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云娣和他的“江南三雕”
蔡云娣石雕作品《人生三忆》
这是一组名为《人生三忆》三件套石刻摆件。作品运用镂、悬、浮、剔等娴熟的刀法,在三块太湖流域特有的澄泥石上,传神地刻画了一组江南旧时的风光——充满亲情的儿时生活过的农家旧居、眼前抹不去的母亲日日劳作的厨房灶台、流存在乡思记忆中的故乡小镇……成为荣获2013年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的作品。
蔡云娣
这是一位出生农民家庭,饮誉海内外的工艺美术大师,数十年如一日,执着地手握刻刀。刀尖下,冰冷坚硬的石头经过无数次的雕琢,流淌出美的旋律,也完成了自己人生中从农民到雕刻艺术家、继而企业家的嬗变。他就是蔡云娣。
认识老蔡已经有许多年,但真正和他聊起他的经历和事业还是在今年春上去苏州调研。那是早春二月,在金鸡湖边他那间蔡云娣江南三雕艺术馆,这是一栋主体为后现代的新加坡风格建筑,但是门脸又巧妙地设计成经典的中式门楼。走进艺术馆,便仿佛是进行了一次从时尚动感的洋世界到精致典雅的古典苏州的穿越。馆中一色中式的硬木桌椅,橱窗里、展架上,石雕、砖雕、木雕、玉雕、核雕各类材质的雕刻工艺品琳琅满目。
泡上一壶金骏眉,对着“白蛇传”、“十八罗汉砚”、“梦里水乡”、“姑苏繁华图”等亲手精雕细琢的作品,平日里寡言的老蔡一谈起他的雕刻事业,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
苏州城西,太湖东岸,延绵丘陵中,有一个小小的江南古镇——藏书镇,这里曾是西汉名臣朱买臣发奋苦读的地方,千百年来那个“覆水难收”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蔡云娣就出生在这里的一个农民家庭。
他的雕刻技艺始于家传,祖父、父亲都是民间的石雕艺人。从小耳濡目染,使他早早就喜欢上了这门技艺,在父亲的传授下,12岁的他能有板有眼地拿起刻刀干雕刻活儿了,做的就是澄泥砚。从那时起,蔡云娣就再也没有放下过手中的刻刀。
别看一方小小的砚台,制作起来工艺很复杂,在传统的手工时代,从石料手工打凿开采开始,需经过石料的自然雨淋、风干,然后人工选料、切坯、内腔制作、水检、二次坯料构思、勾线放样、粗雕、精雕、打磨、着色、做旧、清理,最后包装出品。雕刻要学的技艺也繁多,有深浅浮雕、圆雕、透雕、薄意雕、镂雕和浅雕等多种手法。每一件作品制作的一雕一琢,都要付出心血和投入无尽的耐心。
更艰难的是作为一个农民家庭,求艺是和解决生计紧密挂钩的。问起老蔡学艺的经历,刚开始,他除了爱好,也本能地感知到这是自己一门谋生的手艺,对于世代务农为本的蔡家,为了一日三餐而终年劳碌总是艰辛的,家中的欠账本记录着个中的滋味,也刻骨铭心地印在老蔡的心底。
他曾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地卖过冰棍,上山捉蜈蚣卖给药店当药材;也曾为了多卖点自己的货,背上装满砚台的包在上海的街头向老外兜售。有老外来问价,老蔡就伸出三个指头,三十元人民币,老外却递上三十元绿花花的美元。有苗头!于是他从每隔十天半月跑一次上海到干脆在上海南京路开店,成了澄泥砚这行手艺人中“跑上海”的第一人。
生意起步了,雕刻技艺也不断地长进。这时的蔡云娣对于澄泥砚中圆盆砚、墨海砚、竹子砚、蘑菇砚、钱币砚、九龟荷叶砚等传统的“老八件”作品的雕刻技艺已烂熟于心,不论是斑驳的梅桩、破壳的竹笋,还是鳞纹的苍松、壮硕的水果件件栩栩如生。可现代社会写毛笔字的人却越来越少,砚台的实用价值早已淡出了平常人的生活,人们购买澄泥砚,更多的是把它作为工艺品把玩,也是为了它的文物价值而收藏,单靠澄泥砚来为继自己的雕刻事业,路只会越走越窄,更别说发展了。于是,老蔡开始钻研澄泥石雕的新品种,澄泥石壶,石雕人物、动物、植物和民风故事摆件,石屏风等在他的刻刀下不断诞生,技艺也不断精进。
他的作品曾先后获得国家最高奖——“天工奖、山花奖—金奖”;并作为外交部指定国礼多次赠于联合国秘书长、外国元首及国家领导人。他本人也荣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民间工艺美术家”、“国际工艺美术大师”、“德艺双馨”艺术大师、美中教科文组织“中国首席工艺美术家”、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荣誉;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莅临蔡云娣的江南三雕艺术馆参观,CCTV-4《远方的家》栏目组也来苏州为蔡云娣的石雕艺术拍摄专题片。
蔡云娣石雕作品《早生贵子》
说起澄泥石壶的创制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老蔡告诉我,很长时间,他的雕刻都是在砚台、摆件中打转转,一件意外的事情给了他突发的灵感。那天,他在工作时,一把喝水用的紫砂壶不小心打碎了,这把紫砂壶老蔡已经用了多年,当时他特别心疼。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他突然想到,不如用澄泥石自己动手做把石壶,这样就算再打破了也就没那么心疼了。为了防石壶沾水湿滑容易脱手,他还在石壶上刻了些花纹,第一把石壶不经意间就这样做成了。没想到的是,他的这把自用石壶刚做出来,就得到了业内朋友的欣赏,老蔡也灵敏地察觉到了其中的商机。不久石壶就成了蔡云娣雕刻工艺的新产品在市场旺销。2011年4月,英国威廉王子大婚,老蔡的石壶作为我国的外交礼物,登上了举世瞩目的英国皇室婚礼的殿堂。在制壶中,老蔡经过反复构思斟酌,采用中国传统婚礼中最具特色的元素——红枣、花生和桂圆三物的造型,意寓为“早生贵子”。当这把形体饱满、线条流畅、蕴含着浓厚中国风采的澄泥石壶展现在英国王室代表凯丽小姐面前时,她不禁赞叹:“太美了,想不到一块石头也能雕出如此精美的作品,中国民间艺人的精巧技艺太让人震撼了”。这把石壶目前已陈列在白金汉宫,成为英国皇室的永久收藏。
我问老蔡:你搞雕刻什么最难?蔡云娣思考了好一会儿,回答:是刻什么,也就是动脑筋构思。拿到一块石料,用它去雕一方砚台,单从技术上讲不是什么难事,可要用手中的刻刀把自己的思想,自己认为美的形象注入到石头中去,那就非一日之功了。因此,平日里细心地观察,多多地学习,好好地琢磨,是做这一行的基础。要让你刻出的东西会说话,让作品能向观众讲故事,从中才会有美的享受。艺术创作的源泉是生活,从事雕刻工艺,想要成“家”,不要做“匠”,就一定要处处留心生活、博采众长、做艺术的有心人。平日外出时,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成了他的必去之处,北京故宫博物院、伦敦大英博物馆、巴黎卢浮宫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在江南三雕艺术馆展示橱窗里,有一件名为“白蛇传”的石雕摆件,这是老蔡民风题材作品的得意之作。每一位看过这件作品的人都能读懂其中的故事。这是“临摹”了许仙与白娘子端午喝雄黄酒的一段场景。端午佳节,许仙和白娘子夫妻小聚,把酒温情,白娘子这位一心想和自己的爱人共度一生,成为普通女人的蛇精,相聚的欢愉,本该尽兴畅饮,可又怕醉后现出原型,使美梦破灭,只好掩面拒酒。在这件作品中,蔡运娣运用白描的手法,人物表情细致入微,场面的远近刻画,虚实的衬托对比,把这个千年传说表现的淋漓尽致。
除了石雕以外,蔡云娣对其他门类雕刻技艺的探索也从没有停止过,玉雕、木雕和砖雕,能尝试的他都要去试一试。特别是地方政府为保护生态环境,几年前全面禁止了开山采石后,整个石雕行业面临断炊的危机。怎样才能打开这个传统与现代化进程矛盾的结?老蔡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为了给这一门古老的民间技艺找一条出路,作为民进会员,吴中区政协委员的老蔡,一方面写提案、提建议,希望各级有关部门能进行充分调研,考虑在不影响环境、规划的前提下,在指定的地方指定专人进行小范围的适度开采,在传统文化与环境保护之间寻取最佳平衡点;另一方面,对其他门类雕刻技艺探索的步子也不断地加快。他给我看了一件自己试刻的木雕作品,这是用一棵千年黄杨木雕制的观音菩萨塑像,塑像面容慈祥宁静、身形线条流畅隽美,技艺的娴熟老练,让人不敢相信这是蔡云娣的一件试刀作品,也佩服他敢于用这样名贵的材料练刀的勇气。他说,要成为真正的雕刻大师,就应该能在更多的材料上雕出精品。
学习砖雕、从事古建筑修复、仿造是蔡云娣进入的又一新领域。苏州自古就是能工巧匠辈出的地方,明代苏州香山帮的建筑工艺更是闻名遐迩,北京的天安门、故宫、长陵都留下了香山帮工匠们的印迹。为了使自己的砖雕作品能做出特色,老蔡专门拜著名的古建筑学家罗哲文为师,罗先生是中国现代古建筑学的一代宗师梁思成先生的弟子,从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后,就追随梁思成先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足迹遍及中外文化名城,被誉为“文物古建守望者”、“万里长城第一人”。老蔡凭着自身具有石刻的功底,经罗先生的悉心指点,对建筑雕刻和塑造技艺很快入门,不久就在圈内形成了一定的名声。
数十年的努力和心血终于结出了硕果。今天的蔡云娣在雕刻技艺精进的同时,产业也在突飞猛进,有了自己的创作团队、有了自己的艺术馆、有了自己的商店、有了自己的工厂,可老蔡总觉得心里还空落落的。不久前,他死磨硬拽把已经在法国工作的女儿拉回苏州,一定要让女承父业。我问老蔡:你心里到底在想什么?想退休享清福?老蔡说:许多年来自己一直在做一个梦,梦想着有一天在家乡建一个历代石雕文化馆,把上至新石器时代,下到当代的石雕宝物都收罗起来,集中展示,让后辈们从中去触摸历史、记忆文化,使古老的石雕技艺永远地流传下去。
这也许就是一个民间工艺大师心中的中国梦,愿他早日梦想成真!(作者系民进江苏省委会宣传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