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情缘--记民进会员、著名连环画家贺友直
作为中国连环画坛的一代大家,民进会员、著名连环画家贺友直先生不久前荣获“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成为中国连环画坛自建国以来第一个拿到这个“终身成就奖”的老艺术家。
自学成才
谈起俗称“小人书”的连环画,相信人们并不陌生。特别是中年以上的人们,对于连环画更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因为在他们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那些物质条件很是匮乏而又迫切需要文化普及的年代里,连环画无疑成了当时人们获得文化知识和娱乐的极为重要的方式之一,尤其对于少年儿童来讲,更是成为伴随他们成长的快乐伙伴,甚至可以说伴随着几代人难忘的记忆。
作为20世纪我国兴起的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连环画在上世纪四十至八十年代可谓是遇到了它的黄金时期,被人们广泛接受和喜爱。不论是对于文学脚本的阐释和创作,对于少年儿童的文化启蒙与课外娱乐,对于文化知识的传播与普及,甚至是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与认识、对于当时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教育,无疑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贺友直这样一位有着深远影响的连环画画家。
实际上,贺老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美术专业的学习。生于1922年的他,少时正逢战乱频仍的年代。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由于家境贫寒,他在小学毕业后即不得不辍学做工,先后当过印刷厂学徒和小学教员
。凭着对绘画的与生俱来的喜好,他开始了艰苦的自学。后来,因为亲戚的介绍,他于1949年开始涉足连环画的创作。
起初,他并没有以画连环画为专门的职业,而是如同现在的自由职业者一样,根据出版社的约稿和要求进行创作。1952年时任上海市文化局长的夏衍主持举办了上海连环画工作者学习班,贺友直考取并参加了学习,同年11月结业后分配到新美术出版社工作,这样才算有了一个比较固定的职业。1956年贺老随该社并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专事连环画创作长达数十年,曾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等职务。1980年被借调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授,在年画连环画系任职7年,曾任学位研究生导师,被教育部授予兼任教授职称。贺老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四届常务理事、连环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第四届副主席,中国连环画研究会第二届副会长。现为上海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获奖甚多
年近九旬的贺老至今清楚地记得,他的第一部连环画作品是1949年创作的赵树理的《福贵》。从此,在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绘制的连环画、小说插图以及少儿读物等多达90余部,有作品近万幅,对我国的连环画创作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许多作品为人们熟悉和喜爱,并多次获奖,他创作的《山乡巨变》被称为是中国连环画史上的里程碑式的杰作,并于1963年在文化部与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全国第一届连环画评奖会上获得一等奖。作品《火车上的战斗》在1957年获第一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白光》和《十五贯》分别荣获1980年“全国第二届连环画创作评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皮九辣子》荣获“全国第四届连环画创作评奖”二等奖;《朝阳沟》荣获建国30周年美展即“第五届全国美展”三等奖;《小二黑结婚》荣获1999年“第9届全国美展”银质奖;《连升三级》等众多得意之作也都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贺老2004年荣获文化部颁发的“2004年度造型艺术成就奖”;《贺友直艺术》荣获“上海市第四届文学艺术优秀奖”。
贺老曾在法国、德国、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曾在上海美术馆、广州美术馆举办《贺友直艺术展》,作品曾在英国、挪威、瑞士、韩国、香港等地展出。贺老还曾在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法国昂古莱姆高等图像学院授课,并曾获法国昂古莱姆市荣誉市民证书。
客观第一
贺老认为,在艺术创作中,手法尚在其次,而客观永远是第一位的。换句更加通俗的话说,就是画作一定要“像”。而如果“不像”,不像当时、当地的人,不像当时、当地的环境,即便用了再多的手法和技巧,创作出来的作品也不见得是受欢迎的,更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许多看过贺老连环画作品的人们都会深深体会到他的作品中反映出的浓浓的生活气息,可谓是“画什么像什么”,尤其是对于农村题材的作品来说,他似乎特别擅长。他并没有在农村长期生活的经验,可他画出来的作品中,一草一木,一桌一椅,人物的穿着打扮,乃至于表情动作等,无不栩栩如生,像极了当时真实的生活情景,即便多少年后看来,也无不折射着淳朴、亲切的生活气息和浓郁、深刻的时代背景。其实,这与他长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而非“关门造车”是分不开的。
在长期的连环画创作当中,为求把画作“画得像”,画得“原汁原味”,贺老经常要深入到第一线去体验生活。尤其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的农村生活还是非常艰苦的。到农村大队中体验生活的贺老,不仅亲自参加各种劳动,还得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有时甚至不得不到地里挖点东西吃”。也许,正是这样艰苦的切身体验,才使他创作出了一部部深受人们喜爱的传世之作。
而客观,实际上就是一种表现形式。在贺老看来,表现形式是搞好创作的一把“金钥匙”,连环画创作一定要懂得“搭得拢,记得牢,要把握表现形式”,否则仅凭一些绘画技术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中国连环画坛的一代大家,他从生活中捕捉感觉,总结出“四小”,即小道具、小动物、小动作、小孩子这样重要的连环画创作规律;从传统中寻找语言,画出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身的精彩作品;从创作中发现自己,在对原著的认真阅读中挖掘作品的主题,而非简单的文字图解,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不称大师
贺老创作的作品有的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中高远的手法,从平易中求变化,避免了画面支离破碎和人物形象的不完整。同时根据表现主题和对象,认真分析处理,用简洁的线描表现出对象丰富的艺术感觉。有的作品则从川剧的后台帮腔中获得启发,试图利用“版面”说话,左图叙述故事主题,右图烘托主题内容,或呼应,或影射,或反义,从而利用绘画语言将文学脚本言说得更为丰富和透彻。
虽然认同艺术是相通的,但贺老多年来却没有像文革后许多转而从事国画创作的连环画作者那样“转行”,他“固执”地固守着连环画的“方寸之地”,固守着自己心目中的这方精神家园。即便直言直语的他认为现在“连环画已经被淘汰了”,也从不肯转而去画国画,因为他觉得一个人“定位很重要,自己要有自己的世界”,而连环画无疑就是他的整个世界了。
称自己和连环画结缘是有些“上错花轿嫁对郎”的贺老,对于自己在连环画创作和线描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以及多次的获奖看得非常平淡,听到笔者称其教授、大师时连连摆手:“千万不要叫我大师,我只是一个画匠而已!”他认为自己从事连环画创作,只是根据素材进行来料加工,跟作坊式的生产没什么两样,只能算是一个吃艺术饭的“画匠”,称不上艺术家,更不敢称什么“大师”。他认为艺术家要有创造性,作为连环画家要善于制造情节,能够用画来表演故事,才是内行。
但实际上,贺老的作品不仅影响了那个岁月里一代人的“文化记忆”,而且成为当时颇具时代精神的艺术象征,而这正是贺友直的连环画能够走进人们日常生活,成为艺术经典的原因所在。
尽管贺老对于被称大师并不承认,尽管他已经有十几年不再进行连环画创作,但我们回望其长达50多年的连环画创作生涯,不难发现,贺老用他的近百部连环画册,用他的上万幅连环画作品,用他的跨越不同年代的一个个全国大奖,不仅绘制了自己作为著名连环画家的精彩人生,更和同仁们一起绘制了连环画这个中国通俗读物的最为辉煌的历史。其精湛的技法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绽放着无穷的艺术魅力。
(责任编辑:张政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