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不倦勇攀登
习瑾昆
4月23日,2019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民进会员、心脏专家习瑾昆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习瑾昆,1975年8月出生于河北唐山,现为华北理工大学心脏研究所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老年医学会青年委员,天津市心脏学会委员,美国心脏学会(AHA)和国际心脏研究会(ISHR)高级会员,河北省第八批省管优秀专家,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河北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河北省侨联青年委员,民进华北理工大学二支部副主任,唐山市曹妃甸区政协常委。
留学美国求新知
为在第一时间获得心脏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2006年—2009年,习瑾昆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做研究助理,参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项目(#1R01HL083362-01A1U, 180万美元),得到前国际心脏学会主席、美国阿拉巴马大学James Downey教授的亲自教诲,并完成博士课题。2017年—2018年她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做访问学者,应用转基因动物进行再灌注损伤的信号转导机制研究,参与NIH资助项目。在Circulation, 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等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其中“后处理心肌保护论文”被评为《Anesthesiology》优秀百篇论文之一,在Cardiovasc Res等顶级期刊被重点评述和引用。她多次参加本领域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大会报告,包括美国心脏学会(AHA)和国际心脏研究会(ISHR),受到同行专家认同,确立了心脏基础研究的学术地位,为国际合作项目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归国研究结硕果
习瑾昆教授作为华北理工大学“心脏研究所”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心肌保护研究工作。目前,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持续上升,死亡率居疾病之首;每8.5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每5个成人中就有1人患心血管病,其中一半以上死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预后差,溶栓、介入等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同时极易引起心肌进一步受损,即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这也是其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自由基、钙超载、心肌能量代谢障碍等均参与再灌注损伤,而线粒体功能损害是导致心肌不可逆损伤的重要原因。阐明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损伤的线粒体保护作用机制,是目前医学界世界范围内研究热点及难点,是“支架后时代”重要发展趋势。习瑾昆教授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以“线粒体是机体的能量库”为理念,深入研究线粒体在心肌保护中的作用。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卫健委、中医局等课题十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检索20篇。2014年,“NO/cGMP/PKG调控GSK-3β/mPTP信号通路-黄芪甲苷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保护机制”获得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15年,“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线粒体保护作用机制”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奠定了急性心肌梗死防治及新药研发的基础,推动了心血管研究的科技进步。
躬耕教坛育新人
习瑾昆教授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及教学工作。她承担了本科生、研究生“高级实验技术学”以及留学生“诊断学”和“医学汉语”的教学及临床见习工作。组成“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教学科研团队,进行“学习+实验+研究+提升”教学改革,成为学校的亮点,受到中外学生的欢迎。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研究计划”,所指导的学生获得河北省政府奖学金和唐山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两名本科生因成绩优秀被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指导的研究生20余名,工作后现均已成为学校或医院的技术骨干,有的甚至当上了主任、院长。2016年,习瑾昆组建“唐山市缺血性心脏病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团队”,力争培养一批心脏研究领域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高心脏疾病基础研究与防治水平。同时,作为华北理工大学“心脏研究所”学术带头人,她整合资源,先后聘请国内外10余位知名专家担任名誉所长和教授,邀请20余位知名学者来校讲学,与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剑桥大学、韩国仁济大学以及天津医科大学、北京大学、第四军医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机构进行交流与互访,成功举办国际心脏学术论坛,该心脏研究所现已成为河北省乃至全国研究心肌保护机制和策略的主要机构之一。
履职尽责甘奉献
习瑾昆2011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入会后,她克服本职工作繁忙的困难,抽时间挤时间参加民进活动。无论是学习培训还是调研座谈,只要她有时间就积极参加,并认真准备材料争取机会进行发言。她根据调研撰写的社情民意信息,被民进河北省委采用,本人也被评为民进河北省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先进个人。作为民进华北理工大学二支部副主任,她带领支部会员与唐山市福星老年公寓结成长期帮扶对子,连续几年到公寓开展爱老敬老活动,安排健康知识讲座,表演文艺节目,为老人送上慰问品,得到老人们的一致赞誉。还与秦皇岛民进青年志愿服务队进行工作交流互访,确定主题开展活动,开创了基层组织互动交流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