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建立系统的反校园霸凌制度
近日,泸州少年坠楼死亡事件持续在网络上发酵,虽然官方对其死因定性为正常坠亡,但舆论仍然对此提出质疑。校园霸凌问题又一次被全国舆论关注。
霸凌现象在中小学中广泛存在,且由来已久,但是却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近年来,校园霸凌更是呈现出主体低龄化,女生欺凌现象升温,欺凌形式复杂多样的特征。除了言语欺凌、肢体欺凌、关系欺凌外,网络欺凌问题也开始凸显。因为霸凌多发生在同学之间,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依赖教师或者校方的临时干预,然而这种干预通常起不到实际效果,霸凌会在教师无暇顾及的角落反复上演。由于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有限,一旦霸凌失控,无论是霸凌者还是被霸凌者,都有可能因为冲动导致无法挽回的悲剧。相关研究表明,霸凌者成人之后的暴力和反社会倾向更大,被霸凌者的自杀倾向更高,少数也会演变为报复社会的人格特征。
为此,建议在中小学建立系统的反校园霸凌制度,减少类似悲剧的发生。
一、从法律层面给打击和遏制校园霸凌提供支持。建议尽快立法通过反霸凌法案(或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修订和补充),对霸凌行为进行明确定义,且明确规定修订周期,以便将霸凌的定义逐年降低。立法明确家长、社区、校方、社会辅导机构在霸凌问题上权力和义务的分割与合作。另外,随着青少年的早熟,一般十二岁左右的孩子已具备对是非对错的判断,如果能适当提前刑事责任年龄,也能够有效增强对低龄化霸凌事件的威慑。
二、校方建立系统的霸凌事件应对机制。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安全预防教育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提高学生面对各种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建立完整的霸凌事件应对机制,严格实施,实现从一旦发现必须举报(向警方)、调查(主动调查和配合警方调查)、到最终干预(从口头警告到开除学籍)的系统应对。同时,针对校园欺凌事件拟制惩戒制度,明确“红线”范围以及触犯成本,让孩子时刻保持“红线意识”。
三、校方及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改变重“智”轻“德”的应试教育模式,加强包容、尊重、自信的思想教育与熏陶,强化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引导学生建立和谐、友好、可信赖的人际交往关系。加强教师和校方的工作人员相关反霸凌政策和应对措施的培训。
四、开辟多种学习渠道,如:家长培训班、家庭教育讲座、家庭教育微公益等方式,引导家长多学习家庭教育有关知识,提升家庭教育理念。