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突发事件应急服务亟待完善
8月12日G79次高铁因为电力事故导致高铁停车长达近2个小时,由于高铁车厢车窗无法打开,导致车内温度迅速增加到近40摄氏度,部分乘客已经出现虚脱。随后北京铁路官方微博通报称,此次事件是因邯郸市供电公司管辖的辛肖线220千伏上跨京广高铁电力线脱落。事实上,这并不是第一起高铁异常停电事件。2011年7月,京沪高铁刚刚运行半个月之内就发生两次停电事故,停电原因分别为遭受雷击和电网故障。正如上海铁路局供电处处长张永健所说,“触网是高铁安全运行的薄弱环节……目前,高铁沿线蔬菜大棚等刮上触网的情况已整治的较好,防雷措施也在不断改进,但跨线高压线整改难度大,220、500千伏线路改线工程巨大。”显然,未来一段时间内高铁异常停电的情况仍有可能发生。
然而,撇开需要时间攻克的技术问题不谈,此次高铁事件中,上千乘客被困40度高温的车厢两个小时,喝不上水、透不了气、找不到乘务员,几位乘客发生不良反应,这些现象都曝露出铁路公司在面对列车异常情况时对乘客权益和安全的漠视。事实上,高铁停电事故在国外也有发生,2015年11月,日本东京JR东海道线先后发生有人落轨及停电意外,期间有5千名乘客因为赶着上班上学,被迫沿着铁道行走20分钟至邻近车站,这5000名乘客秩序井然,整齐的在铁轨上鱼贯前行,而铁路服务员则在旁不断鞠躬向乘客道歉,直到电车修好。服务人员良好的沟通意愿和诚恳态度,换得乘客的理解和认可。显然,中国高铁要真正实现以人为本还任重道远,建议:
一、从更好地服务乘客的角度完善高铁应急设备。针对高铁较高概率发生的异常问题,如停电等,完善相关设备和物资的储存,如增加高铁内备用电池容量,优先保证异常停电时车厢内乘客生存必需用电,同时增加水、食物等物资的存储,并在发生长时间异常情况时由乘务员向乘客免费、定量发放。
二、完善高铁应急预案。现行的《高速铁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针对高铁在途中发生异常情况时的应急处理,更多地规定了如何抢修设备故障,而对乘客的服务和安抚并未体现。建设把高铁列车工作人员在列车异常时做好乘客服务工作纳入高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如增设维修情况定时播报制度,通过列车内广播每小时或每半小时向乘客通报列车维护最新情况,在抢修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应该在乘客中登记医疗人员,以应对突发情况。
三、建立违约赔偿制度。现行的《铁路法》和《铁路旅客运输规程》都未对列车晚点赔偿做出明确规定,在中国高铁发达、准点率较高的情况下,应该对《铁路法》进行修订,参照《合同法》“承运人应当在约定期间或者合理期间将旅客、货物安全运输到约定地点”的规定,正视列车晚点问题。另外,在《铁路旅客运输规程》中规定承运人的义务包括“对运送期间发生的旅客身体损害予以赔偿”,此次事件中已经对乘客的身体健康和隐私权造成侵犯,应该纳入赔偿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