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会员风采>本周人物

艺术的完美永远是远处的光芒

发布时间:2011-08-26 来源:

放大

缩小

  


陈维亚

   提到中国文体晚会的著名导演,张艺谋、陈维亚、张继刚被称为“三剑客”。曾担任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副总导演、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的陈维亚,最近又执导了建党90周年文艺晚会《我们的旗帜》。他的人生经历,颇有一些传奇色彩。

  北京北二环路的一座写字楼里,陈维亚透过大落地窗,看向天边。午后的阳光正好投射在他的脸上。

  “那是我追求的方向,太阳。”他说,它不断在变化,在运动,在更新,在创造;它又是不变的,散发着光热,温暖人间。

  从小迷恋舞蹈艺术

  1956年,陈维亚出生在江苏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上幼儿园时他就喜欢跟老师学跳舞。上小学时,又报名参加了学校的宣传队。1969年,陈维亚父母被下放到江苏省泗洪县管镇公社的一个生产大队,“文革”期间,农村的文化生活非常单调。一天晚上,村头学校的土操场上挂起白色的银幕,县电影巡回放映队来放映了影片“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一般的农村社员不太感兴趣,但陈维亚的心灵却被深深地震撼了!喜儿、大春的芭蕾舞表演,让他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

  外面的风很大,电影放完后人们都回去了,放映员也收好银幕、将放映机装进木箱用自行车运走了。陈维亚的心却被搅得异常激动,他像一只雄鹰般在操场“盘旋”,思绪飞得很高很远,舞剧《白毛女》又点燃了他心中的艺术之火、理想之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陈维亚又开始“自学”舞蹈,“十字步”、踮着脚尖旋转的芭蕾,还想方设法找书学习理论知识。

  1971年2月,陈维亚终于考进了安徽省淮北市文工团,当上了一名舞蹈演员。经过了10多年的历练,1984年,他和同事们自编自演的处女作男子群舞《矿工与阳光》一问世,就在华东六省市舞蹈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演出之余,他挤时间攻读专业理论书籍、背诵大量英语单词,甚至将考试要点贴满宿舍的墙壁,终于如愿以偿走进了北京舞蹈学院的大门,真正成为一个多面手的舞者。

  大型文体演出活动的著名导演

  毕业后留校任教期间,陈维亚经常参加一些大型演出活动。有时是演员,有时是活动的组织者,有时是评委,他所表现出的超群组织能力和创意天赋,使他被任命为1993年第七届全运会开幕式《爱我中华》上篇《遥远的火光》一节的创意导演。他精心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场景:体育场的各种灯光渐渐暗下来,全场一片寂静。这时,体育场周围1000名演员手中的火炬突然点燃,并向体育场中心飞奔而去,火光瞬间连成一片,拼成一个巨大的“龙”字在场地上舞动起来,火的力量、龙的图腾,给数万名观众带来强烈的震撼和美的享受,也突破了以往文体演出的模式。

  1997年开始,陈维亚连续4年担任文化部春节电视文艺晚会的总导演。1999年4月,出任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天地浪漫曲》文艺晚会总导演。2001年,陈维亚调入东方歌舞团,后担任东方歌舞团艺术总监、副团长。他先后导演过20多次大型文体晚会,每次都新意迭出,让人耳目一新。

  2005年10月12日晚,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机器人飞越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上空点火,在一次场景转换过程中,舞台中央忽然出现了波光粼粼的水面;

  2008年8月,身为副总导演、执行总导演的陈维亚与张艺谋总导演、张继刚副总导演密切配合,将中华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融入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中,无论是古朴典雅的中国书法表演,还是群情激奋的击鼓;无论是孙楠等演员的空中演唱,还是群众演员的水上舞蹈;无论是五彩缤纷的焰火发射,还是李宁“飞天”的神奇点火;无论是运动员们的欢欣亮相,还是“伦敦8分钟”的有机组合,都让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成为历届奥运会最亮丽动人的一次,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用了“无与伦比”一词来评价

  2010年11月12日晚,第16届亚运会开幕式《启航》在广州拉开帏幕。只见一艘艘载着亚奥理事会官员和45个参赛国家、地区代表团旗帜与运动员代表的彩船,沿着珠江游进了海心沙亚运会会场。体育场一侧的8块帆屏上出现了一滴蓝蓝的水珠,随后是红色的木棉花盛开,章子怡和钢琴王子郎朗精彩表演,一艘大船在破浪前进,著名歌星毛阿敏、孙楠演唱会歌《日出东方》,广州电视塔上烟花四射,充分体现了广州亚组委提出的“以珠江为舞台,以城市为背景”新理念。

  多年来,陈维亚编导的作品分别摘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荷花杯”舞剧比赛创作及编导奖、“桃李杯”舞蹈比赛创作大奖,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一等奖等各种奖项50余个。他本人以中国当代舞蹈家身份入选牛津大学出版的《国际舞蹈百科全书》。 2011年初,他以高票当选“中国十大文化人物”。陈维亚谦虚地说:艺术的完美永远是远处的光芒,你能感受到光芒的照射,但你触摸不到它,你只能永远去追赶,去求索。“没有止境,永远向前。让每一个作品散发光热,温暖百姓的心灵”。

  飘扬的党旗——我们的旗帜

  庄严的《国际歌》从天际传来,大屏幕上金色的钢水奔流而来,在舞蹈的涌动和钢花飞溅中,一个巨大的由镰刀铁锤组成的中国共产党党徽被浇铸而成……这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文艺晚会《我们的旗帜》激动人心的开场。这段舞蹈、视频画面及舞台特效高度交融的特殊表演,形象地营造出革命先辈们用热血与钢铁意志铸造理想的震撼画面。

  这台晚会的总导演就是陈维亚,虽然 曾经执导过许多大型晚会以及运动会的开闭幕式演出,经验丰富,才华出众。但他表示,执导这台晚会,自己“很紧张”,希望能够“突破自己的套路和定式”,现在他自己看这台晚会,他认为“有突破”,“充满信心”:“争取做成近年来最好的一台大型晚会。”

  综观整台晚会,“旗帜”仿佛就是一个形象。陈维亚说:“从晚会名称到舞美、到晚会的重要节点上,这个形象无处不在。观众一进大会堂,迎面就能看到一面鲜红的党旗在舞台上从天而降,两旁是‘丰碑’两个大字;在《序》中,舞者的服装和视频画面打造出抽象的、舞蹈化的党旗;晚会最后,是来自北京市的90名新党员在一面巨幅党旗下举行入党宣誓,其中有解放军和武警战士,有大学生,有公交人员,有医护人员,有农民工。一面党旗形成首尾呼应。这还不够,中间《七律·长征》段落,年轻的红军战士在风雨中宣誓入党;《风雨同舟》段落中,舞台上500名战士人摞人搭起高达15米的人的金字塔,一面党旗通过一双双手,一直传递到最高层的战士手中,让人想起抗震、抗洪救灾等事件中在党旗下集结的先锋队、志愿者,党旗就是号召,就是命令,就是人民的呼唤。”

  晚会是中国当代舞台上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承载着重要的纪念功能,蕴涵着广阔的文化含义。晚会走到今天,许多地方已成模式,比如载歌载舞和宏大的场面,但缺少情景内的人物,就是说戏剧性比较弱。曾经导演过20多台大型晚会和开、闭幕式的陈维亚,对晚会创新特别看重,他认为,如果不创新,晚会就会成为泛泛的歌舞综艺节目,所以,这次晚会必须有大的突破。在此次晚会中,他和他的编创团队,以90年来的老歌老曲为基调,2000多名演员每个人都是一个特定历史场景中的人物,分不出谁是歌唱演员,谁是舞蹈演员,谁是戏剧演员,人人都唱着那时的歌,穿着那时的服装,打出那时的口号,表现出那时的时代气氛,好像一出音乐剧,让舞台散发出久违的历史感染力。例如当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场景出现时,布景显示的是几代人最为熟悉的标语和图景,《社会主义好》、《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我们走在大路上》3首歌是主旋律,让舞台表达舒缓有致,而歌唱家刘秉义一身工装、一条手巾,走上台来,既是这一场景的主人公,也是歌曲的演唱者,背景和服装都展示出历史的真切形象。“增强了戏剧性,塑造了人物,体现了时代的形象。这就是这次晚会的创新。” 陈维亚说。

  从‘序’中巨大的党旗覆盖大地,到红军战士在风雨中入党,到几百双手把党旗举到最高端,一直到一面巨大的党旗下90名党员入党宣誓,引出最后一个合唱《迎风飘扬的旗》,整台晚会就是一个主题、一个形象、一个色彩——飘扬的党旗——我们的旗帜。

  谈及今后五年的计划,陈维亚说,要继续为观众排练几台优质的舞台剧;尝试导演电影,具体的论证、选材等准备工作正在进行。舞蹈编导出身的陈维亚,希望在自己导演的电影中,加入视觉、动态的专业元素。

  (来源:宣传部综合新华网、人民日报等相关报道)

(责任编辑:赵天雪)

 

作者: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14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