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请珍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在2008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赵丽宏提交了一份《建议将中国书法向联合国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案,呼吁尽快由政府出面,将中国书法艺术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隔一年多,2009年9月30日,在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其中就有包括中国书法在内的22个中国申报的项目。不久前,笔者就此采访了赵丽宏先生。
笔者:赵老师,最近中国书法成功申遗,作为将中国书法申遗以提案形式在全国“两会”提出的第一人,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提案的主要内容?
赵丽宏:我在提案中提出,中国的书法艺术,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已经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具中国风格和特色的笔墨艺术。为保护弘扬中国书法艺术,让世界认识其伟大价值,我在提案中建议文化部及早成立中国书法申遗专家课题组,将中国书法艺术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课题组可由书法专家、历史文化学者组成,从中国书法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艺术特色,以及其在中国当下生活中的影响着手,准备申报材料,尽快进入申报程序。
笔者:您的提案提出后,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能否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赵丽宏:这个提案提出后,得到国内许多书法界人士认同和响应,并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文化部很快就给了我明确肯定的答复,并责成有关部门启动中国书法向联合国申遗。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书法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9月初,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召开的有关紧急会议精神和要求,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和中国书法家协会密切配合,开展了申报文本的起草和申遗片的摄制等各项工作。同年10月9日,中国书法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式文本和申遗材料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应该说,中国书法申遗的工作节奏是很快的,从我提案提出后,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中国书法申遗就取得了成功。
笔者:请问当时您为什么会想到提此提案?
赵丽宏:我提出这个提案的初衷,就是要提醒国人重视、珍爱我们的书法艺术。中国书法,以毛笔书写汉字而成为一种独立独特的艺术。历史悠久的中国书法,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书法作为我们的“国粹”,现在已经超过中国京剧成为海外人士辨识中国的文化符号,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重要的艺术价值。但是,现在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中国书法的重要性和艺术价值普遍认识不足,对中国书法的商业操作比较多,而艺术弘扬明显不够。因此,我感到我们有责任对中国书法艺术加以保护和发扬光大,中国书法申遗刻不容缓。去年去北京参加两会之前,我将此提案的打算告诉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著名女书法家周慧珺,她很支持我的想法,到北京后,也和一些文化艺术界的朋友商量,大家都认为这个提案很有必要。可以说,是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才有了这样一个提案。
笔者:得知中国书法申遗成功,您有何感想和体会?
赵丽宏:得知这个消息,我当然很高兴,也很欣慰,自己的心愿终于得以实现。中国书法申遗成功,是许多人共同推动、共同努力的结果。有人认为,书法在中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是濒危的艺术,并没有申遗保护的急迫性。我以为,作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的中国书法,向联合国申遗,引起世人的重视,非常有必要。中国书法申遗成功,不仅仅是为向世界推广弘扬中国的艺术,更为重要的是,提醒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于中国书法应有有更多的了解和重视。在电脑普及的当今社会,许多年轻人用惯了电脑,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价值缺乏足够认识。即便是许多有着硕士、博士头衔的高学历年轻人也同样如此,不仅动手写字少,而且写出来汉字也不敢恭维。以前讲“字如其人”,现在看来这句话要仔细斟酌一番了。而如果这种情况长此以往、任由发展的话,后果令人担忧。希望中国书法的申遗成功,能对这些年轻一代起到一个警醒的作用。
笔者:您认为申遗成功对中国书法的发展将会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对于申遗成功后中国书法的发展趋势,能否请您作一下展望?
赵丽宏:中国书法申遗成功,相信会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繁荣与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希望能够借此“东风”,使国人能够更加重视、更加热爱我们的书法艺术,使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得到弘扬和发展。如何普及我国的书法教育,值得全社会思考并行动。要通过举办各类书法展览,通过各种媒体加强宣传等方式,让更多国人了解、喜欢中国书法艺术。书法也要“从娃娃抓起”,要让书法教育重回课堂。我想诚恳地对国人特别是孩子们说,作为中国人,要爱我们的文字,也要珍爱我们的书法艺术,从小用毛笔练习写字,将会终生受益!
笔者:实际上,作为一名著名作家,您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比如中秋、清明等中华传统节日已经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此前您曾经就此进行过多次呼吁,能否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赵丽宏:1988年,我在全国政协提出提案,呼吁重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并建议将中秋节、清明节等中华传统节日定为休假日。当时提这个提案,并非灵机一动,而是有感于国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日益淡漠,对中华传统节日不了解、不关心。我的那份提案,除建议清明节、中秋节放假,还建议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以此唤起国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和热情。事隔十多年后,开始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类似的建议,这些其实都是不谋而合,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有了这样的要求和期待,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重视,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只是反映了社情和民声。
2003年以来,我又连续四次在全国政协大会期间提交同样的提案,对此进行锲而不舍地呼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认为此举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深厚的文化和道德传统,是对我们民族传统的尊重,是对中华文化的信仰和传承,也是对老百姓的关爱。2007年底,国务院发布消息,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日,这是很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呼吁建议的结果,作为其中一分子,我深感欣慰。
笔者:据悉,在上海武康路巴金住宅原址建立巴金故居博物馆的相关工作已经开始启动,这也是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采纳您的有关提案建议的结果,请您谈一下这个提案的情况好吗?
赵丽宏:2006年,我在全国两会上递交了《建议在上海建立巴金故居博物馆》的提案,当时冯骥才、梁晓声、贾平凹和张抗抗四位全国政协委员也在提案上联合署名。我在提案中建议在上海武康路113号巴金的住宅原址建立巴金故居博物馆。我有此想法已经由来已久,巴金作为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作为当代文坛巨匠,他的大半生都是在上海度过的,上海的故居是巴金先生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从1955年到1999年他最后一次因病住院,一直居住于此,他晚年的力作《随想录》就在这里完成。在这幢花园住宅中,交织着巴金后半生的悲欢。因此,我觉得这里是建立巴金故居博物馆的最合适地点。在提案中我建议,巴金故居博物馆应完整保存、展示巴金生活、写作的环境和场景;以图片、实物、声像向参观者介绍这位文学大师的生平事迹;展示巴金创作成就,在馆内展示巴金的著作、译著、手稿、书信以及与他的文学活动有关的图片资料实物等。提案后来被上海市政府部门所采纳,相关事项也已经开始实施。故居将恢复巴金上世纪80年代创作《随想录》的“太阳间”原貌,并计划免费对外开放,这对于人们更好地纪念这位文坛巨匠,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意义重大。
(责任编辑:张政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