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松凌:从人民政协这所大学校里走出去的人
张松凌
张松凌,民进中央妇女儿童委员会委员、民进北京市委老龄委副主任、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会员、东城区创建学习型城区专家指导组成员、东城区家庭教育专家。和千百万知青一样,张松凌曾经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度过六年的青葱岁月,其间的苦与乐、笑与泪都成为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回城后,她当过教师、公务员,而连任四届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的经历让她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一、从荣誉感到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转化
1988年,张松凌所在的机关进行干部优化组合的试点,她经过自荐、竞争、答辩、群众投票后脱颖而出,从一般干部一跃成为街道办事处的文教科长。机关实行干部优化组合后大家的积极性很高,她主管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好成绩,从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到北京市人事局、文化局评选和表彰的百位先进文化工作者的榜上有名……1990年,她当选北京市东城区第八届政协常委。“融入这个群体很有荣誉感,政协委员为民请命、办实事,用生命影响生命,一点不为过。”她提起委员经历无限感慨。
令她印象深刻的事件之一是被称为“一个提案迁走六个摊亭”的调研经历。东城区新兴里幼儿园门前有六个小商亭,摊亭旁的垃圾、污水严重影响环境和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当时,同为东城区政协委员的幼儿园园长刘玉琴提交了《净化幼儿园环境,保证幼儿身心健康》的提案引起有关部门重视。“我们几个委员实地考察,希望能做到六个摊亭一次迁出,看似简单,实则困难。小商贩得知要从繁华的街面迁到春秀路市场里都不同意。委员们和有关部门一起挨家挨户地疏导,大家不急不火、将心比心,把利弊一一道明,最终这几家商贩同意搬离,当地居民和家长们得知后称赞“政协提案挺管用的”。从而她深刻地感到政协委员不仅是荣誉,更是使命与责任。
在街道办事处工作多年,她深知社区的发展靠大家的意义所在,政协委员更应该为所在街道社区的发展建言献策,做贡献,办实事。2004年,张松凌提出了发挥政协委员在社区的作用,建立活动小组的提案。提案很快得到了落实,委员们多了一个履职平台——街道活动小组。东城区来自不同界别的政协委员齐聚社区,按家庭住址、工作单位被就近分到了当时的全区10个街道,每个街道活动小组的委员又被细分到各个社区,与社区结“对子”。从区政协主席、秘书长到委员,都有自己的活动小组,这样做既让委员“接地气”,也让他们参政议政更有“底气”。如今,十几年过去了,委员进社区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张松凌回忆起来,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二、建言献策、不辱使命
当政协委员我体会最深的是,要做一个有心人,这就是要敏感。一次,张松凌在广播中听到,遍布北京的617台数字北京信息亭已经全部开通市长信箱的消息。她当天走访了一部分群众,了解到百姓对此知晓率很低,有人认为这是政府的“花架子”。掌握第一手资料后,她迅速提出了建立维护、管理、巡查的长效机制等建议,得到时任北京市长王岐山的批示。
不断提高自己捕捉社情民意信息,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敏锐。提案和信息中既要有问题的提出,即表象的描述,更要注重解决问题的建议,避免内容空洞,泛泛而谈。信息内容要坚持突出重要性、建议性和警示性,这就要通过现象看本质。五当山遇真宫主殿毁于一场大火,这一消息令人震惊。我国是一个文物大国,保护好文物是上对祖先,下对后代负责的大事,她想武当山一把火是现象,实质上反映了政府特别是文物主管部门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力度和国民文物保护意识缺失的问题,她以武当山遇真宫火灾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题写了四条建议,发表在《诤友》杂志上,时任北京副市长张茅作了批示,北京市文物局接到批示后立即召开了局长办公会、各区县文物安全工作紧急会对北京市重点文物单位进行了检查,在市文物局系统内开展了学习和宣传文物保护法的系列活动。这条信息也被评为北京市政协的优秀信息。
她在参政议政中,还努力追求为民请命,呼吁顶层设计。退休后,她在做志愿者中接触大量家政工、家政公司及业内人士,通过调研撰写的关于规范家政行业的建议,作为民进中央的党派提案报送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她受聘于东城区创建学习型城区专家指导组,还担任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会员和东城区家庭教育专家,经常深入社区开展亲子教育活动,努力学习家庭教育的理论,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在2016年北京妇女论坛上发表论文《在实践中探索社区家长教育指导的可行之道》,还根据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如何建立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支持体系提出了《为家长教育立法》的建议案,参与撰写民进《关于完善家庭教育服务体系 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的建议案,作为民进中央提交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党派提案,获得民进中央参政议政二等奖。
作为政协委员和民进会员,客观真实地反映社情民意,是应该也可以有所作为的工作。近年来,她每年都有被市委、市政府、市政协采用的信息,连续多年被评为民进市委和东城区政协、区委统战部优秀信息员。
三、在政协这所大学校锻炼成长
她连任四届区政协委员,在区政协这个大学校和大家庭中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很有成就感。她曾任区政协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她与大家一起创新学习和宣传的方法和载体,群策群力开办了《各抒己见——委员大家谈》活动,针对一个话题展开讨论,成为政协活动中委员参与度最高的品牌活动。作为活动主持人,她做起活动来得心应手,在“我谈东城变化”“我谈公民道德”“我是政协委员”等为主题的活动中邀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民主党派的代表做嘉宾,大家畅所欲言、建言献策,受到委员的欢迎,这一活动获东城区精神文明建设最佳活动奖。后来,她创办了社区群众交流平台《钟鼓楼群言堂》,还受邀走进北京电视台名牌栏目《身边》主持谈话节目,获得好评。
社会上刚刚有城管大队上街执勤,张松凌就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写了一个关于城管野蛮执法,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的情况反映,刊登在东城区《昨日区情》,提出了城管队员要经过法律法规的培训,取得资格证书后再上岗,罚没物品的去向不知,会有损政府的形象,对此提出应建立对城管文明执法的监督机制的建议。后来,她主持举办了一期以“对话城管”为主题的《钟鼓楼群言堂》活动。一位老大妈首先发言,“我看干你们这个活不错,每天罚没的新鲜蔬菜都能拿回家吃”一句提问立即引来在场的很多居民的笑声。一名城管队员立即站出向居民解释:“按照规定,对于所有罚没物品我们都要登记造册。很多罚没的物品我们都送到养老院等福利单位,如果是鲜活的物品,则送到商店变卖后将款项上缴财政部门。如果商贩缴纳罚款,城管部门会将物品退还商贩,并不存在私吞罚没物品的情况。”一位城管负责人说:“在《钟鼓楼群言堂》这一平台上平等对话,探讨城管执法问题,可以听到更多有利于城管队伍发展的声音,同时,也让居民听听我们一线队员的真实想法,最终达到改进执法工作的目的。”
张松凌常说:“每个人都有理想,但一个理字制约这一个想字,这么多年我的理想始终没有变,就是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有了理想就有了支点,只要选对了路,就坚定的走下去,才有可能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近。”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位从人民政协这所大学校走出去的人,在不断实践着“胸怀大爱心,做好小事情”的人生信条,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