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会员风采>会员风采

国之美琮,余音绕梁

发布时间:2022-04-07     来源:民进天津市委会

放大

缩小

  4月6日下午,听到余先生的消息,我是不敢相信的。赶紧翻看官方网站,没有看到,心里仍留一丝希望。直到傍晚多个渠道都发布了消息,方才认可这是真的。还是给齐崴老师发了一条消息求证,得到回复后,便愣了半天。

  那个印象里一直是精神矍铄、谈笑风生的老爷子,就这么走了。

  他是中国化工精馏行业的泰斗级人物,天津大学化工专业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丰硕研究成果,为国家的化工事业立下了赫赫功劳。可是我第一次见到他时,他就是一个笑容可掬的老头儿,被请到了天大民进组织成立60周年的会场。已经年过九旬的他跟每一个人打招呼,清晰地记得大家的名字。轮到他讲话的时候,他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拿过话筒,靠着桌子开始讲话。大家示意他坐下说,他执意不肯,站着把话讲完。我那时刚刚入会不久,从他的讲话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民进这个集体爱国奉献的精神和立会为公的情怀。那天,我用手机拍了张照片,天大科学图书馆一层报告厅顶上的灯光从上面照下来,手机镜头有炫光,像在他身上笼罩了一层光环。

2014年1月,民进天津大学基层组织成立60周年纪念会,余国琮先生出席并即席讲话。

  那是2014年年初。之后的每年春节,我都作为青年会员,跟天大民进组织一起去探望他。我记得第一次是在先生家里,先生午睡刚起,走出来坐在沙发上跟我们聊天。电脑就放在沙发的后面,因为客厅光线好,他每天在这里能够对着电脑多工作几个小时。他记忆超群,思维清晰,谈论起当前的工作头头是道,一点不像90多岁的老人。阳光从窗户照进来,我记得先生坐在满屋的花草中,笑着跟我们说:我看电脑、打字,都没有问题。

  后来他住进了医院的病房。刚开始去探望的时候,我们觉得条件一般,希望他能有一个更加舒适的环境,他却总是说我一个老头,能住在这就可以了。对个人待遇问题他总是毫不在意,他说住在哪儿都一样,只要能工作就行。

  1950年,正是为祖国工作的信念,他毅然放弃了匹兹堡大学的教职回国,作为第一批归国的科学家,投入到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建设中。他说,我就是想为自己的祖国做一点事。他在1954年建立了我国第一套大型塔板实验装置,为我国的炼油工业奠定了精馏基础。他1991年就当选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天津市最早当选的院士之一。在他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产生的一系列应用技术,在国家化工、石化、炼油等大型流程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作为教育家,他是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桃李满天下。他早已著作等身,成果累累,但直到80多岁还亲上讲台,因为他始终认为自己还能为国家做得更多。

  我清晰地记得,2017年的春节前去看望他,他高兴地拿出三本刚刚出版的新书给我们展示,每一本都是大部头,一本中文的《化工计算传质学》,还有两本英文的著作。他说我住了几年医院,非常清静,就写了这几本书,都出版了。说话的时候,他开心得像个孩子,我们都能感受到他的快乐,同时心里也充满了敬佩。

2017年1月,在病房探望余国琮先生(左起:何明霞、余国琮、齐崴、陈宇、卢铮松)

2017年1月,余国琮先生给我们展示他的新作

  生命不息,工作不止。他牢牢记得1959年周恩来总理视察天津大学时对他说的话:“现在有人要卡我们的脖子,不让我们的反应堆运作。我们一定要争一口气,不能使我们这个反应堆停下来!”先生为了争一口气,废寝忘食,率领团队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攻克了一个个难关,研发出自己的重水精馏分离技术,为国家的原子能技术应用和“两弹一星”突破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后来多次在中学的科普讲座中讲过这个故事,作为天大品格中爱国奉献的传统,我要告诉孩子们,老一辈科学家,是怎么为中国人争到的一口气!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之后两年,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我都没能再去看望先生。去年知道他的弟子们为他庆祝了百岁寿辰,那时我还想,再有机会,我还要去拜望先生,听听他爽朗的笑声,从他的人格魅力中感受前行的力量。不料,天大校园里海棠再开时,先生却已经驾鹤西去,真是令人扼腕!

  先生之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谢谢先生留给我们的财富,先生千古!

  (作者系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主任,民进天津市北辰区工委主委)

作者:卢铮松     责任编辑:邵飞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