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会员风采>会员风采

乔锦洪:雕刻时光 坚守传承

发布时间:2019-05-14 来源:民进无锡市委会

放大

缩小

  无锡竹刻历史久远,技法多样,风格清雅古朴,在江苏竹刻艺苑中独树一帜。而在无锡传承最独特的当属“双契轩”了。双契轩竹刻世家传承了120余年,名家辈出,蜚声江南,是无锡竹刻的传承主体。双契轩竹刻的主要创作技法是“留青竹刻”,因其留用竹子表面一层竹青雕刻图案,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 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故名“留青竹刻”。留青刻品愈经把玩摩挲,基底部分变色越快。那些线条、图案说勾勒呈现出的画韵诗意,便会愈加幻化出圆熟莹润的境界,深得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喜爱,是文房珍品。2008年6月,无锡留青竹刻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如今双契轩主要代表是第三代传人乔锦洪和第四代传人乔瑜,父女二人均为民进会员。乔锦洪,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0年江苏省轻工业厅授予他"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称号,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无锡留青竹刻”的代表性传承人;乔瑜则被江苏省文化厅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无锡留青竹刻”的代表性传承人。在两人的不懈努力下,无锡竹刻于1994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入“江苏省第一批受保护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名录”,并载入《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典籍。2006年,无锡竹刻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代表作名录”。2008年,无锡留青竹刻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乔锦洪出生于1947年,他的母亲张契之生于竹刻世家,外祖父张瑞芝是留青竹刻的第一代传人,也是"双契轩"艺坊的创始人。乔锦洪虽自幼受外祖父张瑞芝、舅公支慈庵等近代竹刻名家熏陶指点,尤其得到母亲、著名女竹刻家张契之的亲授,但他年轻时并未想要继承家学,而是一心想要考大学,圆作家梦。1966年,他的梦想被取消高考击得粉碎。文化大革命阻断了乔锦洪上大学的梦想,阴差阳错地让他回归到家传的雕刻手艺。他选择做竹刻,不是因为伟大的艺术文化传承,而是在窘迫的生活环境中谋生计的无奈之举。所以,当竹刻手艺达到一定的水平,他指望的是如何凭借这门手艺改变家境。养家糊口是他唯一的动力,他所有的学习和付出,都围绕这个目标而展开。乔锦洪认为,这是他跟母亲张契之从事竹刻最大的区别。母亲张契之没有以竹刻为生,刻印章、刻碑刻文等金石作品为主业。而对于乔锦洪,竹刻成为唯一的谋生手段。因此,母亲一生没有亲自前往深山采过竹子,随便一段竹片,只要质地较好,就可以在张契之手中变成一件艺术品。而以竹刻为生的乔锦洪,希望在竹刻作品中呈现一种艺术审美文化,必须从原料的采集到设计、雕刻、销售等,都要亲历亲为,以提升自己竹刻作品的商品价值竞争优势。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新世纪初这20年间,乔锦洪认为自己所刻的大多作品充其量就是工艺品,是纯粹为了卖掉换钱,而不是为了追求艺术造诣。这20年间,也是乔锦洪竹刻技术近乎停滞的一个时期。

  退休之后的乔锦洪因为每月有6000多块的退休金收入,不愁温饱,可以悠然随性地追求竹刻文化艺术真谛。乔锦洪对退休前后最大的感悟就是,“退休之前,领导叫我刻什么,我就只能刻什么。退休之后,我想刻什么,就刻什么”。

  镌刻留青竹刻之余,乔锦洪又好诗文,兼爱丹青、书法、金石诸艺,并对竹刻史论深入研究,有《中国古代竹刻艺术》、《江南竹刻艺术研究》等著述问世。这让他从一个匠人,变成了一个具有竹刻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

  一百多年来,在“双契轩”家族的传承谱系中,每一代都总会有两个人同时从事竹刻,第一代是张瑞芝和张契之这对“父女组合”,第二代是张契之和乔锦洪的“母子组合”,第三代是乔锦洪和张英媛的“夫妻组合”,第四代是乔锦洪和乔瑜,又是“父女组合”。

  “与竹为伴,以竹为则”是竹刻世家“双契轩”的家风。乔锦洪理解,“伴”是对竹刻要不离不弃,世代延续传承;“则”是要以竹之品格为准则,不论世事如何变迁,要谦虚、要坚韧顽强,不畏困难,永不放弃。

作者: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14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