部和臂力来回移动,一个月下来裤子就要坏几条,屁股上磨出的洞补了又补。冬战“三九”,夏练“三伏”,到了夏天,一堂训练课下来,体育馆地板上全部是汗水。而作为总教练的盛玉红更是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她白天在球场上挥汗如雨,晚上在家还借助录像和书本仔细琢磨训练技术,直到深夜。在她的作息时间表上没有双休日,不断更新的目标成为她不竭的精神动力。为了她的事业,她几乎丢弃了照顾家庭的义务。

    不久,盛玉红被调入国家队任女子坐排教练兼主攻手。重担压肩,盛玉红深知责任重大。训练场上,盛玉红既是队员,又是教练,所以,在训练中她总是比别人多操心、多付出。盛玉红的技术、经验,是全队取胜的“法宝”,难怪久经沙场的名将姚娟都如此说:“只要有盛姐参赛,这块金牌肯定是中国队的。”没错,顽强拼搏的盛玉红和她的队友胜利了,2003年10月获亚太地区坐排锦标赛暨奥运会入赛冠军,盛玉红不负众望,在赛场上越战越勇,直至在雅典残奥会上夺得桂冠。中国的残疾健儿含泪注目鲜艳的国旗冉冉升起,每个中国人都为她们动容自豪。

    自残奥会上载誉归来后,李长春、回良玉和陈至立等中央领导都亲切接见了盛玉红,盛玉红被评为第12届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优秀运动员”,团中央和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授予她“五四”杰出贡献奖章,全国妇联授予她们队“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锡山区政府也对盛玉红进行了嘉奖,并向全区人民发出向盛玉红学习顽强拼搏、自强自立精神的号召。

    在巨大的荣誉面前,这位顽强的“排球女将”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最近,又频频传来她的捷报:2007年5月在云南举行的全国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上,她以教练兼运动员的身份参赛,荣获冠军,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她颁发了“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有功人员”荣誉称号。2007年7月10日,亚洲、大洋洲坐式排球锦标赛在中国举行。这是一场角逐奥运会坐式排球参赛资格的比赛。作为2008残奥会东道主的中国队已经获得了当然的参赛资格,但是盛玉红和她所率领的队伍发扬敢打敢拼,敢于胜利的精神,一路过关斩将,在比赛中荣获冠军,再一次展示了中国女子坐排的实力。2007年7月下旬,她不顾比赛的劳累,率队出征国际坐式排球邀请赛,又获得了冠军奖杯。

    盛玉红,这位自强自立奏响生命乐章的雅典残奥会传奇英雄,我们期待她在2008北京残奥会再传佳音!


(责任编辑:温迪)

作者:陈肖勤 张权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14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