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会员风采>本周人物

为祖国和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发布时间:2017-12-26 来源:民进贵州省委会

放大

缩小

张立异

  张立异,1968年生,贵州省农科院旱粮研究所副所长、四级研究员、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小麦分子遗传育种。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并完成了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基金项目“Array-based genotyping and association mapping in barley”,以及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863)“强优势小麦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等多项国内外重大科研项目。2017年11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2002年的初夏,受益于“春晖计划”,张立异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来到了法国农科院克莱蒙费朗实验站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张立异工作的这个实验室在小麦遗传学研究领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从2004年开始,在全世界率先开展了小麦基因组的测序工作,完成了小麦3B染色体的测序及拼接工作,绘制了3B染色体的精细物理图谱,先后在Nature、Science、PNAS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十几篇。在这样一个高水平的实验室工作,不仅很大地提高了张立异的科研能力,也极大地开拓了张立异的科研视野。在法国农科院攻读博士学位的4年时间里,张立异在小麦SSR分子标记发展、遗传作图、QTL 定位等方面开展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绩。根据研究结果发表了三篇SCI收录论文,发表在《TAG》上的论文“High transferability of bread wheat EST-derived SSRs to other cereals”被引用86 次,其中SCI论文引用次数达到65次。而且实验中发展的300 多对的EST-SSR 分子标记被命名为CFD 和CFE(http://wheat.pw.usda.gov/GG2/index.shtml),现在被世界各国的实验室广泛用于小麦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2006年到2008年在加拿大作博士后期间,张立异发表在国际重要的遗传学刊物《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的研究工作“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LD analysis for Canadian barley collection assessed by DArT markers”,得到主编和审稿人的高度评价,认为这项研究对今后关联分析在麦类作物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项研究发现,大麦棱型对其群体结构具有很大的作用,影响以连锁不平衡为基础的关联作图的正确性,准确地评估了大麦群体每一条染色体不同的连锁不平衡程度,并且利用关联作图精确地定位了大麦产量和赤霉病抗性基因的QTL。

  2008年年底完成了加拿大的博士后工作,张立异放弃国外优厚待遇,选择了回国工作,希望利用这些年在国外学习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为我国的小麦分子遗传研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回国以后,为了尽快了解和适应国内小麦研究领域的研究工作,张立异来到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植物细胞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了为期2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参加了国家863重大研究项目(杂交小麦研究),与国内小麦研究领域的专家有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为下一步回到贵州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基于北京博士后期间完成的研究工作,张立异发表了2篇SCI论文,其中2010年发表在《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SCI刊物上的文章“Genomic distribution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for yield and yield-related traits in common wheat”,荣获该杂志2012年top-cited papers,名列第11名。同时,该论文被2013年发表在国际著名SCI刊物《Nature》上的研究论文 “Draft genome of the wheat A-genome progenitor Triticum urartu” 作为重要参考文献引用。

  2010年底,张立异回到家乡贵阳,来到了贵州省农科院旱粮研究所工作。作为对高层次引进人才的支持,除了按照规定发放的安家费以外,省农科院在最短的时间给予了她2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使得张立异在小麦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科研项目很快得以开展。虽然贵州省不是小麦的主产区,但是由于独特的气候地理特征、致病菌小种的快速变异,贵州省是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等多种病害的高发区,在贵州省开展小麦抗病基因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国外学习的先进的实验技术和分析手段,根据贵州省在小麦抗病性方面的特殊性,张立异确定了自己的主要科研方向,申请并开展了贵州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抗病基因的发掘、定位及克隆等一系列研究工作。通过个人努力和积极申请,近3年共获得了十余项科研项目的资助,其中包括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贵州地区小麦条锈病抗病基因(QTL)的关联作图、新抗病基因的发掘及抗病品种的标记辅助育种”和“贵州小麦抗白粉病基因位点单体型多样性调查及利用关联作图发掘新抗病基因的研究”。2012年12月张立异主持的科研成果“贵农系列小麦抗病种质的创制和应用”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该成果对控制小麦条锈病的流行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截至2012年6月,在生产上累计推广面积达到5626.7万亩,平均每亩增产小麦25.8公斤,累计增产小麦180.0万吨,实现新增产值28.8亿元人民币。

  同时,张立异利用自身优势,在小麦研究领域与法国和加拿大的实验室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与国际相关领域的研究保持同步,快速提高研究水平。2013年,张立异与加拿大的博士后导师Dr. Belzile合作申请的国际合作项目《利用基因分型测序技术(GBS)确定贵州小麦条锈病抗病基因(QTLs)的关联分析》得到了贵州省科技厅的资助。张立异与法国农科院博士导师Dr. Sourrid也一直保持联系,在小麦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上给予很多指导。

  最近几年贵州省酱香型白酒产业不断发展,酿酒用糯高粱的种植面积大幅增加,高粱新品种选育中遇到的种质资源遗传背景狭窄等问题日益突出。所以,结合贵州省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开展新的研究方向——酱香型酒用高粱的基础遗传学理论研究,创新种质资源迫在眉睫。考虑贵州省在高粱应用基础研究方面较为薄弱,张立异利用在小麦分子遗传学研究领域掌握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希望在较短时间内使贵州省酒用高粱的理论研究水平得到提升,更好地为贵州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目前,围绕贵州省高粱生产中面临的特殊品种和绿色生态种植的要求,张立异力争建立和打造国内一流的酱香型白酒用原料研究、应用技术研究的创新团队,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确定控制其质量和抗病性的优异基因,并进行克隆,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手段,加快选育和种植优质抗病品种。

  回首过往,张立异说:“很庆幸自己赶上了这样一个开放的好时代,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利用所学的专长,为祖国和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14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