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绩效工资分配不公影响中小学教师教学积极性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有关部门将按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慎推进”的原则,研究稳妥有序地在包括非义务教育学校在内的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问题。
那么有关部门,尤其是基层学校将按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慎推进”的原则,实施“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吗?未必!
一方面学校把“绩效工资”变成“官效工资”。
现实情况是:“教得再好不如当个领导”,学校把“绩效工资”变成了“官效工资”。据2012年2月22日《人民日报》报道,广东省自实行教师绩效工资以来,一些地区和学校分配方案出现“偏行政、轻教学”的现象。工作20多年的一线教师待遇,可能还不如20多岁的学校团委书记,教师感叹“教得再好不如当个领导”。
然而,“绩效工资”实施几年过去了,“教得再好不如当个领导”这种在教育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至今还没有切实改变。广大教师虽有意见,也无可奈何。这与实施“绩效工资”设计的初衷是相悖的,因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师是当仁不让的核心。从教师“绩效工资”出台的初衷来看,其目的也是为了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在分配方案中,当然应该向一线教师、向优秀教师倾斜。如果“绩效工资”向行政层倾斜,扭曲成了“官效工资”,那么这一制度也就失去了实施的必要。调查显示,一些地方各级各类中小学“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几乎全向行政倾斜,其理由是“绩效工资”没有向行政倾斜,学校教师没有人愿意干行政工作。
试想,在当前的体制下,一些学校的行政层本来就比普通教师享有更多的资源,如果在绩效工资上再向他们倾斜,势必会继续提升行政岗位的含金量,更突出教育行政化,“教育去行政化”将是一句响亮的口号。
某校一个行政,每月免上课其岗位津贴等同于教师每周12节课时累计月津贴的3倍,团委书记月岗位津贴是教师月课时津贴的1.4倍,其依据是什么?还有某些行政不作为,干点鸡毛算皮的小事混日子,不用上课,也不影响其“官效工资”收益。从这一点看,“官效工资”已严重削弱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非常明显的。
由此,“教得再好不如当个领导”,这不仅是一种价值失衡,也造成很多教师心理失落。也许在一些学校校长的角度看来,还是学校的行政层更为重要一些,为此,不惜把学校的优质资源向行政层面倾斜,而一线教师只能被摆在次要的地位,结果使“绩效工资”这种初衷良好的制度设计,最终也只能被歪曲。在这样的学校,依法治校便是“空谈”。“空谈治校”不仅对学校教育造成伤害,还增添了学校多种消极因素的形成,不利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也许是校长权力过大,一手遮天说了算,任何合理建议也是“空谈”,不予采纳。
二方面学校把“绩效工资”变成“福利工资”。
现在,一些学校一线教师“绩效工资”不如学普通职员。以非班主任的语数英图音体教师为例,去掉早读、校门值班管理、课间楼层管理、午间学生管理津贴等,与学校普通职员一样多,而低于学校主办职员,主办职员月岗位津贴是教师月课时津贴的1.2倍,明显与“绩效工资”分配原则“提高一线教师的待遇”相悖!
有学校领导认为,学校职员工资低,应该在“绩效工资”方面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由此,学校“绩效工资”变成“福利工资”,增加了“绩效工资”实施新解读。
当前,学校“绩效工资”制度混淆了职员的体力劳动与教师智力劳动的区别,存在新的“体脑倒挂”现象,更无视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还把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后进生,教育教学研究等时间累计一起打“小包”,忽略不计工作量。在实施的过程中,有的学校还存在假借绩效考核党同伐异、排斥异己的现象。甚至在学科教师评价、职称评定方面,秋后算账,还出现一并打压现象。因此,决不能让“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演变成学校官僚体制玩权谋利的工具,进一步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
各级中小学实施“绩效工资”,对于依法保障和改善教师工资待遇,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由于教师也是人,也要养家,离不开买柴米油盐,对于“绩效工资”分配不公,影响其合理收入,必然会产生心理失衡问题。当然,有些地方各级中小学“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有着太多的人为色彩和灰色成分,还有夹着行政谋私利行为,由此造成的不公平感现象,使教师们心里最为强烈反对。
由此,某些地方各级中小学现有的教师“绩效工资”发放方案已经有失分配公平,失去激励机制,影响教师队伍安定,损害干群关系。教师们希望有关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能够引起足够重视,别让绩效工资分配不公影响中小学教师教学积极性,要以“四个全面”为指导,出台相应指导政策,协调学校切实解决 “绩效工资”存在的各种问题,让教师们安教、乐教,为党的教育事业争做更多更好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