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会员风采>本周人物

李淑芳:大海边的“支教岛主”...

发布时间:2021-12-18     来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放大

缩小

  “我一定要为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们做点什么。”17年前,目睹了当时曹县农村学校的落后,心酸难忍的李淑芳紧攥拳头留下这句话。

  两年后,一个名为“青岛支教岛”的草根志愿者团队正式成立了。李淑芳正是青岛支教岛的创始人。16年来,这个民间公益组织前往河北、安徽、山东、贵州等28个省份送教下乡1600多次、跟岗研修200多期,“唤醒”了20多万乡村教师的课堂。

  支教岛并非普通意义上的支教,因为他们的对象不是学生,而是偏远乡村和山区的老师,“帮助一个老师就能保证一批孩子上好学”。为了调动更多教师,李淑芳白天上班,夜里出发送教。为解决跟岗研修老师们的住宿难题,她腾出自家新房当宿舍。

  青岛支教岛之于她,更像是一个从呱呱坠地到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孩子。可就在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她的一句“我真的期待它能够早日消失”却又让人那么猝不及防。说这句话时的李淑芳,眼神温柔且坚定。

2010年前,李淑芳赴贵州乡村小学送教。(资料片)

  “支教岛”是个什么岛?

  见到李淑芳之前,记者曾想象对方是个不怒自威的女强人。毕竟,能把支教岛打造成青岛“第三张名片”,是需要一定魄力的。但一见面,她却是笑眼弯弯,让人如沐春风,宛如邻家大姐。而她探讨乡村教育时的认真专注,又仿佛浑身散发着光芒。

  一提起支教岛,李淑芳打开了话匣子。2005年,怀着改变乡村教育的梦想,她掏出4万块钱,发起了一个致力于农村地区学校发展及教师成长的公益组织——琴岛教师成长工作室。这就是后来的“支教岛”。

  一次次的送教下乡,李淑芳目睹了部分地区乡村教育的落后。比如,她去贵州安龙县送教时注意到,孩子们在教室外很活泼,眼睛黑亮黑亮的透着光。可一到教室,孩子们不是像“老鼠见了猫”一般紧张,就是趴在桌上睡觉。

  本该朝气蓬勃的孩子们,为何会这样?

  因为老师的讲课没有波澜。

  眼前的震撼,让回到宾馆后的李淑芳睡不着觉了。如果看不到,可能不去管,但既然看到,她便放不下了。

  在和乡村教师交流时,李淑芳有这样一种强烈的体会:有些人是“沉睡”的教师。不知有多少次,当问及老师们从事乡村教育的感受时,她听到最多的是抱怨。但农村教育真有这么差吗?

  李淑芳意识到,乡村教育者需要被“唤醒”。

  和传统意义上的送课不同,支教岛没有给接受培训的乡村校长和教师一个现成的教学方法,而是通过一批教育人的行动,去唤醒乡村教师心底的责任担当。

  除了送教下乡,跟岗研修是“支教岛”常用的培训方式。当从乡村走向城市,扎根在农村的校长和老师们惊讶地发现,他们曾经习以为常的教育,竟然还有另一种更温暖和生动的诠释:原来,鼓励能让孩子们变更好,老师们俯下身子和学生说话的姿势那么美。

  跟岗研修一周回到学校,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沙坝小学张裴然老师收到了学生的一封信。信中写道:张老师,回来之后感觉您变得多了,上课的方式变了,说话的语气变了,甚至对我们的态度也变了。以前每次见您都胆战心惊的,可现在感觉上英语课舒服多了,不再有那种紧张情绪,也更能听得进去了……

  收到张裴然拍照发来的反馈时,李淑芳正和爱人围坐在饭桌前。一封短短二三百字的信,让两人泪流满面。他们忍不住感慨:“在这么偏远的山区里,对于一辈子都不可能谋面的孩子,因为我们的一次行动,能够让他上课不再那么提心吊胆,而是舒服多了,这就够了。”

  每当乡村教师来青岛跟岗研修,李淑芳总会拿出1-2个晚上和他们一块做饭。其间有老师直言:“真想把小孙子送来青岛上学。”听到这里,李淑芳会认真地说:“你不是应该把小孙子送来青岛上学,而是要想办法把你的学校办好,让小孙子在自己学校里上学。”

  有时,爱人也和李淑芳感慨:“我们这一生做过最有价值的一件事,就是把房子拿来做了公益培训,能让校长和老师走出来开开眼界。”

  的确,在数百次跟岗研修中,很多老师告诉李淑芳,自己是第一次来青岛、第一次坐动车、第一次坐地铁、第一次看大海……当老师们说出那么多“第一次”的时候,李淑芳震撼了。

2016年,李淑芳和贵州山区的孩子们在一起。(资料片)

  16年来,“支教岛”从李淑芳一个小小的梦想,发展成为一支涵盖国内顶尖教育专家、留学生、一线校长、教师在内的数万名志愿者团队,帮扶足迹从山东到甘肃、河北、贵州、安徽等全国28个省份的偏远乡村,约20多万名教师受益。

  对李淑芳而言,无论是跟岗研修还是送教下乡,接受培训的校长和老师就像青岛“支教岛”埋下的一颗颗种子。而“支教岛”做的,正是播种的事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李淑芳太了解农村了。纵然过去了50多年,她还是能清晰回忆起拿着滑石笔在石板上写字的情景,也时常想起小时候盼望过年吃饺子、穿新衣的憧憬。生活变好后,想做点事的念头在她心底萌芽。

  2003年,作为青岛市教育局师范教育处的工作人员,李淑芳跟随青岛市教育考察团前往曹县实地考察。本以为农村老家已经发展得很好了,但到了曹县乡村学校的她,还是被眼前的环境深深震撼了。

  李淑芳面前的那所校园,是一排低矮的平房。每间平房的木头窗笼子外糊满了塑料纸,上面有一个个孩子们贪玩戳出的破洞,冷风呼呼往里刮。生着炉子的教室烟雾缭绕,煤块、柴火随意堆放,课堂看起来乱糟糟的。对比曾在乡村学校教书时的环境,李淑芳心里一阵难过。

  扎心的并非这些,教师在讲台上写的7个汉字,其中有两个是明显错误的。这刺痛了李淑芳最敏感的那根神经。

  站在曹县那片土地上,站在学校平房前的院子里,李淑芳说了一句自己这辈子也不会忘掉的话:“我一定要为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们做点什么。”

  来曹县之前,李淑芳兜里特意揣了600元钱,想资助两个孩子。可当她到了学校,愣是没敢掏出来。“我感觉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可自己又能帮到多少孩子呢?”

  当时,李淑芳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资助一个孩子只能解决一个孩子的上学问题,而帮助一个老师就能保证一批孩子上好学。

  因为近十年的一线教师经验,李淑芳对城乡教育差异有着深刻体会,“乡村教育缺的不仅仅是钱,更是教育者办学的格局和思想。只有改变乡村校长和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乡村教育质量。”

  2005年,李淑芳再次到曹县调研,并把培训校长的想法和当地教育局做了交流。但在当时,她的想法被视作“天方夜谭”,没人相信她能真正解决或实现什么。李淑芳愣是硬着头皮搞起了培训。

  当时,曹县有一万多名教师、30多万学生,李淑芳启动了全县教师培训。“从幼儿教师到高中教师,从幼儿园园长到高中校长,每周带人去讲座。”李淑芳回忆,每期1000人的讲座,她们连续做了十期。

李淑芳带领青岛支教岛志愿者,为曹县一万余名教师校长接连做了10期培训,每期有1000人参加。(资料片)

  这是当地为数不多的大规模培训,产生了很强的冲击力。青岛“支教岛”前身——琴岛教师成长工作室,一下子走进了曹县教育人的视野,并在当地传为佳话。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李淑芳每周五晚上8:25坐火车,历经一夜颠簸,次日清晨7:30到曹县。她匆忙洗把脸,下车后急急火火在路边应付完早餐,快速赶往会场。等周末两天培训完,她再和“支教岛”志愿者赶火车返青。伴随早上6:30火车声响,绿皮车到达青岛,各自回归正常工作。

  一群有教育情怀的志愿者

  李淑芳的鲁西南之行,总有一群同样有着教育情怀的好友相伴。青岛支“支教岛”志愿者原红就是其中之一,她还有着另一个身份——青岛第三十一中学校长、书记。

  作为齐鲁名校长,原红的经历自带说服力。2012年12月,她走马上任到青岛平度市崔家集镇张家坊中学,来的同时被告知学校将于2013年8月31日撤并。那时全校只剩303个孩子、40多个老师,其中有97个孩子即将面临中考。在此之前,接连几年没人考上高中,因此当地没人对这所学校抱有希望。

  原红所处的乡村学校,曾被人视作一穷二白,是那种“没办法做教育”的地方。但目睹了“老师坐着熬时光、孩子不抱任何希望”的现状后,她深刻意识到:只能先把人激活。

  她用时三年,让这所距城五十里地的校园,一跃成为全市最好的学校。一组数据显示,当年的优质高中自招免试,张家坊中学考上了三个,另有四成多学生上了普通高中。

  当初这所计划撤并的乡村学校,不仅在原址拆除重建,还发展成了青岛百余所公办私立初中的热点学校。原红因此被称为“薄弱学校终结者”。

  在外出送教期间,大多数乡村教师总说困难重重,好像没钱就无法办教育,条件不好就没法办教育。以原红为代表的青岛“支教岛”志愿者现身说法,让大家知道教育均衡不仅是条件均衡,更重要的是使命感和责任感。教育生态需要自己建构,教育空间需要自己挖掘。

周加惠老师带领一群热心公益事业的名师为农村学校“送课”上千场。(资料片)

  说起“支教岛”,就不得不提及年近80岁的周加惠老师。十几年前,从教师岗位上退休的他加入青岛“支教岛”,成为“教师联盟盟主”。10年间,他带领一群热心公益事业的名师为农村学校“送课”上千场,足迹走遍了青岛、烟台、潍坊,以及河北、贵州等地的乡村学校。

  在送到第776场时,周加惠因脑溢血被推进医院,但仍然坚持电话“指挥”,帮送课名师与农村学校对接好。原青岛东川路小学书记王淑芬退休后,毅然放弃了高薪聘请,接过周加惠老师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和志愿者们一同为乡村教师“送课”。

  2021年12月8日清晨,王淑芬发出这样一条朋友圈:今天退休两年整,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些数字是最好的证明:从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8日,“支教岛”联盟一年半的时间开展“送教助研”80次,上课190余节,行程11000多公里……要知道,王淑芬不仅是教师联盟的负责人,更是数万名“支教岛”志愿者们的一个缩影。

  从2006年“支教岛”的前身琴岛教师工作室开始,青岛朝城路小学教师薛晶晶就跟随李淑芳参与给农村学校送教下乡的活动。“15年来我们一起以苦为乐,同心共筑城乡均衡发展的教育梦想,我们在乡村教育振兴之路已经越走越稳,越来越成熟。当年的琴岛教师工作室的几位元老也都从中年走向老年,而我也从青年走向中年。”薛晶晶说。

  早在2006年,“支教岛”的送教下乡就启动了“同课异构”实境研修培训模式,即安排青岛名师与农村老师为乡村里的孩子同上一节课,由于城乡老师自身素质的差异,两堂课自然会表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设计和不同的教育理念,由此带给当地老师深深的震撼。

  来自即墨的乡村教师于兰美也是“同课异构”的受益者。她回忆,2007年,她在即墨市蓝村二小教语文,有一次“同课异构”讲解课文《荷塘旧事》,课后却和来支教的城里老师展开了课文重点段落的争论。争论过后,李淑芳邀请于兰美加入了教师联盟,鼓励她和大家一起进行更多的观点碰撞。

  “其实,同课异构不仅仅是城里教学方式对乡村的引导,有时也是大家相互学习的平台。”于兰美骄傲地说,正是因为在这个平台上的历练,她获得了成长,还曾在蓝村二小讲过一堂全国公开课《姥姥的剪纸》。

  如今,“支教岛”组成的庞大志愿者团队,不仅有青岛当地的一线名师,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学者、大学教授、一线校长、教师、家长等数万人。他们的志愿行动,被网友亲切地称作“另一视角的希望工程”。

  时光的沙漏,从一次次登上火车、一次次站上讲台、一次次培训互动中溜走。李淑芳欣喜地发现,乡村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会做教育了,他们不再抱怨环境和生源,而是沉下心来研究适合学校发展的校情和学情。比如,他们有了教育主张,知道该怎样去抓教学,怎样让孩子的脸上洋溢笑容。

  只有乡村校长和教师们知道,这种变化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青岛支教岛送教下乡。(资料片)

  把新房“让给”乡村教师

  过去的16年间,青岛“支教岛”帮助了很多教师和校长。通过和乡村老师们的接触,李淑芳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时间的紧迫性。走的地方越多,她越感觉需要帮助的人越多。

  每次送课下乡,大家都会建个联络群,活动结束,群不解散。也因此,李淑芳手机里关于“支教岛”的微信群数也数不清。一分耕耘一份喜悦。最让志愿者们幸福的,是乡村教师们看得见的成长。

  家住甘肃的王旭辉老师,本学期以高出第二名40分的成绩,考到县城最好的小学,也顺利破格晋升了全省优秀高级教师职称。取得这个成绩后,他迫不及待给李淑芳发来短信:“希望在新的学校、新的岗位上继续发扬‘支教岛’人的精神,影响带动身边的老师一起成长。”

  收到这样的短信,李淑芳在替老师们感到高兴的同时,也会有隐隐的担忧。她担心乡村教师成长起来调去县城,要知道,她的本意是希望他们能够扎根农村帮助孩子。

  归根结底,这在侧面反映出教育存在差别,如何让城乡间的差别尽快缩小,是亟待研究的课题。李淑芳心想,她要从底端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曾是国家深度贫困县。近两年,当地校长来到青岛北仲路第一小学跟岗研修时,直言“这边的多媒体没有贵州校园里先进”。

  这番话背后,透露出来乡村学校先进硬件设施和落后软件混搭的现实情况。“要求‘支教岛’加大培训力度,下一步应在软件上下大力气。相信随着时间的推进,这种帮扶会让乡村校长和老师们受益。”李淑芳说。

  在李淑芳看来,仅有爱心还不够,“支教岛”是倚靠形成教育教学思想的名师、名校长、科研人员自发组成的专业支教力量,是一帮专业的教育人在做专业支教。

  也正因此,青岛“支教岛”成了乡村教师口中“最接地气、最能贴近一线实际”的存在。淄博市沂源县张家坡镇流泉完小校长董元宏在参加完免费的跟岗研修之后惊叹,“与其说这是一段有温度的业务学习,莫若说这是一次爱的萌育。仅仅两天,青岛‘支教岛’竟然让一群沂源县的半老汉子好像又找到初恋的冲动,热切地想和教育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

  2008年,李淑芳曾统计,“支教岛”志愿者达到了一万多人。十几年过去了,志愿者人数早就翻了好几番。眼下,越来越多已经退休的老校长、老教研员、名师等,都加入到青岛“支教岛”夕阳红老教师联盟当中来,也时常有一些爱心企业家给李淑芳打来电话,咨询自己能做些什么。

  随着“支教岛”名气越来越大,许多城乡学校校长前来取经,众多家长也纷纷来咨询教育难题。在跟岗研修过程中,不断有校长和老师主动请缨创办新联盟,“支教岛”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一想到乡村孩子们的前途,我着急但找不到办法,我只想着带老师们干点实际工作。您不但让校长们爱上读书,让老师们也爱上读书、爱上板书,这才是原生态的教育。我们要把全校老师们读书的氛围营造起来,但是需要时间和努力……”12月13日,沂源县鲁村中学生物教师陈立霞给李淑芳发来短信,言辞恳切。

  看着乡村教师天天处在这种兴奋之中,李淑芳强烈感受到,大家的激情已被彻底唤醒。

  实际上,做青岛“支教岛”并非一帆风顺。

  “农村学校没有什么培训经费,我们得想办法帮助他们省钱。”

  熟悉李淑芳的人都知道,为了解决乡村教师跟岗研修“住”的问题,2011年,她将全家人用20年积蓄购买的新房腾出,作为接待乡村教师的临时住所。没住过一天新房的老少三代,挤在70多平方米的旧房子里,女儿只能打地铺。

  看到李淑芳把房子拿来接待乡村教师,很多人背后讥讽她“想出名想疯了”。每当听到这样的声音,女儿会为妈妈抱不平,李淑芳却一点也不恨。

  为什么不恨?“因为他们没有我这样的农村成长经历,也没有像我这样看到当地现状,所以我很理解他们。”李淑芳说,“我一点不在意别人说什么,我只在意这项活动帮到了谁,它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青岛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在李淑芳把房子提供给老师们之后,满屋子的家当则是来自每一个热心人的慷慨解囊:海韵琴行捐助了电冰箱和微波炉、海利尔药业杨博涛捐助了空调、即墨市教育局语委办史秀江捐助了被褥、青岛朝城路小学教师薛晶晶捐助了食品……

  在薛晶晶看来,李淑芳舍小家顾大家,穿针引线将优质教育人才和资源输送到乡村学校,给教师和校长的成长搭建平台。没有资金就免费提供吃住,把自家房腾出来,做跟岗研修教师校长们的“爱心之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教师校长,就是为了能够帮助一群群孩子上好学。

在乡村教师在青岛培训之余,李淑芳常常和她们一起在家做饭、交流。(资料片)

  一点一滴的捐赠物资,汇聚成了支撑“支教岛”走下去的爱心力量。也正是有了李淑芳和爱心人士的这份坚持,外地农村教师来青岛接受培训,除了来回路费,基本不用多花一分钱。

  受青岛“支教岛”启发,沂源、曹县、云南、甘肃、内蒙古等地自发创建起了“支教岛分岛”。令人感动的是,云南“支教岛”的成员在跟岗研修回去后,拿出自家房子提供培训;甘肃“支教岛”的成员发起教学研究群;贵州“支教岛”也自发成立了读书群……

  “支教岛”有了“支二代”

  上个月,李淑芳被女儿感动了。

  在外留学读博的女儿回到家,给李淑芳倒了一杯水,开玩笑地说:你说我留学怎么能不回来,我不回来你的“支教岛”怎么办,你将来还不是指着我帮你去做。听到这话,李淑芳掉泪了,她对女儿说,“你感动到妈妈了”。

  时间回溯到2004年。刚开始做“支教岛”的时候,李淑芳的女儿才10岁。当时每到双休日,总有校长和老师到家里交流,有些甚至住在家里面。等大家走了,李淑芳才有时间去看女儿。

  “你别管我,你不是我的妈妈。那些学生才是你的孩子,你心里根本没有我,你心里只有你的‘支教岛’。”记得有次写作业,女儿生气地推了李淑芳一下。

  当时的李淑芳很担心。“女儿小时候,我把所有时间都给了乡村老师,忽视了她的感受,担心她将来可能不会做志愿者。”直到听女儿脱口而出那句话,让李淑芳既感动又开心,因为“支教岛”也有了“支二代”。

  “支教岛”一做就是十六年。对李淑芳来说,她最大的遗憾就是几乎没有一点自己的时间。自从16年前全员培训会上,李淑芳留下自己联系方式的那一刻开始,她手机里的电话、短信以及邮箱里的邮件就再也没停下来过。

  经粗略统计,李淑芳在邮箱里给乡村教师们的回信,已经达到了40万字。

  第一封邮件是倪卫东发来的370字的邮件,李淑芳给出的是一封1000多字的回复。来信中多是牢骚和抱怨,回信则是鼓励和温暖。因为寻求改变,倪卫东一路从学校教导主任、副校长,成了学校校长,如今是曹县基教科科长,也开始为当地老师做讲座。

  十几年过去了,等李淑芳再去曹县那所校园,当地的教育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的黑屋子、土台子都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干净明亮的教室和整整齐齐的桌椅板凳。让李淑芳感受最明显的是,青岛“支教岛”一直通过行动去唤醒校长和老师自我变革,如今他们已经有了这种自我觉醒。

  青岛“支教岛”的存在,不仅让乡村教师们受益,更要求志愿者们不断汲取能量。

  “想要给别人阳光,自己首先得成为一轮太阳。”这是李淑芳常常和老师们交流的话题。因为倾听和关注老师心声,有时需要帮他们做心理咨询,因此李淑芳自学考出了心理咨询师证书。

  在李淑芳看来,每每掌握了一门技术,就好像在你的工具箱里放进了一件万能的工具,工具越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越强大。因此在考完心理咨询师之后,她又参加了生涯规划师考试,继续去挑战自己。

  “从一个小小梦想发展到有着8个联盟的团队,就像是看着自己的孩子从呱呱坠地到现在一步步成长,我真的是用整个生命来做‘支教岛’事业。”本以为采访到这里就要结束了,让记者没想到的是,李淑芳说出了一句让人毫无思想准备的话:“我真的期待它能够早日消失。”

  为什么期待“支教岛”早日消失?

  “因为我觉得,随着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终有一天,每一所学校都能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那一天就不需要‘支教岛’了。”李淑芳说:“我期待着这一天早点到来。”

作者:巩悦悦 王凯     责任编辑:张禹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