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
时光荏苒,一年一度的高考和中考已经结束了,现正进入紧张的招生阶段。尽管教育改革谈了好多年,但是众多的学子们和他们的家长似乎依然不得不面临升学的巨大压力,依然不得不面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无奈和“残酷”。那么,上海基础教育的发展情况怎样?有那些新的举措?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带着这样的一些疑问,笔者日前采访了民进市委委员、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处处长倪闽景。
增加中考“推优生”比例
倪闽景说,其实,无论是中考也好,高考也好,按照“小步走,不停步”的原则,上海近年来的有关政策都是在不断地调整中。
在许多学生和家长看来,中考的压力实际上并不亚于高考。高考说起来实在不行还可以重新再来,而中考却似乎真正是“一考定终身”,如果考不好,进不了一所好学校,在许多学生和家长的眼里简直就等于没有好前途一样。这怎能不让学生和家长忧心忡忡。
这种情况,教育部门当然是非常清楚,也在逐步采取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措施。据倪闽景介绍,本着教育均衡化的理念,上海市在今年中考中对“推优生”采用了名额分配的办法,将“推优生”平均分配到各个初级中学,而不管这所学校是民办还是公办,升学率是高还是低,也不管它以前是否曾经是重点学校。而且这个平均分配的比例以后将逐步扩大。实际上在今年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所有的招生名额中,按照这项“名额分配”政策入学的比例将达到前所未有的42%,而且以后可逐步扩大到60%。如果再加上其他加强公办硬件投入和教师均衡的措施后,以后在初级中学的招生中,家长的择校意愿会逐渐降低,而这项政策的逐步实施并加大力度,显然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基础教育。
还有一项措施是,今年入学的高中生们将实行学业水平考试,这次考试将基于标准,旨在让学教双方能较为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业水平,以便更好地开展高中阶段的学习。这项考试既达到了使学校和学生本人了解了学习状况的目的,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一考定终身”的情况,更重要的是,在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和条件上,给所有的学生提供了无比宝贵的公平与合理。
中考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许多家长和学生都希望能够读高中。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中和中职校的招生比例应达到5:5,但是实际上上海中职校的招生比例略低于这个标准。尽管许多中职校的条件尤其是硬件设施等方面都非常好,毕业后就业情况也是不错的,但许多学生就是不愿意读中职校,似乎读中职校是没有多大前途的,家长也大都觉得很没面子。倪闽景觉得这里面还是存在一个观念问题。其实许多人都知道,现在非常需要高级技工、技师这样的人才,在就业上,也有不少中职校的优秀毕业生比许多大学生更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倪闽景说,应该认识到,并不是所有人都要读大学。如果在政策上能够采取更多的一些鼓励措施的话,比如规定中职和高职可以直接连读等,应该会有更多的人愿意读中职校。
扩大高校自主招生
基础教育与高考自然是密切相关,尤其是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讲,高考无疑成为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头等大事。就上海的情况来说,现在高等教育已经比较普及,高中毕业生中能够进入各类大学就读的比例高达87%,和以前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所以对许多学生而言,不是能否考进大学的问题,而是考进一所怎样的高校读书,最好是能够进入名牌大学就读。因此,实际上高考的竞争还是非常激烈的,特别是许多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学生也把进入更好的高校深造当成以后获得满意的工作和美好的前途的敲门砖。不过倪闽景认为,多年来我们的高考基本上是通过一张试卷,通过一次考试来把全部各类高校的招生区分出来,这种情况已经越来越不大适应现实的需要。高考中考生的高低分数之差将近一倍,不少学生由于多种原因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发挥失误,甚至发挥失常,所以这种情况会使大部分学生有失败感和挫折感,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因此逐步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显得非常重要,尤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倪闽景说,在去年第一次实行平行志愿的基础上,今年高校的自主招生规模还要扩大,自主招生人数有所增加。而且,今年上海市已经在试点高级中学校长可以推荐一定名额学生直接进入有关高校就读,与以往不同的是,入学后高校对这些学生不再组织测试。这可以说是一项与国际接轨的比较新的措施,目前来看,操作上也比较平稳。还有就是高职高专的自主招生人数也在逐年扩大,从四、五年前的数千人扩展到现在的上万人。
高度重视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育部门和家长们对此也是非常重视,但近几年上海的学前教育还是面临不少挑战。由于这几年正逢一个生育高峰,加上上海的外来人口增加很多,上海每年的适龄入园幼儿净增2万,而明年这个数字可能扩大到6万,不少幼儿的入园入托很困难。倪闽景说,面对这种状况,市教育行政部门在三年前就制定了一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每年新建近百所幼儿园,增加了5000名左右的幼教老师。同时也正在制定启动新一轮“示范性幼儿园”评审的计划,在原先每个区县2至3所、全市共40多所示范性幼儿园的基础上,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市示范性幼儿园在数量上翻一番。教育部门将采取提升幼教师资水平、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等多种措施,使上海的幼儿教育水平在目前基础上再有一个整体提高。
学前教育中还有一个0至3岁幼儿的早期教育问题,现在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目前早期教育主要是以家庭教育为主,但今年的发展很快,对此倪闽景认为,作为教育行政部门来讲,做好早期教育的引导责无旁贷。
实现公平与卓越
谈到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倪闽景脱口而出“公平”与“卓越”两个词语。他说,上海的基础教育要促进公平,追求卓越,一方面要增强区域均衡,一方面希望学校的整体质量能够提高一个层次,关键是校长和教师的专业能力问题。为此,市教育行政部门启动了针对校长和教师的培训项目,同时采取网上教研的方式,扩大了参与面,有效性也得到较大提高。自今年开始,上海将制订并实施
“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引导校长提高课程领导力,引导学校加强课程管理和教学有效性。倪闽景说,在基础教育中,课程领导力才是校长的核心领导力。学校课程设置如何因地制宜、如何与学校的育人目标相契合等,直接关系到学校的走向和育人的质量,是校长应该承担的主要职责,是校长需要思考和把握的深层次问题。
在校长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市教育行政部门将尝试采取一些新的模式。在课程的国际化、信息化上也会有一些大的措施,还要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机会,推动个别化教育等。这些在正在制定的“上海教育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都将有所体现。
“公平”与“卓越”本是古希腊竞技精神所孜孜以求的两种境界。如今,这两种精神已经超越时空、跨越地域,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发达国家在追求教育公平、升学考试、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对学生的人生指导、社会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教育的国际化等方面都有许多做法值得思考和借鉴。基于此,倪闽景认为基础教育重要的不是培养多少尖子学生,而是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教育改革的宗旨和目标应该是实现公平与卓越。在上海市基础教育界工作多年,从上海复兴高级中学教师、副校长、虹口区教育局副局长岗位上一步步走来的他,显然已经将此作为了自己新的努力方向和目标。
(责任编辑:张政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